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禪宗在福建的傳衍及其法派

  福建是歷史上禪宗最活躍的區(qū)域之一。在中國禪宗發(fā)展史上,福建禪宗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探討禪宗在福建的傳衍及其法派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福建禪宗初傳

  慧能獲得弘忍的衣缽后回到廣東,隱跡山林十余年,后在曹溪開法,宣揚頓教法門,開始了禪宗廣為弘揚的歷史。福建與廣東接壤,地方志中不乏有關慧能的弟子在閩傳法的記載,如福清黃檗山的正幹禪師、莆田苦竹山的千靈禪師等。因這些僧人的傳法年代與慧能生活年代相距70余年乃至100余年,所以其記載也就不盡可靠。就目前所見最早的可靠資料來看,禪宗初傳福建與慧能的二傳弟子、南岳懷讓的弟子馬祖道一入閩有關。據(jù)《宋高僧傳》記載,馬祖道一于天寶初年離湖南南岳入閩,肇化建陽佛跡巖(一作嶺)[1],吸引了四方禪侶前來參問,尤其是閩中僧人,其中知名的有志賢、道通、明覺等。不久道一移錫江西,但對福建僧人的影響并未減弱。除道通追隨道一赴江西外,閩人懷暉、慧海、懷海、隱峰等也投道一參學。以上諸僧均嗣法道一,對此后福建禪宗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梢,福建禪宗的歷史是由南岳系道一禪師入閩肇化建陽佛跡巖揭開篇章的。唐咸通年間,人們在當年道一禪師結(jié)庵的佛跡巖(嶺)建“圣跡寺”,此后屢經(jīng)興廢。現(xiàn)該寺已重興,寺仍舊名,位于今建陽市莒口鄉(xiāng)莒口村附近。

  二、唐五代禪宗南岳系與青原系在閩的傳衍

  1、南岳系的傳衍

  天寶初年,馬祖道一禪師入閩,率先將南岳禪法傳入福建。道一移錫江西后,其得法弟子水塘和尚、惟寬禪師入閩傳法。道一的二傳弟子有閩人懷海的得法弟子大安、神贊,閩人懷暉的得法弟子智真等5人在閩傳法。道一的三傳弟子有閩人希運的得法弟子靈觀,閩人大安的得法弟子文矩、師解等5人在閩傳法。總的說來,南岳系自唐天寶初年傳入閩中,止于昭宗、哀帝朝,懿宗朝至僖宗朝是其繁盛時期。建州、汀州、福州、漳州、泉州都有著名禪師傳法,而福州是其中心,前后傳法的禪師多達8位,其中以大安禪師影響最大。大安“大化閩城”[2],“嘗有千僧,閩之大乘以此興盛。”[3]

  2、青原系的傳衍

  青原行思與南岳懷讓同為慧能法嗣。青原行思禪法傳入閩中較南岳系晚一代,是由其二傳弟子、石頭希遷的法嗣碎石和尚傳布于福州。其傳法年代與南岳系水塘和尚在汀州傳法年代大致相近,約在德宗朝至憲宗朝。此后,終有唐之世,先后有4代共11位禪師(其中最后一代為師備1人,與師備同代的都傳法于五代閩國時期)在閩傳法,分布于福州、建州、泉州、漳州,福州則為傳法中心。

  五代時期,在閩傳法的著名禪師多達81位,大多為雪峰義存的弟子與二傳弟子,尤以其二傳弟子為最多,達46人。而巖頭全豁的弟子與二傳弟子總計僅7人。顯然,五代福建是青原系興盛時期,尤以雪峰義存的勢力最盛,嗣法弟子遍布福建,而以福州最多?v觀唐五代,青原系以雪峰義存、玄沙師備、長慶慧稜、鼓山神晏等影響最大,特別是義存主持雪峰法席時,四方禪僧競相前來參學,“冬夏不減一千五百”[4];師備歷主普應、玄沙、安國三處法席,禪侶近800人,“江表學人無不乘風偃草”[5]。禪宗云門宗的創(chuàng)立者文偃禪師即為雪峰義存的得法弟子,法眼宗的創(chuàng)始人文益禪師則為玄沙師備的二傳弟子。

