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講

第54講 第十二篇:支飲病案分析

  同學們,我們上課。有關支飲的方子,我剛才講了,主方是小青龍湯,當表證已解的時候,“咳逆倚息不得臥”,這樣的情況為主。肺氣壅塞,特別是由于飲邪所致,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之后,我又講了支飲的重證,有虛、實之別,“虛者”,木防己湯主之,“實者”用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關于我剛才講的《外臺》茯苓飲,實際上,是給狹義痰飲作一個補充說明,這個方子臨床有意義,因為它比較平和,而且更加體現(xiàn)了補虛之義,針對本虛標實的病情,特別又從調理氣機上,對于狹義痰飲,飲停在胃、腸,是很有治療作用的。我覺得,比方剛才講的,痰飲造成的眩暈和嘔吐,實際上,除了苓桂術甘湯為主方以外,小半夏湯,特別是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再就是《外臺》茯苓飲,值得借鑒。由痰飲造成的眩暈、嘔吐,《外臺》茯苓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經(jīng)方,關于重證、實證,用十棗湯,那是“急則治標”,只能是應急,而不可常用,特別是應“中病即止”。
  下面,從35條以下,是張仲景治療支飲的病案實錄,是一個舉例,因為這部分是屬于一般了解,如果不講的話也有遺憾,它是由苓桂甘味湯,化裁而來的幾張方子,很值得學習,它這是小青龍湯用完之后,一系列的變化情況,等于張仲景的一個病案實錄,首先看36條,苓桂甘味湯證,36條是二類條文,大家熟悉。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二類)
  版本上,有的按照沖氣上逆寫的“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咱們這是趙開美本,寫的是“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可見這出現(xiàn)了,似奔豚氣病的癥狀。
  這么多的兼癥,他要一個一個的處理,一個一個的解決,首先我們來看,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和在奔豚氣病里面,治療下焦水逆的腎氣奔豚方,就差哪一味藥呢?那是用苓桂甘棗湯,現(xiàn)在就等于拿五味子替代了大棗,仍然是因為支飲,出現(xiàn)了“下虛上實”的情況,換這味藥,他也講了,這個方子就是治其氣沖,氣沖的標志在哪里?就是說“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奔豚氣的表現(xiàn),這是一個。那么五味子和大棗之間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取五味子的酸斂,收斂耗散之氣,使它虛陽不至于上浮,因為它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其面翕熱如醉狀”,那是一個方面,就是關于它“下虛上實”的情況,上盛,但是,他有四肢厥逆,尺脈微弱,“寸脈見沉”,是證明有支飲的問題,胸肺有飲,由于飲邪而上實,下虛的表現(xiàn),尺脈微弱,而四肢厥逆,所以,這種情況,上、下一種寒、熱,或者說虛、實相兼的矛盾,這雖然是寒飲在于上焦,但是,不能僅用溫散之劑,因為溫散容易發(fā)越陽氣,影響沖脈,所以,一定得先治沖氣,特別是改成五味子的道理,斂氣平?jīng)_。關于“小便難”,和也有“冒眩”的問題,他說的是昏冒,這也是來說明,沖逆的一身之氣造成的,沖氣,有時候不能及時的還于下焦,咱們不是說,那“還”字,不念成[huan],念成“[xuan]于下”,就是它沖于上,是發(fā)作性的,應該馬上的,或者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還于下焦,應該回去,它不能回,現(xiàn)在就靠五味子收斂,讓它降下來,這是苓桂甘味湯,對于支飲的“下虛上實”,上實在于飲邪停留于胸肺,和苓桂甘棗湯,大家再下去自己看一看,到底是差在哪?下面,再看37條,37條說: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二類)
