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余悅:捕捉中國茶文化不老“基因”中的“密碼”

\

  十年前,茶文化名家余悅先生曾立下豪言壯語,有生之年要編寫出一部可以傳世的“枕頭”作品。五年后遂有《中國茶文化經(jīng)典》問世,成了中國茶文化史料中最具權(quán)威性書籍之一。對此,有人形象化道:“一本在握,可以攬盡天下茶史”。在當今中國茶文化界,能有這般“扛鼎”之作的人似乎越來越少。難怪天津茶文化學者陳云君先生在其《檢點茶事》一文中,既感懷于余悅等學者“多有宏制”,又發(fā)出中國茶壇太需要這種“精英文化”學者的呼聲。

  在中國茶文化的舞臺上,余悅是一位不應被忽略的主角。因為,他為中國茶文化沖泡出了《中國茶文化經(jīng)典》這杯“陳香甘爽”之茶。

  1999年,余悅先生另一部“枕頭”之作——由他主編的《中華茶文化叢書》十卷出版。這部著作的出現(xiàn),終于讓久違了的人們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書架上聞到了中華五千年的茶香。這套叢書是對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一次大檢閱。

  在當代中國茶壇,余悅先生怕已算得上是一個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物了。因為,他為中國茶文化又沖泡出了《中華茶文化叢書》這杯“醇郁生津”之茶。

  2000年,余悅先生又一部“枕頭”之作——《中國茶葉藝文叢書》五卷面世。這套叢書是對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茶葉藝文的一次大盤點,被人稱之為“中國茶文化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

  在當代中國茶文化界,余悅先生是畢生追求茶文化的最具典型性的圣徒。因為,他為中國茶文化再度沖泡出了《中國茶葉藝文叢書》這杯“香飄四溢”之茶。

  2003年,余悅先生受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yè)培訓技術(shù)指導中心的委托,由他和陳文華先生一起完成了一套專門用于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的《茶藝師》全國統(tǒng)一教材,在全國茶藝界引起了轟動。我想,在當今中國茶界,能有如此魄力一統(tǒng)中國茶藝師考核存在“六國紛爭”格局而制定茶藝師考核標準者,余悅先生當屬中國茶界的領(lǐng)軍人物。因為,他為中國茶文化繼而又沖泡出了《茶藝師》這杯“齒頰留香”之茶。

  十年磨劍無人識,一朝成名天下知。

  時間的跨度才十年,余悅先生從未停止過對中國茶文化的“沖泡”,亦即從未停止過對中國茶文化的研究。即使在他幾度入院治療的過程中,同樣日日不輟,甚至在病床上,也用口述的方法,由他人代為完成他的文稿。我給余悅先生粗略的統(tǒng)計過,如果將他所有的對茶文化研究文章算在內(nèi)的話,他的筆下已經(jīng)流淌出近兩千萬字。為了“沖泡”這些茶,他幾乎筆耕不輟。論及其瘋狂的擠壓人生,榨取生命式的爬格子殘酷程度,比之中國茶壇另一位“瘋狂寫作”直至創(chuàng)作到生命結(jié)束的凱亞先生,毫不遜色。

  但是,余悅先生雖學文而非職業(yè)作家。

  如此玩命于對中國茶文化的研究,許多人不解,遂有諸多“惡名”冠其頭上。

  余悅是一架寫作機器,是典型的自虐狂;

  余悅是茶文化的“瘋子”,茶文化的“魔怔”。

  但還是有許多人看到余悅先生的勞動成果,千里迢迢來找他請教,非常虔誠和認真地問他:“余老師,能收我為徒嗎?”這些人中,大多還是在讀的研究生。

  研究茶文化,撰寫茶文化是余悅先生的職業(yè);

  愛茶、品茶、讀書和藏書是余悅先生的嗜好。

  作為中國“茶道六君子”之一的余悅,在他的身上,有時職業(yè)與嗜好不分先后:虔誠于愛茶、品茶、讀書和藏書,目的是研究茶文化;而研究茶文化、謳歌茶文化,為了更好地靜心品茶。

