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公案 >

空山本凈和尚嗣六祖

  師姓張,絳州人也。僧問:“奇特事如何?”師曰:“無一念心喜。”僧曰:“豈得無喜耶?”師曰:“喜是阿誰分上事?”

  天寶三年,敕令中使楊光庭往司空山采恆春藤。到于寺中,去禪師院語話次,問禪師曰:“弟子生死事大,一心慕道。愿和尚慈悲救度!”師曰:“大夫自京城來。帝王之地禪伯甚多,彼處問之。某甲老病,一無知解。”中使設(shè)禮再請,師曰:“為當(dāng)求佛,為復(fù)問道?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問道,無心是道。”中使不會,再請說之。師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因心得。若悟無心,佛亦無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中使曰:“京城大德皆令布施、持戒、忍辱、苦行尋求佛。今和尚曰:‘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本來清凈,不假修行。’故知前虛用功耳。”

  中使到京城進恆春藤訖,遂口奏禪師,具陳上事。帝乃聞之,敕令中使卻往傳詔取禪師。

  天寶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到京參訖,帝敕于白蓮花亭子安置。正月十五日,敕令京城內(nèi)大師大德與禪師論道。禪師奏曰:“山僧久病,無暇談?wù)?不假繁辭。以要言之,安問敢對。”有泰平寺遠(yuǎn)禪師問曰:“對圣人不敢繁詞,何者為道?”師曰:“道本無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窮虛,然名心若無,道憑何有?二俱虛妄,總是假名。”問:“見有身心是道已不?”師曰:“小僧身心,本來是道。”問:“適來曰無心是道,今言身心本來是道,豈非相違?”師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曰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者,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不有。”遠(yuǎn)公曰:“渺小山僧還會道理?”師曰:“大德只見山僧相,不見無相。見相者是大德所見,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悟其道;若以相為實者,窮劫不可得也。”問:“今見山僧相,不見山僧無相,請為于相中說無相理看。”師曰:“凈名曰:‘四大無主,身亦無我。’今即無我所見與道相應(yīng)。大德若以四大有主,主即是我。若有我見,恆沙劫中不可會得。是曰:‘圣人大悅,朝士忻然。’”師乃四大無主偈曰:

  四大無心復(fù)如水,遇曲逢直無彼此。

  凈穢兩處不生心,壅決何曾有二意?

  境觸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

  又香山僧慧明問:“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yīng)是道?”又曰:“身心是道,四生六類皆有身心,悉是道不?若有見聞,請對圣說!”師曰:“大德若作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與道殊不相應(yīng)。經(jīng)曰:‘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尚無,見聞覺知憑何說有?窮本不有,何處存心?若會無心,不同草木。”惠明無對。師遂見聞覺知偈曰: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

  如鳥空中只沒飛,無取無舍無憎愛。

  若會應(yīng)處本無心,方得名為觀自在。

  又白馬寺惠真問:“禪師說無心是道?”師曰:“然。”問曰:“道既無心,佛有心耶?佛之與道,是一是二?”師曰:“不一不二。”問:“佛度眾生為有心故,道不度人為無心故。一度一不度,是二是不二?”師曰:“此是大德妄生二見,山僧不然。何者?佛是虛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實,都是假名。一假之中立何二?”又問:“佛之與道縱是假名,當(dāng)立名時,是誰為立?若有立者,何得言無?”師曰:“佛之與道,因心而立。推窮心本,心亦是無。二俱虛妄,猶如花翳。即悟本空,強立佛道。”于是惠真贊曰:“事無不盡,理無不備。此是頓見真門,即心是佛,可與后世眾生軌則。”師無修偈曰:

  見道方修道,不見復(fù)何修?

  道性如虛空,虛空何處修?

  遍觀修道者,撥火見浮漚。

  但看弄傀儡,線斷一時休。

  法空禪師問曰:“佛之與道盡是假名妄立,十二部經(jīng)亦應(yīng)不實。從前尊宿代代相承,皆言修道,總是妄不?”師曰:“然。十二部教皆合于道。禪師錯會,背道逐教。道本無修,禪師強修;道本無作,禪師強作;道本無事,強生多事;道本無為,于中強為;道本無知,于中強知。如此見解,自是不會,須自思之。”師《背道逐教偈》曰:

  道體本無修,不修自合道。

  若起修道心,此人未會道。

  棄卻一真性,卻入鬧浩浩。

  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又福先寺安禪師問:“道是假名,佛亦妄立。十二部教接人方便,一切總妄,以何為真?”師曰:“為有妄故,將真對妄。推窮妄性,本來空寂。真亦何曾更有實體?故知真妄總是假名。”座下眾人悉皆頓悟。又問:“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無殊,復(fù)是何物?”師曰:“若言何物,此亦是妄。道無相似,道無比并,道無譬喻,道無對治。言道者以言詮理,得理忘言,知悟性空,此人悟道。經(jīng)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師《真妄偈》曰:

  窮真真無相,窮妄妄無形。

  返觀推窮心,知心亦假名。

  會道既如此,到頭也只寧。

  有所成寺達(dá)性禪師贊嘆問:“其理甚妙。真妄雙泯,佛道兩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實。如是解時,不可斷他眾生善惡二根,可是菩提耶?”師曰:“善惡二根,因心而有。窮心若有,根亦不無。推心既空,根因何立?經(jīng)曰:‘善不善從心化生。’善惡業(yè)緣,本無有實,雖則不實,不共心俱。”師《善惡二根不實偈》曰:

  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

  善惡是外緣,于心實不有。

  舍惡送何處?取善令誰守?

  傷嗟二見人,攀緣兩頭走。

  忽悟無生本,始會從前咎。

  又士孫體虛問:“此身從何而來?百年后復(fù)歸何處?”師曰:“如人睡時,忽然作夢,夢從何來?睡覺之時,夢從何去?”進曰:“夢時不可言無,忽覺不可言有。雖有往來,往來無所。”師曰:“貧道之身亦如其夢。”體虛頓悟此身實同于夢。師來往如夢偈曰:

  亦知如在夢,睡里實是鬧。

  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覺。

  智者會悟夢,迷人信夢鬧。

  會夢無兩般,一悟無別悟。

  富貴與貧賤,更亦無別道。

  師上元三年五月五日遷化,春秋九十五。敕謚大曉禪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