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大慧宗杲禪師:參話頭 悟入心性就是開悟

大慧宗杲禪師:參話頭 悟入心性就是開悟

  宗杲(1089—1163年)南宋僧人。俗姓奚,號妙喜。宣州寧國(今屬安徽省)人。十二歲即投慧云院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

  他先后投師學(xué)法,未見長進(jìn)。后準(zhǔn)備投臨濟(jì)宗僧人圓悟克勤。當(dāng)時圓悟住成都昭覺寺,宗杲猶疑不定,后聽說圓悟奉詔遷住汴京天寧寺,宗杲高興地說:“這不正是上天把這位長者送到我跟前嗎!”于是徑往天寧寺。

  有一天正好圓悟與眾僧答問。圓悟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答:“東山水上行。”圓悟說:“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fēng)自南來,殿角生微涼。”宗杲很受啟發(fā)。圓悟說:“也不易,你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醒,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于是讓宗杲居住在“擇木堂”,充當(dāng)不專管雜務(wù)的侍者,每天都出入于圓悟的禪房。一天圓悟與客人吃飯時,宗杲不覺也舉起筷子吃起來,但飯菜卻撒了一地。圓悟笑道:“這漢子參黃楊木禪,倒縮了也!”宗杲也說:“如狗舔熱油鐺。吃不著卻燙壞了嘴。”后來圓悟與客談起“有句無句,如藤依樹’的事。宗杲便問:“聽說師父當(dāng)時在五祖面前曾問起這句話,不知五祖說了些什么。”圓悟笑而不答。宗杲說:“當(dāng)年師父既然在大庭廣眾間發(fā)問,現(xiàn)在當(dāng)著眾人說說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圓悟不得已地說:“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依樹’到底什么含意?”五祖說;“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又怎樣呢?”答:“相隨來也。”宗杲當(dāng)下釋然大悟。圓悟遂將所著《臨濟(jì)正宗記》交付與他,不久圓悟返蜀,宗杲不愿拋頭露面,沒有隨師父前往,而蓋間草房居住。

  紹興七年(1137年)住徑山。一天,圓悟“遷化”(圓寂)的消息傳來。有兩個僧人就此事對答。一僧問,“遷化向什么地方去?”一僧答:“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又問:“什么含意?”答:“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在徑山則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大師遷化向何處,那就說他下到‘大阿鼻地獄’;若問這意味著什么,就回答說他去到該處,餓了啃洋銅,渴了喝鐵汁;問有人救得了他嗎,答無人救得了;問為什么救不了,答這是他老人家的家常茶飯。”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宗杲因?qū)橄嘧鄼u不滿而被褫奪衣牒(即開除僧籍)。先充軍至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宗杲問心無愧,十分超脫,在此期間集最先師語錄公案為《正法眼藏》六卷。后遷往梅州(今廣東省梅縣)。十五年后遇赦,恢復(fù)衣牒。之后再住徑山,因之世稱“徑山宗杲”。宋孝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賜號“大慧禪師”,翌年八月九日臨終前,弟子請他遺偈,他揮筆疾書,“生也這么,死也這么,有偈無偈,是什么熱!”卒年七十有五。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