怎樣讀《六祖壇經(jīng)》
一、禪宗的興起
佛教創(chuàng)立于古印度,公元前后傳入中國,經(jīng)過長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會通和結合,在隋唐時期實現(xiàn)中國化,重要標志就是先后成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在這些宗派中,以禪宗最具民族特色。正如近代倡導佛教革新,提出“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太虛法師所說:“中國自晚唐、五代以來之佛教,可謂完全是禪宗之佛教”“中國佛教特質(zhì)在禪”。中國佛教遵奉大乘佛教精神,主張出世與在世相即不二,倡導利樂眾生的菩薩之道,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性格。這在禪宗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那么,何為禪宗呢?
中國禪宗經(jīng)歷了從北魏來華的印度僧菩提達摩,經(jīng)慧可、僧璨兩代的醞釀階段,至唐由在蘄州黃梅(今湖北。┑乃淖娴佬拧⑽遄婧肴虅(chuàng)立“東山法門”,正式創(chuàng)立禪宗。此后,弘忍弟子神秀在北方弘傳北宗禪法,慧能在南方佛傳南宗禪宗,形成南北二宗對峙的局面。然而在唐經(jīng)歷“安史之亂”(755~763)之后,依托朝廷的北宗衰微,而南宗通過走山林佛教的道路逐漸興盛,乃至在宋代發(fā)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影響深遠。
那么,禪宗的宗旨、特色是什么呢?關于禪宗的史書、語錄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莫過于通過讀《六祖壇經(jīng)》來了解。
二、關于《六祖壇經(jīng)》
按照佛教的傳統(tǒng),只有記述佛說的著述才被稱為“經(jīng)”。然而在歷代由中國人撰述的汗牛充棟的佛教著述中,記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跡和語錄的《六祖壇經(jīng)》卻被奉為“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是禪宗所依據(jù)的最重要經(jīng)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覺悟解脫。
在禪宗長期流傳過程中,《六祖壇經(jīng)》形成很多不同的寫本或版本。從明代以后最通行的《六祖壇經(jīng)》是元代僧宗寶的改編本。然而20世紀20年代從敦煌遺書中發(fā)現(xiàn)的敦煌本《壇經(jīng)》是久已失傳的最接近原始《壇經(jīng)》的寫本,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但是由于原寫本錯訛較多,雖經(jīng)?比杂胁簧俚胤诫y以讀通。此后,又在敦煌市博物館發(fā)現(xiàn)了原由任子宜收藏的敦煌新本《六祖壇經(jīng)》,字跡清晰,錯訛較少。筆者以此為底本,校之以舊敦煌本和宋代流行的惠昕本,署以《敦煌新本·六祖壇經(jīng)》的書名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后在宗教文化出版社以新版印行多次。近年撫順博物館發(fā)現(xiàn)同類寫本,已連同影印寫本?背霭。
筆者所校的敦煌新本《六祖壇經(jīng)》有三大部分:一是敦煌新本《壇經(jīng)》的校勘本;二是附錄發(fā)現(xiàn)于日本大乘寺的宋代惠昕本《壇經(jīng)》《曹溪大師傳》及多種有關慧能與《壇經(jīng)》的文獻資料;三是論述《壇經(jīng)》及其思想的長篇論文。
要了解中國禪宗的宗旨和特色,建議閱讀這一版本的《壇經(jīng)》。
三、《六祖壇經(jīng)》的重要內(nèi)容
僅就敦煌本《壇經(jīng)》來說,大約1.4萬字左右,重要內(nèi)容可舉出以下幾點:
。ㄒ唬└挥袀髌媲槿さ幕勰芙(jīng)歷
慧能,俗姓盧,祖籍范陽(治所在今河北涿縣),因父遭貶官徒居新州。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成人,因家貧靠打柴維持生活。某日看到一人在客店讀《金剛般若經(jīng)》,受到啟悟,得知有位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縣(在今湖北東南)東山(馮茂山)傳法,便發(fā)愿北上投師學修佛法。
慧能在母親逝世后,取道韶州曹溪(今廣東韶關)北上求師。在曹溪滯留三年,白天干活,晚上聽一位比丘尼讀《大涅槃經(jīng)》,領會經(jīng)中所講“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思想。此外,他還入當?shù)貙毩炙碌人略簩W習坐禪和其他佛法。
此后,慧能北上過江至黃梅東山,參拜弘忍禪師,說來“唯求作佛法”。弘忍帶有測試之意對他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按:對南方樵夫獵人的蔑稱),若未為堪作佛法。”慧能機智地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這一答語是根據(jù)《大涅槃經(jīng)》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經(jīng)文講的。嶺南嶺北之人、和尚與獦獠雖有不同,然而皆秉有佛性,皆可修持佛法。弘忍聽后,對他立即另眼相看,安排他到碓坊舂米。在大約八個月的期間,慧能利用舂米間歇之時,抓緊機會學修佛法。
某日,弘忍召集弟子,要求他們各寫一偈表述自己修學佛法的心得,以此作為確定嗣法弟子的依據(jù)。上座神秀先在廊下作一偈,弘忍看后雖表面贊賞但心里并不滿意;勰茉陧苑宦犅劥耸拢搅死认,因不識字,口述一偈請別人代寫壁上。弘忍看后十分滿意,但在眾人面前只說“亦未得了”,心中已有傳法給他之意。在夜間,弘忍向慧能傳授《金剛般若經(jīng)》的要點,并授予袈裟,送他離開東山,囑咐他到南方傳法。