  這個方,就象它方名提的,叫做苓甘五味姜辛湯,是把上方里面桂枝去掉了,加了干姜、細辛,就變成了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湯這個方子,好用在哪呢?就是小青龍湯的表證已解,咱們不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降逆、逐飲,力量那么大的方,這就適合平常的支飲。咱們看,表證已解,它有喘、咳,正氣又不很虛,咳、痰、喘的癥仍然存在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化飲方,對于東、南、西、北方的,“咳家”、“喘家”,都是很適宜的,我覺得,要講這個方,就等于學了張仲景小青龍湯,表里雙解,當表寒已解,針對寒飲,沒有達到,象葶藶大棗瀉肺湯證的,嚴重程度,又不象小青龍湯證,大青龍湯證寒飲那么重,又不挾熱,這個時候,就是用苓甘五味姜辛湯,為其主方最合理。因為它保留了小青龍湯里,四味核心藥,兩個藥對,它保留了干姜、細辛、五味子,沒有半夏的溫燥之性,但是,有茯苓、甘草,甘、溫之中酌加了行消開導之品,開,指發(fā)越之性,不那么溫燥的藥,就是細辛,所以,這個時候,對于慢性支氣管炎的一些病人,特別是老慢支,或者是向肺氣腫發(fā)展的,這樣一些病人,體質比較弱,這是個基本方子,你再根據(jù)寒、熱、虛、實進行加減,我覺得比小青龍湯更實用,因為,小青龍湯,你一提筆寫麻、桂,你自己都覺得能不能行,麻、桂,它辛散,他不是用炙麻黃定喘,直接是麻黃、桂枝,當然,用好了,我的老師就是,曾經(jīng)在夏天直接用,小青龍湯原方治療咳喘,用的生姜,而不是干姜,真是,當天晚上,就叫他病人咳、痰、喘,輕下來,這就是用得妙,用得巧,這一定得方證相對,現(xiàn)在我說,這加減法里,苓甘五味姜辛湯,是非常好的治咳、痰、喘方,而且是治療寒飲,停于胸肺的一個方,以上證明了,小青龍湯將其表證解了,苓桂甘味湯把沖氣也解了,現(xiàn)在怎么的了?咳、痰、喘的本證復發(fā),明顯了,怎么辦?苓甘五味姜辛湯主之,用苓甘五味姜辛湯的作用是什么?以治其“咳滿”,所以,這就是常見病的,覺臨床癥狀,用什么方?小青龍湯化裁之后的,苓甘五味姜辛湯,不用半夏的辛燥,用了細辛和五味子,迎合肺的宣發(fā)和肅降功能,因此,是個好方。
  我治小孩咳嗽時,開始特別愿意用“咳必清”等鎮(zhèn)咳藥,后來我發(fā)現(xiàn),只要有痰,你一定照著用咱們這個,“化飲第一方”,苓桂術甘湯辨證化裁,不要著急去止咳,實際上,他咳嗽的本身,要使飲邪排出,你結果硬去鎮(zhèn)咳,飲邪在里,病情就遷延,治的時候就麻煩了,一定要學會化飲,以后,你再適當?shù)挠命c,止咳、止嗽的藥,如紫菀、冬花,象射干麻黃湯證,它那里就是,“喉中痰鳴”,有小青龍湯里的核心藥物,表證輕了,或解了,它就把桂枝去掉了,留了個麻黃,不用甘草,用大棗,這里化裁就有它的靈活性,學這個,我就選一個射干,專門去解痰結,此外有小青龍湯的,核心藥物在里,再加點紫菀、冬花,配合射干,有止嗽作用,就是化飲的力量大,稍加止嗽、鎮(zhèn)咳的藥,一定要讓飲邪化除,因為射干麻黃湯,也是治療寒飲射肺,是外寒里飲,只不過外寒輕,所以,它加射干,加紫菀、冬花了,這也等于教給咱們,小青龍湯到底怎么用,如果和第七篇合起來,你看學了幾個,小青龍湯的化裁方子,小青龍湯,化裁成射干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現(xiàn)在又講的是,苓甘五味姜辛湯治其喘咳。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老,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三類)
  下面,再看38條,“咳滿即止”,等于告訴你了,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療咳滿有效,一定是寒飲在肺的支飲這種情況,沒有表證,也沒有沖氣上逆了,服苓甘五味姜辛湯好了。但是,“而更復湯,沖氣復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就是說,那個方里細辛、干姜,屬于溫熱藥,“服之當遂渴”,這口渴是因為你藥用得太溫熱了,“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如果說不渴,因為有寒飲在里,“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他說應該把它劃在支飲范圍內,也有道理,就是說“支飲者法當冒”,有眩冒,“冒者必嘔”,也可以引起痰飲嘔吐,他又說,“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因此我說,將其放在狹義痰飲里,更合理的原因,就是因為方藥的組成,符合狹義痰飲,飲留在胃腸。