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學佛人生活中遇到委屈,要用慈悲心來忍讓別人?

照愿法師:慈悲心是無條件的忍讓嗎?

問題:

  學佛之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委屈,是不是都要用慈悲心來忍讓別人?祈請師父開示。

照愿法師: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學佛的人常常被打上一個“佛系”的標簽。那么,所謂“佛系”的處世方式,是否意味著一味的忍讓和吃虧呢?常言道,吃虧是福。當我們秉持一顆慈悲心來為人、做事,就會出現(xiàn)一種“忍讓”甚至“吃虧”的局面。佛弟子的確是要將此視為一種修行,恰好也是在為自己的今生乃至未來生種下“善”的種子。從這個角度來看,吃虧的確是福。

  佛教所言的“慈悲”,實際上也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指的是以慈悲心去度化他人,這是“利他”的體現(xiàn),也是常人所理解的普遍意義上的“慈悲”。此外的第二層含義是“降伏”。要回答這位居士的問題,我們還需對這層“降伏”的含義做進一步詮釋。

  佛法中,“降伏”作為慈悲的體現(xiàn),其降伏的對象有二:一是降伏自己的內心。當在境遇面前不能忍讓時,可以觀照一下內心:自己為什么不能忍讓呢?要檢索一下自己在事件當中是否也存在著過錯呢?與己矛盾的對方,是否有著不為己知的難言之隱呢?人生是如此的無常,追求自己人生的意義又在哪里呢?……如果能如此思維,并能給出自己一些更客觀的分析,就會潛移默化調整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內心也就會有了一絲的智慧,此時覺悟的境界也就提升了,如此這般,也就有了一點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修養(yǎng)境界了。這個過程,就叫做“降伏自心”。

  二是指降伏對方。注意,降伏對方其實是要有個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是要以“無我、利他的發(fā)心”去降伏。并且更要指出的是,降伏對方是特指“降伏對方的煩惱”,并不是以讓對方服氣自己為目的。如果能以《金剛經》“無我相”的發(fā)心去“利他”,其實也就不會有對自己得失的掛礙了,那么,此刻采用的哪怕是霹靂手段,那也是慈悲。這就如同是母親因兒子犯錯而嚴厲的責罰打罵,但其棍棒后的發(fā)心卻是慈悲的愛。

  因此,我們說,不論是度化還是降伏,慈悲皆不能離于智慧,這份“無我之心”和“善觀緣起的對治方案”就是智慧。缺少智慧的慈悲,是無法從根本上利益他人的。缺少智慧的慈悲,也就不是佛門中講的“大慈悲”了。在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中,我們就應該得到關于智慧與慈悲的啟示。舍身喂狼,有人以為是慈悲救命,但卻給未來的眾生(包括狼)留下了禍根。于狼而言,在成就它狡猾和貪心的同時,更加重了狼的墮落。所以,在問題面前,我們應該著眼于更長遠的得失利益,應該考慮“眾生盡未來際”的解脫利益,也就是說,如果能懷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胸懷去抉擇面前的事物,這其中就蘊含著佛法的智慧與慈悲。

  在深入慈善的時候,也會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三年前扶貧的對象是他,去年還是他,今年還是他……如果年年都是他話,我們不妨自問一下:如果眾生因我們的慈善滋生“貪欲”進而養(yǎng)成“不勞而獲”的懶惰,我們究竟是在救人呢,還是在害人呢?我們的慈悲(或是“忍讓”)是在讓對方朝著“惡”的方向前進呢,還是向“善”的方向在前進?……嘗試著思考類似這樣的問題,也許就該有了自己“忍讓”的答案。

  佛法把智慧分成兩種:“實智”和“方便智”。“實智”,是指般若的智慧,它能使人們遠離顛倒和執(zhí)著。“方便智”,是在“實智”的基礎上,能應對不同因緣而采取的令眾生解脫的種種方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慈悲,兩種智慧都要有,它既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同時也是“智慧彼岸”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道山cl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