  余悅愛茶,不在于這杯茶的產(chǎn)地、價值,他要從這杯茶中詮釋出“韻味之致,味外之旨”的茶道思想。所謂人到平和,更顯睿智。

  余悅品茶,不在于這杯茶的口感、滋味,他要從這杯茶中解讀出一個“有韻則生,則雅,則響,則遠”的一個“韻”字。所謂茶到淡處,方為至味。

  所以他常常推崇豐子愷先生的兩句詩:“常喜小中能見大,還須弦外有余音”。他從一杯茶看世界,從一杯茶觀人生,體驗出“味外之味茶外茶”的無盡之意。他常說:“每一片茶葉,都是茶的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于是,他的每一部著作,每一篇論文鑄成了中國茶文化的一個架構(gòu),他要去架構(gòu)中國茶文化的明天。

  余悅先生著書立文,往往要給自己定下“必前之所未嘗有,后之所不可無”的標準。正是這一標準,成就了余悅先生常常在中國茶文化“前沿陣地”的沖鋒陷陣;正是這一標準,成就了余悅先生的著作常常首開中國茶文化研究之先河。

  近年來,余悅先生在中國茶文化學術(shù)界,可以說得上是成績斐然。八十年代創(chuàng)刊的《農(nóng)業(yè)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雜志上,期期都能讀到余悅先生撰寫的精彩論文,余悅先生的論文大都以中國茶文化這一大角度、大視野中捕捉中國茶文化“基因”的構(gòu)造,其中包括大量樸素辨證法觀點,對我國茶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如,《中國茶葉的文化闡解》《中國茶詩的總體走向》《中國茶藝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中國古代的品茗空間與當代復原》《含英咀華現(xiàn)茶魂——茶文化論文綜說》《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這些作品,亦可視作余悅先生對中國茶文化情結(jié)的奮斗史。不僅如此,他還從中國茶藝美學品格的古今“基因”中,總結(jié)歸納出鏈接和構(gòu)成中國茶藝美學品格的“密碼”——即中國茶藝的意境之美、典雅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雕鏤之美、理趣之美、清空之美、淡泊之美、陰柔之美、傳神之美、韻味之美。

  余悅先生的學術(shù)成就來自他博覽群書的積累以及獨特的眼光。在我看來,在當代中國茶壇,對茶文化及茶藝有高度理性認識,并付諸切實行動,矢志要將中國茶文化引領(lǐng)為救瀆人類靈魂的“良藥”,首推余悅先生。他在這方面大氣磅礴地滔滔不絕,迸濺不止的思路花雨:忽而兩度赴西北蘭州,點燃中國西部茶文化的明燈,為隴南茶經(jīng)濟“號脈”;忽而在北京大學,親自主持“首屆中國茶文化經(jīng)濟論壇”;忽而在廬山東林寺,親自策劃和組織“第三屆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架構(gòu)起東亞文化圈交流平臺;忽而在趙州柏林禪寺、杭州經(jīng)山寺,侃侃而談“禪林法語的智慧境界”;忽而在日本東京、京都等地,把中國的品茗藝術(shù)灌輸于日本茶藝師們;忽而在法國,把中國茶藝搬到里昂市政大廳……忽南忽北,忽東忽西,余悅先生頗有策略的觀念推廣中國茶文化,為一次次的活動不辭勞苦,不計報酬,付出大把心血,給圈內(nèi)外的同仁和茶友留下了深刻印象。

  對于余悅先生來說,如果半個月沒有品到一杯“好茶”,亦即沒有習茶的心得出籠,他的心里就會生出一種恐慌感,覺得“為茶文化敲的邊鼓”啞了,出了故障,因此便要叩心自問或自責,鞭策自己加強節(jié)奏感,于臺燈下奮力筆耕。

  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太需要這樣的人。而像余悅這樣從不更改理想的人生姿態(tài)與茶文化創(chuàng)新學術(shù)境界,實則就是構(gòu)成不老的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基因”中的一個重要的“密碼”。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