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此例僧人遺骨并非“舍利” 

  前天江門日報的《叱石寺驚現“禪師舍利”?文物部門:有待進一步考證》的報道刊登后,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很多熱心讀者都非常關心這個文物到底是否真是“禪師舍利”,為此,江門日報記者對此事進行了追蹤報道。

  市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在陳白沙祠管理處主任、市文物普查隊成員黃志強的帶領下,前天一早就趕到了叱石寺進行實地考察,最后得出結論:這次出土的僧人骨骸不能稱為“舍利”,但這些文物的出土,對于研究江門的佛教文化、佛教史有一定的作用。

  僧人遺骨被“二次葬”

  “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個‘二次葬\’行為,而且極有可能是無意的行為!秉S志強告訴記者。據了解,“二次葬”即二次土葬,是嶺南地區(qū)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種常見葬風。二次土葬是在人死入土安葬3年或5年,甚至更久以后,重新挖出死者遺骸。這種風俗緣于人們?yōu)榱藦氐讛嘟^死者與社會集體生活的聯系和互相滲透,使靈魂得以安息。

  黃志強說,從這次出土的的遺留物來看,這次“二次葬”時,死者的遺骸剩下的已經比較少了,我們肉眼可以辨別的只有兩塊肢體骨、一塊頭蓋骨和幾顆牙齒,這就說明,在此次下葬之前,這位死者的遺骸已經散失了一些,而散失的最大可能性就是被“二次葬”。

  “另外,從墓碑上的字跡可以判斷,當時安葬死者的人并不知道死者的法號,所以將其稱為‘過去禪師\’;也有可能,安葬死者的人就是一位僧人,且熟知僧人安葬的喪法!秉S志強分析,這次“二次葬”是一次無意行為,安葬死者的人無意中碰到了這位僧人的墓,心生憐憫,就把他的骨骸收集起來,按照習俗,對其進行了“二次葬”。

  此次出土遺骨并非“舍利”

  “‘舍利\’一般是指死者經過火化之后留下的東西,而這次出土的僧人遺骨是沒有經過火化的,從這一點最根本的判斷,此例僧人遺骨不能稱其為‘舍利\’!秉S志強這樣判斷。黃志強又說,憑他多年來考古的經驗,從死者的牙齒的磨損程度來看,這位“過去禪師”應該是一個中年人而不是老年人。

  而對于“過去禪師”文物出土的價值,黃志強表示,對于研究我市的佛教文化、佛教史還是有一定的作用,說明明清時期,曾經有僧人在這里進行過傳教活動。而且,按照寺院的規(guī)矩,僧人的墓地不能與寺院在一起,僧人不能在寺院里土葬,寺院里只供奉裝有得道高僧舍利子的靈塔,這說明,目前挖掘出文物的地方,不可能是寺院,但是這塊地方的附近應該有寺院。(稿源:江門日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