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良價禪師

  良價禪師

  無情說法的一段公案,洞山良價禪師雖然依之得悟,卻也是幾經波折,數(shù)參明師,的確得來艱苦;尤其,雖悟而不究竟,直到睹水影才圓成大事。丁禪悟之不易,難怪古德要說甚么「脫一層皮」,「敲骨括髓」以及「不是幾番寒徹骨,難得梅花撲鼻香。」確然不是欺談戲論!

  當時良價禪師參禮溈山,他與靈佑禪師曾經作過一次懇切的談話:

  價問:「聞南陽忠國禪師,有情說法話,不知奧妙在里?」

  佑答:「你記得那次的情形嗎?」

  價說:「記得!」

  佑說:「你說一遍給我聽聽!

  于是良價把全部經過說了出來:

  僧問:「如何是古佛心?」

  忠答:「墻壁瓦礫是!」

  僧曰:「墻壁瓦礫,不是無情么?」

  忠云:「是!」

  僧曰:「還解說法否?」

  忠云:「常說熾然,說無間歇!

  僧曰:「某甲為甚么不聞?」

  忠云:「汝自不聞,不可妨他聞者!」

  僧曰:「未審甚么人得聞?」

  忠云:「諸圣得聞。」

  僧曰:「和尚還聞否?」

  忠云:「我不聞!」

  僧曰:「和尚既不聞,怎知無情解說法?」

  忠云:「正因我不,我若聞豈不同于諸圣!你亦不聞我說法也!」

  僧曰:「這么說,豈不眾生沒有份了!」

  忠云:「我為眾生說,不為諸圣說!」

  僧曰:「眾生聞后如何?」

  忠云:「即非眾生!」

  僧曰:「無情說法,據(jù)何典教?」

  忠云:「灼然言不該典,非君子之所談,汝豈不見華嚴經云:瘌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

  溈山佑禪師聽了,說道:

  「我這里也有,只是罕遇其人!」

  價禪師把手中拂塵豎起來,并說:

  「會么?」

  「不會,請和尚開示!」

  「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

  價禪師自知不契機宜,難領要旨于是;于是懇求指示善德,以便參學。

  佑禪師含首稱善,說道:

  「你澧陵攸縣,那里石室相連,內有一云巖道人,可往覲見,必能幫助你,獲得大利益!」

  「不知他的見地如何?」

  「他曾問過我,他說:假若有人求教時怎么辦?我告訴他:直須絕滲漏時始得!他又問是否不可違背為師的意旨?我告訴他:最要緊的事是不可以說我在這里!」

  價禪師辭別了溈山,直往云巖造訪;見了面,他把前因后果說了一遍,然后追問道:

  「無情說法,甚么人得聞?」

  云巖禪師聞,言毫不猶疑地回說道:

  「無情得聞!」

  「和尚聞否?」

  「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為何我不得聞?」

  云巖禪師到此田地,見良價不能打破黑漆桶,只好豎起拂塵說:

  「還聞么?」

  「不聞!」

  「我說法汝尚不聞,何況是無情說法!」

  「無情說法,出何典教?」

  「你杯見阿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念僧么?」

  此時,良價算是有了省悟,道出一偈云:

  「也太奇!也太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不過,良價雖然有了省悟,卻并沒有完成宗下的「頓然契悟」;也就是徹底的透悟,仍舊徘徊于「禪疑」的境地。所以,良價又提出問題來請教,他說:

  「我有余習未盡,該怎么辦?」

  「你以前作甚么?」

  「圣諦亦不為!」

  「歡喜嗎?」

  「歡喜是有的,只是像在垃圾堆里拾得一顆明珠罷了!」

  接著他又問:

  「擬欲相見時如何?」

  「我懂得你的自己人!」

  「發(fā)問時如何?」

  「對你說甚么?」

  良價到此田地,仍然像在溈山一樣,不能取得「茶餅」,只好挨著饑渴向云巖禪師告辭,云巖禪師也微感惆悵,便詢問:

  「到甚么地方去?」

  「不一定!」

  「去湖南?」

  「不!」

  「回家鄉(xiāng)?」

  「不!」

  「遲早都要歸來!」

  「侍和尚有了住處就來!」

  「這一分手,就很難有見面的機會了!」

  「能不見面,也是很難得的事!」

  良價臨行時又問:

  「百年后,忽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應如何祇對?」

  云巖禪師默然「良久」然后回說道:

  「祇這便是!」

  良價聞言,正沉吟未語,巖禪師卻喚道:

