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以修行的心去生活,所見終將變成所得

\

  很多人會將修行生活完全分開,以為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兩者完全是兩碼事,其實兩者是一碼事,根本不可能分開。

  如果一個人將生活和修行完全分開,當(dāng)成兩件事情去做,那么,他哪一件事情也不會做好。既不會有好的修行,也不會有好的生活,甚至,他可能根本就沒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修行。

什么是在生活中修行呢?

  比如說,生活中你看到自己的屋子地板有些臟了,那么既然你看到了這個“臟”,你就要去拿起掃把將地掃干凈或是用拖把擦干凈。如果你看到了而不去做,那就是一種自我逃避。

  比如說,走在路上,你看到了前面某人的包包里有什么東西掉出來了,因為你看到了這件事情,你就有義務(wù)提醒那個人讓他把掉的東西撿回去,如果你沒做,你就是在自我推卸。

  比如說,你知道自己有某種不良生活習(xí)慣,那么既然己經(jīng)知道了,那你就要盡力去改變這種不良的習(xí)慣,而換之以另外一種良好的習(xí)慣。如果你只是想而不去做,那就是一種自我失信。

  比如說,自己有某種興趣和愛好,但長久以來一直拖延著未滿足自己,那么,從這一刻起,去滿足并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讓自己獲得快樂。如果不這么去做,那就是一種不值得快樂的自貶。

  比如說,原來害怕某種事物,那么現(xiàn)在開始去一點點嘗試,但不強(qiáng)求自己,只是去嘗試并體驗?zāi)欠N新鮮而未知的感覺。如果不這么做,那就是一種讓自己沉溺恐懼的自困。

  如此等等......

在修行中生活

  面對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一切事情,都盡可能的保持安靜而客觀的覺察,這既包括自身以外的人事物,更包括自身以內(nèi)發(fā)生的一切: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念頭,以及自己的每一個欲望,還有來自身體的反應(yīng)。

  比如說:當(dāng)面對自己內(nèi)心渴望的事物時,我們是如實的承認(rèn)并表達(dá)我們的想法,還是隱忍壓抑或是說謊?

  比如說:當(dāng)一個人用一種我們所“不喜歡”的方式在做一件事情時,我們會生起什么樣的情緒?

  比如說:當(dāng)一個人“對我們好”時,我們所生起的是什么樣的情緒,并伴隨著這個情結(jié)而生起什么樣的想法,念頭?

  比如說:看到商場廚窗里的某個商品,我們會生起什么樣的念頭?這個念頭的背后的動因是什么?

  比如說:我們的同事比我們更出色的完成了一件工作,我們是否真心的感到開心亦或只是表面裝出一些開心的樣子給別人看?

  如此等等......

  在修行中生活,無非就是讓自己越來越警醒地覺察自己,并讓這種覺察力發(fā)揮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當(dāng)我們越來越有覺察力地去生活時,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是可以這么輕松而簡單。遠(yuǎn)不是千百年來以及整個大環(huán)境不斷告訴我們的:生活需要努力,需要奮斗,需要競爭,需要不斷地“強(qiáng)大”自己以去征服外界……這一切,只會在短期內(nèi)能制造出一些假像。而生命是一次遠(yuǎn)足的旅程,不是百米沖刺的賽跑。

  所謂修行,就是真正準(zhǔn)備好,去開始改變自己。

  而這種自我的改變的渴求來自于自我心靈深處,而并非是來自外界的某種壓力。一旦心靈深處開始涌出自我改變的渴望,生命之流將源源不斷地為生命注入新的能量,生命將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和升華。

  生活,不該是一潭死水,生命不該是一段朽木,心靈,更不該是一片死寂。

  不斷地讓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發(fā)生改變,讓自己有勇氣去迎接每一份未知的新鮮和快樂,有勇氣坦然接受生命給予的每一份饋贈--這樣的生命,才符合大自然賦予的生命的意義。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生活。

  以逃避的心去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所得,終將變成自己所累。

  以修行的心去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所見,終將變成自己所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