而在原方基礎上加半夏,還是考慮恢復到,小青龍湯解決寒飲的問題,這就叫做,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湯,就是在,苓甘五味姜辛湯的基礎上,加上半夏,加強祛除寒飲的道理,它這是多一個癥,在原方總的病機,不改變的情況下,再加一味藥,現(xiàn)在,加半夏的道理是什么呢?他也分析了,這“咳”,不能咳得程度太重,說不渴,是因為它還仍然有寒飲為重,所以,不要去動姜和辛,熱勁,溫化、溫運的力量還不夠,再加上半夏,又回到小青龍湯的作用上,這就是38條。
  39條,再加杏仁,又是一個方,為什么加杏仁: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三類)
  本來支飲就有“其形如腫”,他說由于支飲有眩冒、嘔吐,你加上半夏,現(xiàn)在嘔止了,但是“其人形腫者,加杏仁”,為什么呀?形腫的問題,“其形如腫”,是氣逆水亦逆,證明飲邪偏盛,有點上犯,所以,加杏仁的道理,正好辛、散,能夠宣肺,也是給飲邪利于化除的道理。
  “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遂痹”是什么意思?形腫,加杏仁是有道理的,為了宣利肺氣,使它氣化則飲消,形就不腫了,這是一個理論。它說手足痹,尺脈微,這是一個虛證,所以,不能用麻黃,他是這么講的,這是因為小青龍湯里,原來有麻黃、桂枝,這個方里,你再變化,只能加杏仁,不能用麻、桂,不能辛散太過,所以他說,“若逆而內之者,必厥。”如果真是再加上麻黃的話,就出現(xiàn)麻煩了,出現(xiàn)厥了。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所以,你不能因為,小青龍湯里有麻、桂,你就照著原方用死了,一定得是表里皆寒,才能用麻、桂,小青龍湯一定得是這么用,用到支飲上,也是得考慮加減的問題,現(xiàn)在等于張仲景,通過這個實際病證的出入,告訴你臨床,怎么加減用小青龍湯,一個小青龍湯,體現(xiàn)其原則性,靈活性,在這個病案里,可以說淋漓盡致,所以,加杏仁也等于教給你了,麻黃、桂枝、杏仁,是麻黃湯的組成成分,你只能選杏仁,不能用麻、桂,為什么?這已經(jīng)講了,若“內[la]”就會造成厥證,血虛不能發(fā)散太過。這個方名,再簡單說,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他怕你記不住加的什么藥,干脆全名說上去,苓甘五味姜辛湯原方,第一個先加了半夏,現(xiàn)在又加杏仁了。
  下一個,40條,又加大黃,為什么?“若面熱如醉”,因為開始的時候,那就是什么癥狀都有,但他沒著急加大黃,先解決沖氣上逆,所以是用苓桂甘味湯,現(xiàn)在: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三類)
  所以,我們學大黃的時候,為什么講“直折上行之熱勢”,“直折里熱”,讓它里熱下降,甚至說酒大黃,才能具備直折里熱,使之從上而下,從這里也能得出,仲景用大黃的道理。這種胃熱上熏的結果,面赤象醉酒一樣,就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之基礎上,再加一個大黃,直折里熱,也就是說,把胃熱直接清除,請大家看,從苓甘五味姜辛湯,加上半夏以后,就開始把小青龍湯,核心的兩個藥對,四味藥全了,從加半夏以后,細辛、干姜、五味子、半夏,下一方,細辛、干姜、半夏、五味子,都是這樣的,方方都保證,小青龍湯的核心藥物存在,然后,你再根據(jù),“有是證,便用是藥”,“隨證治之”,所以,它這個辨證施治,有“隨證治之”之義,和西醫(yī)的對癥治療有別,它一定是在總的病機分析上,總的證候不變的情況下,基礎方不動,進行加減,是這樣的“隨證治之”,其41條原文,治療支飲占了11個方子,《外臺》茯苓飲,如果算到狹義痰飲里,就等于治療狹義痰飲有10個方子,治療支飲有11個方子,再加上治療懸飲的十棗湯,治療溢飲的大、小青龍湯,當然,這里我所說的方子,有十棗湯的兩用,小青龍湯的兩用,有重復,所以,我按照咱們的小結,先作一個總結,然后我再給大家作一個[按語],或者[臨床應用]的總分析,現(xiàn)在把全篇41條原文,我所講到的,用一個小結的方式,給大家作一下總結:

小結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概  念:廣義──泛指飲邪為患的一類疾病,是狹義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的總稱。
