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公案 >

趙州至道無難

  趙州是唐末禪門的著名大德,是一位大手筆宗師。他不與人 談玄說妙、言機(jī)論境,也不行棒行喝,只以本分事用平常言語接 人,如“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吃茶去”等話,以 接來者,形成了獨特的“趙州門風(fēng)”。

  一日趙州上堂開示大眾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 不在明白里,是汝還護(hù)惜也無?”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里, 護(hù)惜個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 為什么卻道不在明白里?”州云:“問事既得,禮拜了退。”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這二句是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中開頭語,明白地告訴 我們,要證悟至高無上的大道沒有什么難處。只要我們勇于犧牲 世間的虛名假利,放舍貪戀幻境的舊習(xí),當(dāng)下脫體現(xiàn)成。因為我 們本來是佛,只為迷于色相,戀著塵境,掩蓋了本性的光明與神 用而淪為凡夫,所以不須用力尋取,更不要向外追求。

  趙州和尚接下來說:“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

  他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們說話,不是說長道短,便是分 是分非。有些老太太一邊念佛,一邊說媳婦怎么壞,女兒怎么好, 此固不足論。就是我們修法的人,也同樣在辯論,這個法好,那 個法不好; 某某人開悟了,某某人還未開悟。這不也是無事生非 在揀擇嗎?其實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都是好的。而所謂不好, 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如吃藥,病不同,應(yīng)吃不同的藥,不能千 篇一律,只修一種法。一切眾生本具佛性,只要好好修法,皆能 開悟。不可揀擇或住在什么境界上,如見光、見佛,或似有一物 在前,推也推不開,離也離不去等等。這些境界,不管怎么好, 都是假相,總是陰境,不可著取。真境界是無境界的境界,落個 無境界,還是揀擇住著。真正證道的人是無境界可得,無話可說 的。

  昔孔子問道于老子,老子說:“掊擊爾智!”不也是教孔子 放舍世智辯聰,才可入道嗎?所以要入道,一定要否定“明白”, 心中放教空蕩蕩底,般若大智才能生起。修心到家的人,不與世 爭,鎮(zhèn)日如癡如呆,哪會說長道短。

  故大師說:“老僧不在明白里。”

  大師這句話,是老婆心切,不惜拖泥帶水痛切為人處。所語 “明白”也不立,看似剿絕干凈,無有絲毫粘染,但一有言說, 便有落處。說個不在“明白”里,正有“明白”在。假如真的沒 有“明白”,說什么在與不在?

  因此語有空處,已啟問難之機(jī),后面這句

  “是汝還護(hù)惜也無?”

  就更全身委地了。六祖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既無有一物,護(hù)惜個什么?今教人護(hù)惜,豈不著在物上,不更遭 人檢點嗎?故圓悟著語云:“敗也,正好與一拶!”老和尚豈不 自知?難道是失于檢點,自討苦吃嗎?非也,大宗師縱橫自在, 收放自如,不怕虎口里橫身,送給你咬,自有臨危解脫之方,絕 處逢生之機(jī)。不然,說什么神通廣大、妙用無邊呢?請看下文, 自見分曉。

  時有僧出,問云:

  “既不在明白里,護(hù)惜個什么?”

  果然,問罪之師來了。捏住你胳膊,看你往哪里走?用功人 既然到了凈裸裸、赤灑灑,一無所“知”的地步,還保個什么? 又惜個什么呢?對一般人說來,這是無法回避、無言可對的。但 到大宗師手里,自有轉(zhuǎn)身吐氣之能,化險為夷之功。大師既不行 棒,也不行喝,只輕輕答道:

  “我亦不知。”

  妙哉!看似已到絕處,卻又退步闊宏。圓悟著語云:“倒退 三千!”是褒,是貶,諸仁還知么?

  你們聽了,休錯認(rèn)老和尚這下完了,被這僧問倒了,連圓悟 也說倒退三千,大概是甘拜下風(fēng),不得不自供“我亦不知”了。 那你們就被趙州和圓悟瞞了。他說的不知,是說這里無能知、所 知,一絲不掛,一法不立,沒有東西,叫我向你道個什么?復(fù)次, 自性當(dāng)體是靈知,若再加“知”,便是頭上安頭,面目全非了。 故知也要鏟除。

  關(guān)于“知”之一字,神會大師曾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教大家識取這能生起知饑、知寒的“靈知”,就是我人的佛性, 只要綿密保護(hù)它,不粘物、情,知而無知,無知而知,就證道了。

  后來祖師們見廣大禪和子著在此“知”上,墮在窠臼里,為 救眾人出離纏縛故,改為:“知之一字,眾禍之門。”由此可見 是禍?zhǔn)歉?是智是愚,不在言說、文字,而在當(dāng)人會與不會、薦 與不薦了。

  這僧也是作家,知道趙州命意之所在。但你這么一說,又露 出更嚴(yán)重的敗闕來,得理不讓人,哪容趙州回避,逼問云:

  “和尚既不知,為什么卻道不在明白里?”

  這一拶非同小可,沒有相當(dāng)?shù)墓Φ滓矄柌怀?直教人難以置 答。圓悟著語云:“逐教上樹去!”可見其轉(zhuǎn)身回避之難。是呀! 你既然到了無能知與無所知的地步,為什么說不在明白里?說個 不在明白里,不正是有所知嗎?你有所知說無所知,不是自相矛 盾嗎?

  這一問假使問著你們,真要啞口無言了。但是,請注意!所 謂無知不是真?zhèn)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是非長短都不識,那 還是佛、菩薩嗎?不見六祖謂永嘉云:汝甚得無生之意。永嘉云: 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dāng)分別?永嘉云:分別亦非意? 見無知是知而不知,不知而無所不知。無知者是無所住,不著相, 任何事情毫無粘染,過去就算了; 無所不知者,樣樣事情都知道, 山是山,水是水,長是長,短是短,雖亦分別而不著意,猶如虛 空包容萬象,無有掛礙,而不是死的無知無物。昔六祖說的“本 來無一物”,祖師們恐人誤會,著在頑空里,增益云:“無一物 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本性是神用無邊、靈妙無方的, 不是冥頑不靈的。假如是死空,無相用,無知覺,佛教有什么價 值,還能延綿至今嗎?這僧不是不明斯理,一來要和趙州大師覿 面相見,二來要將功夫微細(xì)、幽隱處顯豁出來,留傳后世,以作 典范。故在關(guān)節(jié)上捏住趙州空處,逼他道出末后句來。

  趙州大師不慌不忙泰然地答道:

  “問事既得,禮拜了退!”

  大師自有臨危不懼、倒轉(zhuǎn)乾坤的手段,在看似無法閃躲,要 被頂死的剎那,卻能巧避鋒芒,安然無恙地輕易走過。這是什么 功夫?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能有這樣輕靈飄逸的手腳嗎?真了 不起!圓悟到這里也不得不贊賞道:“這老賊,賴有這一著!” 這是哪一著?諸仁還知嗎?咄!磋過也不知!

  到這里是:“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消息已盡,大事 已畢,不消再問了。故大師云:禮謝之后,回去休息吧。這無言 說的言說就是末后句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