  總之,禪宗南岳系率先傳入閩中,至晚唐達到興盛;而青原系雖然較晚傳入,但至唐末也進入興盛,至五代達到全盛。

  三、五家七宗在閩的傳衍

  慧能禪宗發(fā)展到晚唐,一花五葉,南岳懷讓法系分化出溈仰、臨濟兩派,青原行思法系分化出曹洞、云門、法眼三派,稱為“五家”;宋代,臨濟宗又分出黃龍、楊歧二派,合稱“五家七宗”。以下按其傳入閩中的時間先后敘述。

  1、溈仰宗

  溈仰宗由閩人靈祐禪師開創(chuàng)于湖南潭州溈山,其徒慧寂告成于江西仰山,故名“溈仰宗”。今福建霞浦縣建善寺為當年靈祐禪師的披剃之地。溈仰宗約于唐宣宗朝由靈祐的弟子傳入閩中,其中慈惠傳法閩縣九峰院,雙峰和尚傳法侯官雙髻峰,志勤先后傳法閩縣靈云山、羅源仙茅山等。五代時又有慧寂的弟子慧茂、道崇分別傳法于福州東禪院與明月山。傳法中心一直在福州。溈仰宗北宋以后在閩的法脈傳承不明[6]。

  2、曹洞宗

  曹洞宗為良價禪師創(chuàng)于江西洞山,其徒閩人本寂禪師告成于江西曹山,故稱“曹洞宗”。福清靈石山是本寂禪師的披剃之地[7]。曹洞宗約于唐咸通末或乾符中由洞山良價的弟子休靜與蜆子和尚傳入福州閩縣東山。后二人均移錫長安。唐昭宗、哀帝時期,本寂的得法弟子行傳入閩傳法于閩南清溪(即今安溪)盧山。五代末,曹洞宗在閩中衰微。

  約北宋末的哲宗、徽宗朝,良價的另一得法弟子云居道膺的后代法孫善秀入閩,傳法福州普賢院,曹洞宗重興于閩中。此后,又有慶預、清了、義初、慧深相繼傳法福州雪峰寺。南宋末,曹洞宗在閩中再度衰微。總的說來,唐宋時期,福州一直是曹洞宗傳法的中心。

  3、法眼宗

  法眼宗是由閩人雪峰義存的三傳弟子、桂琛的弟子文益創(chuàng)立的。文益禪師在福州城西地藏院參桂琛得法,一度在侯官甘蔗洲(今福州閩侯縣甘蔗)結(jié)庵。后移錫江西,繼遷江蘇金陵,法席大盛。因南唐主私謚文益“大法眼禪師”之號,故此法派被稱為“法眼宗”。

  五代閩國末,文益法嗣入閩傳法,其中清錫、慧英二禪師分別住泉州西明院與上方院。守仁、智依均在漳州龍溪羅漢院,清聳則傳法福州寧德支提山寺。北宋太宗朝是法眼宗在福建的繁榮時期,以福州為盛,泉州較弱。太宗朝之后,法眼宗在福建趨于衰微。

  4、云門宗

  云門宗為閩人雪峰義存法嗣文偃創(chuàng)立于廣東韶州云門山,故稱其法派為“云門宗”。云門宗是由文偃的三傳弟子于五代南唐末年傳入閩中。其中自嚴禪師卓錫于閩西武平南安巖,省因禪師卓錫于泉州南安云臺山薦國報忠禪院,二者為云門宗在福建的初傳之地。云門宗在福建傳了6代,大約于北宋神宗朝在福建發(fā)展至全盛,孝宗朝以后衰微。分布于閩北、閩西和閩南泉州、莆田、福州,以福州最盛,而福州的寺院又以雪峰寺為盛。

  5、臨濟宗

  臨濟宗為閩人黃檗希運的法嗣義玄開創(chuàng)。因義玄在河北鎮(zhèn)州臨濟院舉揚一家宗風,故稱其法派為“臨濟宗”。臨濟宗創(chuàng)立之后,先流行于北方,后傳向南方,歷7傳,約于北宋仁宗朝傳入福州閩縣白鹿山白鹿寺與泉州南安云臺山的涼峰彌陀寺。二者是臨濟宗在閩的初傳之地,分別由顯端與洞淵傳入。此后又有2代4位禪師分別傳法于建寧府與福州。由于“黃龍派”與“楊歧派”的創(chuàng)立并各以法派行世,宋徽宗朝之后,這兩派之外的臨濟法脈在閩中傳承不明。