  │     狹義──僅指飲邪停聚于心下(胃),和腸的病變
  │分  類:痰飲(狹義)、懸飲、溢飲、支飲(01)
  痰│    ┌狹義痰飲:飲停于心下(胃)、腸,“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四飲??│懸  飲:飲停于胸脅,咳唾引痛         (02)
  │? ?│溢  飲:飲流于四肢、肌表,“身體疼重”(四肢腫),無汗
  │    └支  飲:飲停于胸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
  飲│留  飲┌飲留部位較深  ┌指飲邪留而不去┌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脈沉
  │    │病程較長    │分屬于四飲之中│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  │者,
  │    │病熱較重    │(8、9、10) │胸中有留飲         │有留
  │    │一般藥物難以攻除│       └四肢歷節(jié)痛         ┘飲。
  病│伏  飲└        └指飲邪潛伏不去,飲聚變飲的一個類型。(11)
  │病因病機:食少飲多,脾運失司,陽衰飲聚,本虛邪實。(12)
  │主  脈:脈偏弦(12)
  │治  則:“當以溫藥和之”,溫補之中酌加行消開導之品──溫補助陽,行水蠲飲(15)
  │證  治:
  │  ┌痰飲┌飲停心下──苓桂術甘湯──溫脾陽以化飲(16)   ┐(本虛)
  │  │  │微飲短氣┬偏脾陽虛┘               │ 溫化
  │  │  │    └偏腎陽氣──腎氣丸──溫腎陽以化飲(17)┘
  │  │  │(心下)有留飲欲去──甘遂半夏湯──攻破利導(18)  ┐(標實)
  │  │  │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前后分消(29)──分溫利導┘ 溫下
  │  │  │痰飲冒眩──澤瀉湯──利水除飲,補脾制水(25)──上病下取┐溫利
  │  │  │飲停臍下──五苓散──化氣利水,表里分消(31)      ┘
  │  │  │痰飲嘔吐┬嘔家不渴──小半夏湯──和胃止嘔,散飲降逆(28)    溫降
  │  │  │    │嘔吐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和胃止嘔,引水下行(30)┐溫利
  │  └  └    └先渴后嘔──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止嘔(41)     ┘
  │懸飲──十棗湯──峻下逐水(21、22)    溫運
  │溢飲┌治法──當發(fā)其汗
  │  │證治┬飲盛于表,兼郁熱──大青龍湯──發(fā)汗兼清郁熱(23)┐
  │  └  └表寒里飲俱盛──小青龍湯──發(fā)汗兼溫化里飲    │溫?
  │支飲┌外寒引動內飲──小青龍湯──解外寒而除里飲┘  。35)┘(?)
  │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逐飲(27)     ┐溫下
  │  │支飲腹?jié)M──厚樸大黃湯──疏導腸胃,蕩滌實邪(26)   ┘
  │  │支飲重證┬虛者──木防己湯──(24)   ┐溫利
  │  │    │實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溫?
  │  │    └        ──行水散結消堅┘
  │  │支飲實證──十棗湯──峻下逐水(22、33)
  │  │支飲│飲邪暫解,沖氣上逆──苓桂甘味湯──斂氣平?jīng)_,兼以化飲(36)
  │  │病變│支飲復出──苓甘五味姜辛湯──溫肺蠲飲,泄?jié)M止咳(37)
  │  │案例│支飲冒嘔──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溫肺逐飲,降逆止嘔(38)
  │  │  │支飲形腫──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蠲飲宣肺(39)
  └  └  └支飲兼胃熱──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直折里熱,清其胃熱(40)
