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東晉佛像臉太瘦如何補救?

  自漢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戴)逵特善其事,(戴)颙(yong)亦參焉。宋世子鑄丈六銅像于瓦官寺(今稱瓦棺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不能治,乃迎颙看之。颙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既錯減臂胛,瘦患即除,無不嘆服焉。

《宋書·隱逸傳》

  南京的瓦棺寺有三絕:五軀佛像,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其中的佛像便是東晉造型藝術(shù)家戴逵的杰作。對于戴逵,今人可能不太熟悉,可大家聽說過“雪夜訪戴”的典故吧。王徽之喝得酩酊大醉,居然冒著風雪駕著小舟去找一哥們,天亮的時候,到了哥們的門口卻返回,理由是“乘興而來盡興而歸”,這位哥們就是戴逵。

  戴逵擅長于雕塑、繪畫和音樂,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將油漆藝術(shù)運用到雕塑中,戴逵的兩個兒子:戴勃和戴颙,也秉承了戴家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并且能對父親的工作起到相當大的幫助作用,可以說是東晉難得的藝術(shù)組合,或者說戴家工作室吧。

從改變比例入手

  且說南朝劉宋王朝時,太子要在南京瓦棺寺造一丈六高的銅佛像,這項重任理所當然地落在了戴逵的身上。中國大概是在東漢的時候開始有了佛像造型活動,因為佛教據(jù)說是在東漢明帝的時候傳入的。

  起初,佛像造型還不太精致,“形制未工”,瓦棺寺的佛像出爐之后,南京市民紛紛來觀賞,結(jié)果民意調(diào)查讓鑄造者臉上有點掛不住了,因為市民們一致反映說:雕得不錯,可惜臉太瘦了。估計那時不流行瘦臉帥哥。

  鑄造工人們束手無策,“工人不能制”。這個時候就把小戴——戴颙——請出來想法子,戴颙一眼就瞅出關(guān)鍵所在,說:“不是臉太瘦,而是手臂和肩胛太肥了。”于是將佛像的手臂肩胛削減一部分,手臂和肩胛的比例一減,臉部的比例就上來了,也就不顯瘦了,瘦的問題終于解決,大家都很嘆服戴颙的藝術(shù)眼光和智慧

  其實,戴颙提出的辦法中還蘊含經(jīng)濟智慧,用減的辦法解決比例問題,不正好也節(jié)省了銅和其他用來鑄造佛像的原材料嗎?省材料就是省錢啊。南朝的時候塑造佛像和建造寺廟,花費巨大,傷害民生,戴颙這么一說,其實也是給百姓減負。

  不只是造型藝術(shù),可能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不只是量的問題,而是比例問題,我們所思量的不是去增減,而是怎么去協(xié)調(diào)比例,比例問題解決了,瘦的也顯得豐滿了,當然,薪水問題不在其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