  6、黃龍派

  黃龍派為臨濟宗第八代慧南禪師所創(chuàng)立;勰弦欢热腴},開法同安崇勝院。后返江西,住黃龍山,法席盛于一時,故稱此法派為“黃龍派”。約于北宋神宗朝,黃龍派由慧南的弟子傳入福建。福州延慶院與懷安玄沙寺、閩南大羅山是其初傳之地,分別由洪淮、合文、子琦傳入。值得一提的是子琦,先后開法南安大羅山棲隱院、興福寺,惠安大中山大中寺,晉江承天寺,其間居承天寺20余年。北宋徽宗朝黃龍派在福建興盛一時,福州、泉州、漳州、南劍州皆有著名禪師傳法,而以福州為最多,其中福州鼓山是南宋紹興年間黃龍派在閩的大道場。南宋孝宗朝之后,黃龍派在閩中衰微。

  7、楊歧派

  楊歧派是臨濟宗第八代方會禪師創(chuàng)立的。方會住江西袁州楊歧山弘法,譽滿東南,故稱其法派為“楊歧派”。楊歧派歷4傳之后,于北宋哲宗朝傳入閩中,了璨傳法漳州凈眾寺,僧昭傳法福州玄沙,士珪傳法鼓山,善果傳法福清黃檗。由于楊歧派的第五代宗杲禪師與紹隆禪師又分立徑山派和虎丘派,二者各以法派行世,所以閩中除這兩派以外的楊歧派于度宗朝之后衰微下去。

  徑山派,亦稱大慧派,為宗杲所創(chuàng)。宗杲于南宋紹興初入閩,先后在福州閩縣洋嶼(今長樂市)結(jié)庵,繼則遷泉南小溪。宗杲居福州、泉州兩地,參學者頗多,后應丞相張浚之命移錫浙江徑山,故稱其法派為“徑山派”。徑山派在閩中的傳衍始自宗杲入閩。宗杲在閩的得法弟子留在閩中傳法者如下:

  鼎需,住福州西禪寺;守凈,住福州西禪寺;曇懿,住福州玉泉;蘊聞,住福州雪峰崇圣寺;恩岳,住福州閩縣白馬山東禪院;彌光,住泉州南安教忠顯慶寺;道謙,住建寧府崇安縣仙亭山開善寺;宗元,先結(jié)茅“眾妙園”于建寧府故里,后移錫建寧府竹原傳法。

  南宋高宗朝末年至寧宗朝是閩中徑山派的鼎盛時期,其第三代禪師在閩傳法的增至10位,大多數(shù)分布在福州,少數(shù)在泉州、建寧府,亦有住汀州傳法的。南宋末,徑山派在福建衰微。

  虎丘派,為紹隆禪師所創(chuàng)。紹隆于南宋初居江蘇虎丘,“道大顯著”,故稱其法派為“虎丘派”;⑶鹋蓺v3傳,由第四代禪師枯禪自鏡于寧宗朝傳入閩中,初傳于福州寧德鳳山,繼則移錫福州鼓山傳法,后遷浙江。此后,有其法嗣道沖傳法泉州法石寺、福州怡山與鼓山。

  這一派在南宋末分化為“破庵派”與“松源派”,各以其法派行世。

  四、元明清時期臨濟、曹洞兩宗在閩的傳衍

  1、臨濟宗虎丘派下屬法派

  松源派即“松源崇岳派”,為崇岳禪師所創(chuàng)。崇岳于南宋寧宗朝奉旨住杭州靈隱,法席大盛。因其別號“松源”,故稱其法派為“松源派”。松源派經(jīng)歷4傳,于元朝初年傳入閩中,由大圭正璋傳入建甌斗峰山斗峰禪寺。此后,松源派在閩傳承情況不明。

  破庵派即破庵祖先派,為祖先禪師所創(chuàng)。祖先,別號破庵,故稱其法派為“破庵派”。破庵派于南宋末度宗朝傳入閩中,由其第三代可湘禪師于咸淳八年傳于福州雪峰寺。元代此派流行于福州、泉州、建陽,其中以泉州開元寺最盛,有可湘法嗣妙恩、祖契相繼主法席。祖契之后又有如炤、大圭繼之。元末破庵派在閩中衰微。