  下面,我們來對,第十二篇作一個全篇小結,從篇名上我們看,《痰飲咳嗽病》,好像是將二者相提并論,實際上,它就是專指,飲邪為患的一類疾病,作為咳嗽,僅僅是飲病范圍內的一個伴發(fā)癥狀,和第七篇有聯(lián)系,但是,它是泛指飲邪為患的,一類疾病,伴發(fā)的咳嗽癥狀,大家想,在四飲當中,有的有咳嗽,有的沒有,所以,它僅僅是一個癥狀。
  首先來說痰飲病的概念,廣義說,泛指飲邪為患的一類疾病,是狹義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的總稱。狹義痰飲,僅指飲邪停聚于心下(胃),和腸的病變。在分類上,第1條提示了,四飲有,狹義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在四飲診斷的依據(jù)上,狹義痰飲,一定是飲停于心下(胃)、腸,“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我為了幫助大家記憶,記住一個“瘦”,記住一個“有聲”,這是它的主癥特點。懸飲是飲停于胸脅,原文說“停于脅下”,咳唾引痛,“引痛”的含義,我已經(jīng)講過了,時間關系,不重復了,溢飲,是飲流于四肢、肌表,“滿則溢”,“盈則溢”,所以,它(飲)要流行于四肢、肌表,“身體疼重”,我給大家補充了,四肢腫和無汗的問題,當汗出而不汗出。支飲,飲停部位在胸肺,在條文里面涉及到“膈間”說,“膈上”說,“胸膈”三種說法,我認為,飲停胸肺最能說明支飲的飲留部位,“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這都是在第2條里面集中論述的,用飲停部位和臨床主癥、特征,來作為診斷依據(jù)的。
  作為留飲,進一步補充了四飲臨床脈證,我們說留飲和伏飲,在概念上,一定是具備這四個條件,即飲留部位較深,病程較長,病熱較重,一般藥物難以攻除。在這共有的四個條件之下,作為留飲,是指飲邪留而不去,它分屬于四飲之中,因此,8條、9條、10條,介紹了四飲當中的留飲,(11條伏飲,見表),比如狹義痰飲的留飲,“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條文寫的是“如手大”,[校勘]是“如掌大”,作為懸飲的留飲,它講的是,“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還有的版本寫“咳嗽則轉甚”,這我都已經(jīng)給大家解釋了。“胸中有留飲”是支飲的留飲,“其人短氣而渴”,為什么“渴”?氣不布津,那么,作為溢飲的留飲,“四肢歷節(jié)痛”,要和歷節(jié)病進行鑒別。“脈沉者有留飲”,這是作為留飲,深聚于里,在脈象上,比主脈的弦脈要沉于里,剛才我還提到了,結合第一篇,“色鮮明者,有留飲”,在望診上,包括它的肌膚發(fā)亮,也是作為留飲的一個診斷標志。
  在病因病機上,我們從12條給大家分析,“食少飲多”,說明了脾運失司,或者說,我給大家提出的“陽衰”,是指的脾陽衰,而飲邪停聚,是本虛標實的病情。主脈,脈偏弦,為什么說“偏”,是因為飲邪,是停留于人體的局部,治則,“當以溫藥和之”,我分析了那些方面,最后的結論是,溫補之中酌加行消開導之品,溫補助陽,行水蠲飲,或者說消水蠲飲。“溫藥和之”之義的主要功效,是這樣體現(xiàn)的。
  關于辨證施治,是本篇的重點內容,所以,首先來看狹義痰飲,它的主方,或者是治本大法里面,用苓桂術甘湯,溫脾陽以化飲,16條。17條講了,狹義痰飲的輕證──微飲,是短氣、小便不利,偏于脾陽虛的,應當兼有心下逆滿、目眩等,脾陽虛的癥,仍然是用苓桂術甘湯,溫脾陽以化飲。偏于腎陽虛的,用腎氣丸,溫腎陽以化飲,17條。這些都是一類條文,從治則,包括講四飲分類的,1、2條,留飲、伏飲是二類條文,從15條的“當以溫藥和之”,包括四飲的主要脈證和治法,都是一類條文。“心下有留飲欲去”,用甘遂半夏湯,攻破利導,這是治標的方子,二類條文。“腸間有水氣”,說明若狹義痰飲在腸間,“急則治標”,用己椒藶黃丸,前后分消。今天講了關于澤瀉湯,我說應當屬于,狹義痰飲里的“苦冒眩”,給大家介紹了關于美尼爾氏病,或者叫做美尼爾氏綜合征的,一種耳性眩暈病,澤瀉湯,是臨床非常有效的方子,利水除飲,補脾制水,實際上是一個溫利的辦法,“上病下取”。“飲停于臍下”,這是五苓散證,治以化氣利水,表里分消,也屬于溫利。
