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因果啟示 >

考終之報

  考終之報

  陸九淵。知荊門軍。嚴保伍之法。盜賊屏。每旱。禱即雨。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為變。一日謂僚屬。某將告終。會禱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后二日卒。嘗曰。學茍知道。六經皆我注腳。世稱象山先生。(陸九淵傳。并紀事本末)

  陸九淵宋朝金溪(今江西省臨川縣東)人,字子靜,為南宋大儒。乾道年間進士,曾任國子正教,后來奉詔主管臺州崇道觀,于是還鄉(xiāng)居住在貴溪的象山,自號象山翁,學者稱他為象山先生。

  宋光宗即位時,九淵任荊門軍知官,嚴格實行保伍之法,境內盜賊因而遠避而去。每當久不下雨,九淵便設壇親自禱告祈雨,隨即下雨。以德教化百姓,經過一年,政績便相當可觀,民心向善,風俗因而改善,德望更加顯著。

  九淵常與當時名儒朱熹,在鵝湖聚會,互相談論所學,彼此宗旨見解,各不相同,朱熹注重道問學,九淵注重尊重德性。又常為明辨無極而太極,與朱熹書信往來,辯論不止,所以宋朝理學,有朱陸兩家不同學派。

  九淵常在鵝湖講學,曾對學徒演講論語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詳加析釋,發(fā)揮義理,暢達透徹,聽眾甚至感動得淚下,朱熹也佩服,嘆為名論,足以醫(yī)治當時學士,長久隱藏在內心的病根。曾經告訴學者說:“求學如果真正體悟『道』,那么六經都是我的注解了。”

  晚年,有一天,對同僚屬官說:“我將要和各位告別了。”當時正在為地方禱告求雪,第二天果然下雪。于是九淵沐浴更衣,衣冠整齊,儼然端坐,經過兩天,安詳去逝。

  ※學儒最終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道”。綜觀象山,以德化民,政績卓著,祈雨得雨,禱雪下雪,講學感動學徒淚下,乃至“六經皆成注腳﹂臨終自知時至,安詳善終?上肫湫模舴桥c道相應,何克如此?可知象山一生事跡,為學儒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征。

  宅心仁厚

  彭思永。為兒時。旦起就學。得金釧于門外。默坐其處。須臾亡釧者來物色。審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謝以錢。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則匿金矣。始就舉。持數(shù)釧為資。同舉者過之。出而玩。或墜其一于袖間。眾為求索。思永曰。數(shù)止此耳?腿。舉手揖。釧墜于地。眾服其量。后舉進士。累官戶部侍郎。(彭思永傳)

  彭思永宋朝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西)人,字季長,為人正直忠厚,為宋朝名臣。

  當思永年幼時,有一天早晨,要去上學,在門外撿到一只金釧,他就默默地坐在那里,等候失主來認領,不一會,那丟掉金釧的人,果然回來尋找,經過審察確定是這個人遺失的,思永便將金釧還給那人,那人非常感激,取出錢來要答謝思永,思永笑著說:“如果我要錢的話,我就把金釧藏起來了,何必等待你回來尋找呢?”于是這件事便傳遍了鄉(xiāng)里,大家都稱贊他的誠實。

  后來思永參加科舉應考,初次出門遠行,身上帶了幾只手鐲做路費,以備隨時急用之需,同來應考的考生,到思永這里,取出思永所帶的手鐲來玩賞,有一考生趁人家不留意時,偷偷地拿了其中一只藏入自己的衣袖里,有人發(fā)覺,當面說出,大家都要替思永搜查索回,思永看到這種場面,若無其事說:“我的手鐲全數(shù)只有這幾個而已,并沒有遺失!”難堪的場面才平息下來。等到大家要離開時,彼此互相舉手作揖,不料一只手鐲,從那人的袖里掉落下來,大家看到這種情景,都嘆服思永寬厚的雅量。

  宋仁宗天圣年間,思永中舉進士,官任侍御史,在朝正直敢言,累官至戶部侍郎,成為宋朝名臣。

  ※試觀彭思永,拾金不昧,幼小年紀就具有廉潔不貪的美德。又因不忍他人在大眾面前羞愧難堪,而寧愿損失自己,原諒別人,進而為對方設想,其寬仁大度,實在希有難得,值得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