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仁義禮智信”的意思是什么?做人的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的意思是什么?做人的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也就是所謂的”五常“,”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建社會。依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

  《清靜經》云:“真常應物,真常得性……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五常亦佛之別名:覺者(仁)、真我(義)、太乙(禮)、直心(智)、空人(信)。詩曰:

五常仁義禮智信,一體同心湛然空。

仁是千心萬物內,義為我善浩氣中。

禮以示乙天之動,智憑空箭覺者通。

信本空人真面目,一塵不染萬佛同。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沒有念過書的人也懂得,他也能把這幾句話記住。對待任何人,他會設身處地的想,我這樣對待別人,人家愿不愿意接受?人家不能接受,我們就不可以做,別人這樣對待我,我不能接受,我就不可以用這種心態(tài)對人,這是仁;如果你不想接受,你也不應該這樣對待別人,這就是仁。義呢?是為社會,為別人服務,不求報償的,也就是這個人很有道義,不求回報的,不求報償的。

  禮就是分寸,有節(jié)制,自卑而尊人,你就做到禮了;如果你傲慢,你就是沒有做到自卑而尊人,那你就悖禮而行了。智呢?就是理智,而不是感情,感情里面過失就太多了。信呢?人無信而不立,這是中國古圣先賢教做人的道理,這五個字總要守住。所以在從前古老那個時代,無論念過書、沒念過書,識字、不認識字,都懂得這個道理,就是“仁義禮智信”。

仁:

  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從二人相處,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存,別人之觀念立,人之人格顯,方能雍容和諧,以立己立人,發(fā)揮老吾老幼吾幼之懷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fā)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

  用大白話說,就是有仁德,有愛心,慈悲心,憐憫心。也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孔子說,仁就是“愛人”。“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于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

義:

  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所以人發(fā)為羞惡之心,發(fā)為剛義之氣,義也。

  也就是說有道義,三觀正(三觀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可解釋為“尊賢為核心”,意思是尊敬崇尚那些有德的人。所謂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jié)操;對待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出賣朋友,不能損害朋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素質。

禮:

  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guī),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fā)為恭敬之心,齋莊中正之態(tài),禮也。

  禮,就是知禮數,禮數包括人倫之禮,還包括敬神之禮。要注重禮儀,尊重他人;禮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禮儀、禮節(jié)和禮貌。

智:

  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fā)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智,就是不被假象迷惑,有大智慧,知是非,明事理;也就是提高素質,服務社會。這個社會需要德才兼?zhèn)涞娜,如果都是無才無德的人,這個社會是不會發(fā)展的,甚至會陷入民族危機。

信:

  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義可解為“學說”、“思想”。信與知對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從他人言而信,進而守禮以近仁,因此言:“必信者無義。”

  也可以說,信就是有思想,有想法,不盲從。還有就是誠信守法,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對于一個人來說,更得信守承諾,講究信用;一個不講信用的人,在社會上是混不下去的,最終被社會拋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