  痰飲嘔吐,我仍然把它劃在,狹義痰飲范圍里,“嘔家不渴”,用小半夏湯,嘔家之圣方、祖方,和胃止嘔,散飲降逆。“嘔吐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也等于告訴你,加茯苓的指征,除了嘔吐之外,得兼有眩悸,治以和胃止嘔,引水下行。“先渴后嘔”,用小半夏茯苓湯,也是讓你判斷預后,渴與嘔之間的關系,要用它來行水止嘔,所以,這也等于告訴你,小半夏茯苓湯,也兼有標本兼治之義,除了止嘔,要給飲邪化除,得給它飲邪以出路,茯苓,有導水下行的作用,補利兼優(yōu)之品。
  懸飲,用十棗湯,峻下逐水,我還特別讓大家注意,十棗湯里的,甘遂、大戟、芫花三者,如果是粉末裝入膠囊,量控制在5分以內,而且應該注意,一日最好是服用一次,觀察第二天的二便情況,這個量和用法,如果說象甘遂半夏湯用湯劑,這個量也應該控制在,15克以內,10克~15克,不能象它這個用到甘遂三枚,大個兒,咱們沒有經(jīng)驗的話,不要輕易的選用大量,我已經(jīng)介紹了,有實驗研究證明,它(甘遂、大戟、芫花)的,有效成分難溶于水,所以,散劑用10枚大棗的湯,來保護胃氣,送服它。
  溢飲,治法上,“當發(fā)其汗”,所以,當飲盛于表,兼有郁熱的話,用大青龍湯,發(fā)汗兼清郁熱。表寒里飲俱盛的,用小青龍湯發(fā)汗,兼溫化里飲,這是溢飲的治法,就是要用汗法,因為飲邪在其表,“其在表者,汗而發(fā)之”。
  支飲,這里比較復雜,首先來說主方,一定是小青龍湯,因為飲停在胸肺,如果是表里皆寒的情況,它可以解外寒而除里飲,所以,小青龍湯既可以治療溢飲,又可以治療支飲,原因是證候、病機相同,治法相同。“支飲不得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逐飲,這個也是,和肺癰的“不得臥”,盡管病因不同,但是,病位、癥狀、病機相同,因此,治法相同,一定得具備什么呢?內外合邪的情況,一定得是外邪已解,邪實氣閉,形證俱實,才能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支飲腹?jié)M,用厚樸大黃湯,這厚樸大黃湯,需要和厚樸三物湯、小承氣湯,三方在量上,和組成的配伍意義上,來分析方義不同,主治證不同,在這里,厚樸大黃湯的功效,一定是疏導腸胃,蕩滌實邪。作為支飲,胸腹?jié)M,包括大便的干結俱在,才能用它。支飲的重證,這里講到了“虛者”,是用木防己湯,對于飲邪尚未結實的,就可以取其補虛清熱,通陽利水的作用,就可以獲愈。如果木防己湯對“實者”,已經(jīng)結實者沒有發(fā)生療效,就證明病重而藥輕,要進行調整,因為已經(jīng)用過了木防己湯,郁熱已經(jīng)去掉,所以,把石膏去掉,那么,正虛的問題仍然存在,所以,人參和桂枝還放在里面,加了茯苓和芒硝,特別是用芒硝,在己椒藶黃湯里面,也說加芒硝,就是“以堅投堅,不破者”,就“以軟投堅,即破也”,咸寒軟堅的力量,芒硝可以微煎,后下,也可以沖服,應用芒硝,力量很大,行水散結消堅。
  作為支飲的實證,也可以用十棗湯,有峻下逐水的作用,只能是實證,也不在病程多長,在于證是不是實證,這是用十棗湯的根據(jù),支飲的病案舉例,看大家聽沒聽明白,現(xiàn)在用文字給大家概括,通過服小青龍湯之后,飲邪暫解,表證已去,但是沖氣上逆,小青龍湯用后,一定是表證解了,飲邪也可以受到暫解,但沖去上逆,苓桂甘味湯,桂枝的平?jīng)_降逆作用,五味子的使用,不用大棗,是為了收斂,不讓它有陽氣上浮,所以,斂氣平?jīng)_,兼以化飲。沖氣解了,但是支飲復出,表現(xiàn)咳、喘為明顯的情況下,用苓甘五味姜辛湯,這里沒有半夏,有五味子、細辛、干姜,溫肺蠲飲,泄?jié)M止咳,所以,這個方,我認為治療一般的咳喘病,老慢支,是一個最平穩(wěn)的方子。支飲冒嘔,現(xiàn)在就是說,對于咳喘證緩解了,但是又出現(xiàn)了冒眩和嘔吐,就用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湯,這個方子就是溫肺逐飲,降逆止嘔的作用。支飲,結果嘔吐止了,又出現(xiàn)了“外形如腫”加重,腫甚,需要來調理肺氣,所以,又在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湯基礎上,再加杏仁,蠲飲宣肺。支飲兼有面赤如醉酒樣,認為是胃熱上熏的結果,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基礎上,再加大黃,直折里熱,清其胃熱,這方子講得夠有意思的了,等于結合第七篇,大家對小青龍湯,作進一步的復習和總結。