  明崇禎初年破庵派在閩中中興。崇禎三年(1630),圓悟禪師一度受請住持福清黃檗寺,后其弟子費隱繼主黃檗。費隱通容下出隱元隆琦與亙信行彌兩大弟子,隱元傳法福清黃檗寺,后往日本弘法,在京都創(chuàng)建黃檗山萬福寺,開創(chuàng)“黃檗宗”,與日本臨濟宗、曹洞宗鼎足而立。亙信行彌傳法福州、漳州。亙信住漳州南山寺時,法席興盛。其嗣法弟子又各立門派,其中在漳州南山寺的一派稱“喝云派”。南安小雪峰寺、廈門南普陀寺原屬“南山喝云派”,后都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已是不拘法派了。

  2、曹洞宗下屬法派

  曹洞宗的法脈于南宋末在閩中中斷。明初曹洞宗由北方傳至江南,仍屬洞山良價的弟子云居道膺一系。明初傳入福建的是嵩山少室山分枝出來的,是由正映禪師奉旨入閩重興泉州開元寺而傳入的。6年后正映移住福州雪峰,后又奉旨移錫南京靈谷寺,不久福建的曹洞宗又衰微下去。

  明萬歷年間,曹洞宗在南方出現(xiàn)“云門寺系”與“壽昌寺系”,從而進入中興。

  云門寺系,為圓澄禪師所創(chuàng),圓澄曾居浙江紹興云門寺,故名。云門寺系于崇禎年間傳入福建,圓澄的弟子明方一度居福州西禪寺與雪峰寺,繼則移居閩西、閩北,后離福建。明方之后云門寺系在閩傳承情況不明。

  壽昌寺系,為慧經(jīng)禪師所創(chuàng),慧經(jīng)住江西黎川壽昌寺,故名。壽昌寺系約于明萬歷、天啟之際傳入閩中;劢(jīng)法嗣元來一度入閩至邵武“廣福、寶安二蘭若”傳法,后回博山。天啟中,元來受請再度入閩住持福州鼓山,“來集者數(shù)千余人”,不久又回博山[8]。此后,慧經(jīng)另兩位弟子元賢與元鏡相繼在閩傳法。元鏡開法崇安仙亭山一枝庵,后隱居武夷山石屏巖。元賢住福州鼓山、泉州開元寺。元賢主鼓山法席期間,大振曹洞宗風,開創(chuàng)曹洞宗“鼓山禪系”。道霈繼其師元賢主持鼓山法席,繼倡“鼓山禪”。此后曹洞宗在閩中漸次衰微,但至民國時仍有余緒。

  總之,慧能禪宗自天寶初年傳入閩中,禪宗的南岳與青原兩大系相繼向閩中發(fā)展。南岳系捷足先登,使晚唐福建成為中國禪宗最活躍的區(qū)域之一;青原系接踵而至,經(jīng)過晚唐的持續(xù)發(fā)展,到五代時盛極一時,五代閩中幾乎成了青原系雪峰義存一支的天下。五代以后,中國禪宗進入法派林立的時期,閩中亦然,五家七宗在唐宋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傳衍與發(fā)展,尤其是兩宋時期諸派并行,但南宋以后僅剩臨濟與曹洞兩宗。盡管如此,各派仍在分蘗法派,特別是臨濟宗派中有派、法派眾多。民國時,閩中出現(xiàn)佛教改革運動,特別是閩南變子孫廟為十方叢林,法派世襲制受到?jīng)_擊,閩中禪宗無論是臨濟抑或曹洞,其法派都趨于衰微,現(xiàn)僅存余緒。

  注釋:

  [1]參見拙作《道一禪師與中晚唐福建禪宗南岳禪系》,《廈門大學學報》(哲)1997年第2期。

  [2]道原:《景德傳燈錄》卷第九,《福州大安禪師》。

  [3]《唐福州延壽禪院故延圣大師塔內(nèi)真身記》拓本影印,見梵輝:《西禪古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頁。

  [4]贊寧:《宋高僧傳》卷第十二,《唐福州雪峰廣福院義存?zhèn)鳌贰?/p>

  [5]贊寧:《宋高僧傳》卷第十三,《梁福州玄沙院師備傳》。

  [6]參見拙著《福建佛教史》,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224頁。

  [7]參見拙作《曹山本寂禪師出家地考》,《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

  [8]劉日杲《博山和尚傳》,《無異元來禪師廣錄》卷第三十五,《續(xù)藏經(jīng)》第一輯,第二編,第三十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