  「價阇黎!承當此事,應詳細審察!」

  良價仍然不能體取現(xiàn)前,處于疑惑中;后來,他在一次渡河中,偶爾看見水中身影,頓然契悟前旨。于是道出一偈,表露心深處的感慨,偈云: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雖然如是,良價并未達到「休去歇去」的第一峰頭,心地里仍舊有物,眼目不能一望無涯;為甚么?且看他在一次供養(yǎng)云巖禪師(已遷化)的儀式后,與一常住僧人的對話中,便透露了這種感慨:

  僧問:「先師道:祇這是!莫便是否?」

  價云:「是!」

  僧問:「意旨如何?」

  價云:「當時幾乎錯會先師意!」

  僧問:「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

  價云:「若不知有,怎解恁么道?若知有,怎肯恁么道?」

  可見見道之難,非是僥幸所至。

  良價自見道后,最初于新豊山接引徒眾,而后在豫章高安洞山;權開五位,普被三根,一音演唱,饒益有情。以智慧之劍,斬諸見之椆林,以無礙之辯才,攝萬般之疑難;尤以得曹山高第,深明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宗風,廣播天下,諸方宗師巨匠,咸共推尊,曰曹洞宗。

  所謂五位君臣頌者,茲摘述于后: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

  天曉老婆逢古鏡,分明睹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

  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兼中至:

  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里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兼中到:

  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里坐。

  良價的禪生涯,在多少宗匠所組成的行列中,他的接引日段是屬于嚴謹?shù)囊慌桑灰部梢哉f是「不生不歇,不死不休」的一位「殺伐者」,譬如下面的一段公案,便是最好的例證:

  僧問:「時時勤拂拭,為甚么不得他衣缽?未審甚么人合得?」

  師答:「不入門者!」

  僧問:「祇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

  師答:「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

  又云:「直到本來無一物,猶未合得他衣缽,汝道甚么人合得?這里合下得一轉語,且道下得甚么語?」

  當時另有一僧人連下九十六轉語,卻都不得契合,直末后一轉語,才得良價禪師滿意;于是笑問道:

  「你何不早這么說呢?」

  正好另一僧人偷聽到了,卻不知道末后一轉是甚么;便向僧人求教,告訴他末后一轉語的內容,可是,那僧人密而不宣,雖然跟他相處三年,也不肯透露消息。直到有一天,借著他病了的時候,便憤然地說道:

  「我跟了你三年,希望能告訴那末后的一轉語,你卻一點也不肯慈悲;如今好說好求都得不到,只有用強了!」

  說完,便拿起一把刀說道:

  「你要是還不告訴我,便把你殺了!」

  那僧心里害怕,便只好告訴他說:

  「直饒將來,亦無處著!」

  如此的末后句,在古人視若性命,在今人恐如敝履,當然,在古在今,如果以求道的精神講,是值得贊揚的,不過,若認這就是道的話,那便成了「迷頭認影」的可憐蟲了。因為「句里」是不能「尋機」的,正如有一次良價禪師問一僧人而所生起的感嘆一樣:

  師問:「叫什么名字?」

  僧答:「是我!」

  師問:「誰是你的主公?」

  僧答:「現(xiàn)前的就是!」

  師聞言,不由地慨然嘆道:

  「苦呀!苦呀!現(xiàn)在的人都如此,祇認得驢前馬后的就是自己;佛法之所以不能發(fā)揚光大,便是毀壞在這些人手里!」

  所以,他曾老婆心切地告訴后學,他說:

  「末法時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驗真?zhèn),有三種滲漏;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三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終始,濁智流轉。」

  同時,他更道出綱要,以偈三首示人:

  一、敲唱俱行:

  金針雙鎖備,路隱全該,

  寶印當風妙,重重錦縫開。

  二、金鎖元路:

  交互明中暗,功齊轉覺難,

  力窮忘進退,金鎖綱鞔鞔。

  三、不墮凡圣:

  事理俱不涉,回照絕幽微,

  背風無巧拙,電火爍難追。

  良價禪師能成為一宗之主,確然不是依炎附勢,空有名頭的「大佬倌」;單就他的一篇「寶鏡三昧」,便使后代受用不盡,在「曹洞」門下,此一絕響,誠然不知擊醒了多少迷夢者,而使得出拔粹,成為「不病也不見病」的宗匠。(寶鏡三昧詳情請參閱中國祖禪探秘。)

  如此,即便是「眼藏」中的「正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