  下面,我們接著來講,有關對本篇的[按語]的部分,學習第十二篇,我覺得,首先從理論依據(jù)上,對水液代謝的問題,脾主運化水濕的功能,我們復習了《內經(jīng)》的,《素問·經(jīng)脈別論》,同時我又給大家,補出了清代的鄒澍,就是《本經(jīng)疏證》的作者,對于正常的,水液代謝環(huán)流的問題,為什么涉及到,肺、脾、腎、三焦、膀胱,這就不重復了,從病理上來說,《素問·至真要大論》直接提出,“飲發(fā)于中”,《病機十九條》也提到了,“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因此,作為水液代謝的環(huán)流中,為什么飲邪的發(fā)病,一定要責之于脾運失司,責之于中焦脾運的問題,脾胃虛弱,這是從《內經(jīng)》的理論,發(fā)展而來,張仲景從基本理論上,引申到飲邪為患,在臨床上到底到哪些特征?僅是臨床證候判斷不行,還得要確定飲留部位,才是對四飲分類,診斷依據(jù)的確定,這是我們本科教學必須明確的,基本概念涉及到,廣義痰飲、狹義痰飲,包括懸飲、支飲、溢飲,還有什么呢?留飲、伏飲、微飲、肺飲,這一系列,說明賦予飲病的概念,第一,是有關概念,命名的問題,第二,就是關于它(痰飲),既是病理性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我們是通過一系列條文,敘述的脈證,給大家歸納,正因為飲邪的內停,(1)脾運失司,要造成飲邪內停,(2)對于肺,上不能夠養(yǎng)肺,下不能蒸騰化氣,所以,也能夠影響到飲邪的停聚,作為飲邪停聚對肺和腎,又一個威脅在哪呢?一個是寒飲射肺,一個是飲邪害腎,這是彼此的,反過來說,飲邪對脾來說,也是飲邪困脾,更加不能夠很好的運化水濕,都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系,因此說,痰飲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
  關于臨床病證,為了幫助大家來復習,或者橫穿條文,我們拿狹義痰飲來作例子,比方說在2條上,首先講“其人素盛今瘦”,本來形體上是比較豐滿的,結果得了此病以后,迅速的體重下降,肌肉消瘦,我曾經(jīng)給大家對應了一下,十二指腸壅滯癥就是這樣的,不是癌,結果就迅速消瘦,也不能吃,也出現(xiàn)脹滿等等癥,這是第一。第二,就是“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第三,就是苓桂術甘湯證里面,提到的胸脅支滿。第四,目眩。第五,包括心下堅筑。第六,心悸。第七,提到了短氣,“微則短氣”。第八,“惡水不欲飲”。還有第九,就是苓桂術甘湯那個條文,后面提示的“小便則利”,就是原有小便不利癥。第十,脈偏弦,我再說一遍,瘦、有聲、胸脅支滿、目眩,小便不利、心下堅筑,有的補上一個心悸,微則短氣、惡水不欲飲、小便不利、脈偏弦,狹義痰飲正好十個脈證,是所有條文的橫穿,只不過有程度的不同,有本證,有狹義痰飲的留飲,有水在五臟的,狹義痰飲“水在心”,10個脈證。
  現(xiàn)在我要總括,四飲講完了,它所涉及到的脈證,比方說懸飲和支飲所涉及的,是咳、喘、腫、滿、疼,作為狹義痰飲,明顯的是,有咳、悸、嘔、瘦、小便不利,我還應該補充一點,包括脾虛不能很好的運化水濕,因為飲為陰邪,還有的大便溏瀉,當然,如果化熱,包括厚樸大黃湯證,那是大便干結,是另外的,我說的是作為狹義痰飲,脾陽運濕的功能失職,兼有大便溏瀉,脈象,主脈是偏弦,留飲脈沉,伏飲脈伏,這是關于脈證,我覺得全講完以后,大體上涵蓋進來了。我再說一遍,就是作為支飲、懸飲,它是咳、喘、腫、滿、疼,作為狹義痰飲來說,就是眩、悸、嘔、瘦,小便不利,也是五個,我現(xiàn)在補出一個,狹義痰飲可以兼大便溏瀉,脈不說了。再一個,就是說它病情的變化上,我覺得,作為緩急來說,懸飲和溢飲,病情發(fā)作的時候偏于急,懸飲和溢飲有急的發(fā)病特點,而狹義痰飲和支飲相對熱緩,這是臨床所見是這樣的,因此,和我一開始給大家講的,歷代醫(yī)家總結的,初病怎么治,久病怎么治,是先治肺,還是先治腎,那都是根據(jù),我現(xiàn)在總結的脈證特點,發(fā)病的情況來說的。再一個我說,作為陽衰飲聚,陰寒之邪,因此,它這是知其常,一定要以“溫藥和之”,為其治本大法,作為郁久化熱,使其病變,郁久,特別是飲邪日久,正虛,也是一個應當注意的問題,不是說只是因為它本虛,要在選藥上,包括木防己湯,用人參給你的啟發(fā),《外臺》茯苓飲里面,有四君子的含義,這就是一個標志。
  我們再復習,在治療大法上,一定得記住,“溫藥和之”之義,為什么要用溫藥,我們講了從痰飲形成的道理,從飲邪的病理特點,從溫藥的治療意義來理解,為什么叫“和之”,而不叫“補之”,它一定得是溫補之藥,和行消開導之藥,兩者得達到相應,才叫做“和之”,在使用上,我們覺得,這些方子里已經(jīng)有,溫散、溫利、溫下、溫逐等法,所以,藥力有很大差異,特別是在給大家補充到,小青龍湯的病案舉例,更能體會張仲景的“辨證施治”,與“隨證治之”的總的治療原則,特別是活用小青龍湯給做出了典范,這個請大家下去自己再好好復習。
