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對印度禪學的有益梳理

  “禪”自從日本傳到西方以后,在西方世界甚為流行,但對于什么是“禪”,則難以給出一個既定的答案。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可以從禪本身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描繪出“禪”變化的樣態(tài),由中也許能夠了解什么是“禪“。禪是梵語音譯“禪那“的簡稱,意譯作靜慮,義為系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中國佛教中習慣將禪與定(為梵語三昧之譯,義為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結合一起并稱為“禪定“,禪又為“禪定“的略稱。實際上,在印度禪修持中,禪與定在境界上是有區(qū)別的。中國佛教的禪定理論與實踐來源于印度,而在印度,禪定被視為古老瑜伽修持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瑜伽,印度梵文原作Yoga,是印度各宗教徒共同采用的修行方法,意譯“相應“,即依調(diào)息等方法而攝心,使與正理等相應的狀態(tài)。梵語Yoga是一個名詞,它源自動詞語根Yuj,義即將軛系在馬或車上,這里應用其引申義“連接“、“結合“等含義,此詞古時見用于《梨俱吠陀》中,及奧義書時代,方法為依調(diào)息等觀行法而觀“梵我一如“之理,以與梵結合,此即稱為瑜伽。其后佛教也采用這種修持方法,結合佛教理論,以作為總攝修心 、修慧的法門。

  方廣锠教授正是以印度的瑜伽及其發(fā)展作為此書的主題,以時間為經(jīng)線,以佛教禪定為視點,勾畫出印度瑜伽從古至今的發(fā)展全貌。全書共分為五章,是從時間發(fā)展的角度來劃分的。第1章主要介紹原始瑜伽,時間是從遠古時期起到公元前六世紀、前五世紀止。作者依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的資料,確證早在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文明時期,當?shù)赝林用窬陀需べば蕹?后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結合西北印度土著文化形成婆羅門教,同時把瑜伽作為重要的修持方法,但此時的瑜伽理論和修持方法還比較原始,處于發(fā)展成長過程中; 第2章介紹的是初期瑜伽,時間是從公元前六世紀、前五世紀起,到公元二世紀左右《薄伽梵歌》的形成止,是為瑜伽修持的理論化階段,其標志是公元二世紀左右《薄伽梵歌》一書的形成,它以瑜伽的名義,對婆羅門教與沙門思潮的修持術作了系統(tǒng)的總結。本章著重介紹了三種瑜伽理論:正統(tǒng)派思潮中的奧義書瑜伽理論、帶有總結性的《薄伽梵歌》的瑜伽理論和非正統(tǒng)派思潮中的小乘佛教與初期大乘佛教禪定修持與理論; 第3章為古典瑜伽時期,時間是從公元二世紀《瑜伽經(jīng)》的流行到公元十二三世紀止。古典瑜伽理論的標志是著名學者缽顛阇利所著《瑜伽經(jīng)》!惰べそ(jīng)》總結前人的瑜伽修持理論,傳統(tǒng)的禪定此時納入瑜伽修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此階段,佛教正是大乘理論組織化時期,在吸收傳統(tǒng)瑜伽的同時有著自己獨特的內(nèi)容。本章主要介紹《瑜伽經(jīng)》的瑜伽理論與修持方法,簡單介紹佛教中期大乘和晚期大乘(密教,特別是時輪乘)的瑜伽修持。第4章是訶陀瑜伽階段。時間是從公元十二三世紀訶陀瑜伽的形成到十九世紀初期印度近代哲學開始。訶陀瑜伽直接淵源來源于古典瑜伽,同時吸收佛教、特別是密教瑜伽的影響,并順應了當時印度哲學的主流,以吠檀多哲學作為哲學基礎,訶陀瑜伽對社會的影響很大,本章主要介紹訶陀瑜伽的瑜伽理論與修持方法。第4章主要介紹近代瑜伽。時間是從十九世紀初期到現(xiàn)在。在印度民族資本主義興起時期,瑜伽思想成為反殖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同時傳統(tǒng)的瑜伽思想也在新的時代下吸收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了新的發(fā)展。

  方廣锠教授的此書的目的是對印度瑜伽作一個歷史性的鳥瞰式描述。此書的一大特色在于材料豐富翔實、文字平實清晰、邏輯合理嚴謹、分析嚴密透徹、層次分明有序。比如,作者在分析第1章原始瑜伽時理清瑜伽開始產(chǎn)生的背景,作者收集的資料齊全,且涉及的范圍很大,有漢文的歷史資料、佛教資料:有印度文化的考古資料、印度當時的文化背景資料、印度的地理環(huán)境資料等等,在分析時,作者從多重視角考察印度瑜伽產(chǎn)生的背景,對于為何在印度能夠產(chǎn)生瑜伽這種獨特的修持方式這個問題作出了很有說服力的回答。在介紹各時期的主要瑜伽經(jīng)典時,把經(jīng)典的繁雜難懂的內(nèi)容以清晰流暢的語言、層次分明的結構言簡意賅地進行高度性概述,使讀者能夠較輕松而全面地把握各時期的瑜伽經(jīng)典內(nèi)容和各自的特色。作者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始終以佛教禪定作為視點與尺度,在把它與其他瑜伽修行方法比較中,指出其間的異同,由此凸現(xiàn)了佛教與印度瑜伽文化的源流關系及其自身的特色。在介紹各個階段的瑜伽修持方法時,作者沒有狹窄地把視角僅僅定在修持的方式上,而是把它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哲學文化結合起來論述,使它有著較為清晰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定位。作者還在第3、第4章的論述中,為了讓讀者能夠更清楚地了解密教、特別是時輪乘以及訶陀瑜伽的修持方式,配上了圖畫,畫上人體脈輪結構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論述,使得復雜而抽象的修持理論和方式變得更加具體、直觀而形象,讀者對于不同的修持方式的異同可以一目了然。

  貫穿此書的一致風格,是作者客觀而嚴謹?shù)闹鰬B(tài)度。作者在論述瑜伽修持所引發(fā)神通這個敏感的問題上,不是一味地加以排斥,而是基于現(xiàn)實中存在的一些真實事例及自身體驗的基礎,予以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但又并不夸大,對于有關神通的記載中帶有神化性質(zhì)的說法則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并作出自己的合理的解釋。作者的這一態(tài)度還表現(xiàn)在作者所寫的前言中,對于以“印度禪“一詞作為書名的緣起和疑慮,對于“原始“與“初期“二詞含義的厘定,對于所引用文獻的方式、格式和來源,都作了客觀而清楚的說明。這樣的做法,體現(xiàn)了學者嚴謹?shù)膶W風。

  中國禪宗是中國化的一個佛教宗派,但在其源流上,則離不開印度文化。禪宗以“禪定”名,便與印度傳統(tǒng)的瑜伽修持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而《印度禪》一書對于印度瑜伽全景式的介紹,為讀者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中國禪宗提供了廣闊與深邃的背景,要了解中國禪產(chǎn)生的源流,此書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較有價值的參考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