慧能回到南方,大約有三年時間隱遁流轉(zhuǎn)于新州、四會和懷集三縣之間,經(jīng)常與樵夫、獵人一起,有時向他們講述佛法;勰苷J為公開傳法的時機已到,便到了廣州法性寺(現(xiàn)光孝寺)。時值正月十五日,印宗法師在此講《大涅槃經(jīng)》,讓僧眾對寺院的風吹幡動現(xiàn)象進行評述!恫芟髱焸鳌酚涊d:有僧說:“幡是無情,因風而動。”另僧說:“風幡俱是無情,如何得動?”第三僧說:“因緣和合故合動。”第四僧說:“幡不動,風自動耳。”見解不一;勰茉诟舯诼牶,大聲喊道:“幡無如余種動,所言動者,仁者心自動耳。”慧能是在發(fā)揮《般若經(jīng)》的“一切皆空”的思想,如果按“真諦”來說,萬物本性空寂,無所謂動靜;但“俗諦”來說,一切變幻無常。認為一切現(xiàn)象的動與靜是相即不二的,說動與說靜皆違背實相。既然一切皆空,風幡何有動靜可言?所見風幡之動,畢竟是世俗認識(妄心)所致,故慧能稱之為“心動”。
慧能的見解受到印宗和寺眾的喝彩。在印宗主持下他得以正式剃度出家,然后被送到曹溪寶林寺;勰茉趯毩炙聜鞣ㄟ_四十年,開創(chuàng)倡導“頓教”禪法的南宗,培養(yǎng)出眾多優(yōu)秀弟子。
。ǘ┲鲝堫D悟的偈頌
前面提到慧能因作一首偈頌而受到弘忍器重,便傳法于他。那么,慧能的偈頌是什么內(nèi)容呢?他的偈是針對上座神秀的偈而作的。神秀寫的偈頌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大乘佛教主張,人人生來秉有佛性(也稱自性、心),皆能成佛。神秀之偈認為人身實有,是覺悟(菩提)的當體,而身內(nèi)所秉的心性如同明鏡一般,應當勤于修行除去情欲妄念,以使心性永遠明凈。這是勸人修善去惡,后人稱之為“拂塵看凈”,歸之為漸教禪法。弘忍在眾人面前稱贊此偈,就是看中此偈能夠勉勵眾僧勤苦修行,但認為意境不高,尚未“入門”,私下告訴神秀“要入得門,見自本性”。
慧能反其意而作有兩首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慧能第一首偈是說,身與心皆空無所有,眾生所秉佛性本來清凈,何有塵?扇?此偈第三句在后來的《壇經(jīng)》中一般作“本來無一物”。從般若學說來說,“佛性常清凈”與“本來無一物”并無根本的差別,認為“佛性”即為“諸法實相”“法性”或稱之為“畢竟空”。第二首偈后世諸本《壇經(jīng)》皆無載,是故意將神秀偈中的“心”和“身”的次序顛倒,大意是說,眾生現(xiàn)實之身所具有的先天的佛性,是清凈無染的,無需執(zhí)意地苦修不已。
實際上,從禪宗修習實踐來看,神秀強調(diào)的是禪修次第,而慧能強調(diào)的是禪修最后達到的至高境界,皆有價值。因此后世禪僧皆從這兩首偈頌中汲取教益。
。ㄈ“三無”禪旨和倡導“識心見性”的禪語
慧能向弟子傳法,要求弟子做到自信、自修、自悟。自信,就是確信自己擁有與佛一樣的本性――佛性,相信佛在自性。他通過向信眾授“無相戒”的方式,引導他們歸依自性具備的“三身佛”――法身佛、報身佛和應身佛,并且將對于自性蘊含的覺、正、凈三種屬性的確信,稱之“歸依自性三寶”,從而將對外佛法僧“三寶”的歸依改變?yōu)閷ψ孕裕ǚ鹦裕┑尿藕蜌w依。自修、自悟,就是通過自我修行、體悟自性達到覺悟,說“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慧能將他的禪法宗旨歸納為“三無”,所謂“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不是要人們不思不念,而是對任何事物和對象都不產(chǎn)生貪取或舍棄的念頭,做到“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無相”是不執(zhí)著各種名相、境界。“無住”是對事物不執(zhí)固定見解,無所取舍、好惡的心態(tài),所謂“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
慧能還認為眾生與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在是否覺悟自性,說“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雖然修行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然而“一悟即至佛地”,意為頓時豁然開悟――頓悟。
。ㄋ模┨N含禪機的中道不二法門
慧能在傳法過程中善于靈活地運用大乘佛教的中道不二法門,強調(diào)世間即出世間,煩惱即菩提,垢凈不二等說法,有意在理論上縮短世間和出世間、在家和出家的距離,以便于向社會各階層傳法,吸引他們接近佛教。后世禪宗的“機鋒”“門庭施設”等都是對這種方法的巧妙利用和發(fā)揮。
他要求弟子站在萬有不離自性的信念,在傳法時運用中道不二之法,“出沒即離兩邊”“若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即善于從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把握事物,不要僅從一個方面作出肯定和否定的論斷。例如有人向你說“有”,你就對他說“空”;若說“凈”,則說“垢”,或從“垢凈不二”方面進行解釋;說佛,則可回答佛與眾生無別,從而引導信眾既不執(zhí)著于有、世間等,又不執(zhí)著于空、出世間等,能夠遵循自然,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修行,又不執(zhí)迷于現(xiàn)實、名利,達到清凈和超脫的精神境界。
以上對《六祖壇經(jīng)》的介紹,可謂掛一漏萬,僅望供讀者參考。
- 上一篇:“楊歧燈盞”與“寶壽生姜”
- 下一篇:“法演四戒”的人生哲理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