  再體會一下,[臨床應用]上,治本大法,為什么一定要以,苓桂術甘湯和腎氣丸,為代表的主方?這就是,一個從脾運失司的,病機要點上,一定要從脾而治,治腎的道理,我覺得,它也是認為,比方從脾和腎之間的關系,脾陽要依賴于腎陽的扶助,或者說,依賴于它的推動和蒸騰,所以,有的注家對腎氣丸,和苓桂術甘湯的評價,特別是對腎氣丸的說法,我引注家魏念庭之說,“苓桂術甘湯,燥土升陽,導水補胃,化痰逐飲之第一法也”,我說它是“天下化飲第一方”,他(魏念庭)也說它有燥土升陽,導水補胃,化痰逐飲的作用。那么,“胃寒痰生,胃暖則痰消”,“脾濕飲留,脾燥則飲去也”,所以,他又說,“此法又為利小便,而不強迫小便,也為第一法也”,就是說,苓桂術甘湯不是去利小便,也不是強迫利小便,而是來化飲,所以,這個方子要從這上來考慮,從胃而治,從溫脾陽而治,因此,對臨床上,就是經(jīng)常有原因不明的水腫,如非特異性的水腫,原因不明的神經(jīng)性水腫,包括心源性的水腫,苓桂術甘湯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這是一。另外,認為治療眩暈,我提到美尼爾氏病,包括腦振蕩后遺癥的眩暈,都可以考慮用本方,但是,象一定的范圍,定在“因痰而作眩”,“因飲邪上犯”,影響到清陽不升,濁陰上冒的眩暈,才適合用苓桂術甘湯,一定要搞清楚這樣的病機。再一個,我提到的澤瀉湯,澤瀉重用,但是,白術為仲景治眩暈必用之藥,因此,對于苓桂術甘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以及后來演化的,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痰眩,就是不離白術,還是因為它緊靠病機,這就是從苓桂術甘湯,為“化飲第一方”,引申到,一定要用白術的道理,還是因為它緊靠病機的問題。腎氣丸,本方不僅能夠蒸化水液,而且能夠間接作用于脾,這個理解,也是魏念庭在注本里提出來的,“益火之源,以烘暖中焦之陽,使胃利于消而脾快于運,不治水而飲自無能留伏之患”,這就是說,作為脾陽,需要腎陽的推動,益火之源以烘暖中焦之陽,使胃利于消化,使脾快于運化,所以,不治水,而飲自無能留伏之患,你說腎氣丸是一個利水方,它為什么也能化飲,因為通過益火之源,可以助胃陽,燥脾土,所以,使胃利于消,而脾快于運,他總結說,苓桂術甘湯益土氣以行水,而腎氣丸養(yǎng)陽氣以化飲,雖然所主不同,一個治脾,一個治腎,但是,利小便化飲則一。所以,后世總結出,“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這就是我們學化飲,這兩個主方的道理,給大家介紹到這。
  再一個,比方說“冬病夏治”,夏天要服腎氣丸,什么道理,也是源于《內經(jīng)》的,《素問·宣明五氣論》,它說,“陽病發(fā)于冬,陰病發(fā)于夏”,咱們現(xiàn)在所說的飲病,邪氣為陰邪,發(fā)于陽,發(fā)于脾陽的虛衰,所以,它冬天多發(fā),葉天士他理解說,“交節(jié)病加,尤屬虛象”,當氣候變化之時,病要復發(fā),就證明它更是虛象了,為重,因此,咱們講陰虛虛勞,叫做“春夏劇,秋冬瘥”,那也是在季節(jié)交接的時候,病情加重或者復發(fā),尤屬虛象,那是陰虛虛勞。現(xiàn)在要講的,是支飲也好,狹義痰飲也好,它復發(fā)嚴重的時候,也是尤屬虛象,哪虛?脾腎陽虛,因此,應該在夏季6、7、8三個月,應用苓桂術甘湯,溫脾陽以化飲,應用腎氣丸,當然得是《金匱》腎氣丸,溫腎陽以化飲,是有道理的,這就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講,“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這就是“冬病夏治”的理論根據(jù),所以,這也體現(xiàn)了,張仲景的飲病學說,仍然是源于《內經(jīng)》的理論,發(fā)展而來,當然,對我們后世發(fā)展痰飲學說,也是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因為后來再發(fā)展的,就是對煉液成痰的,粘稠的為痰,痰又分了有形和無形,但是,作為飲病,一定量的較清稀水液,停聚在人體的局部,所表現(xiàn)為四飲之分,依然以十二篇為原始的資料,是最有價值的篇章。
  因為時間的關系,加上我自己學習得不夠深入,只能講到這個水平,謝謝大家。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