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文庫 >

高僧大德執(zhí)著放生的緣由

  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華人寺院都會舉行放生活動。放生興盛于隋唐,天臺宗智者大師曾舍財作大放生池,沿海漁民受到感化,自愿捐棄捕魚之業(yè),沿海四百余里盡成放生之地,存活生靈億萬之巨。中國放生護生活動歷二千年而不衰,一些人之所以面對外界的種種非議,仍執(zhí)著地出錢出力放生護生,原因固然很多但關(guān)鍵在于佛經(jīng)的大力提倡和歷代高僧大德的推動。

  關(guān)于放生護生之法和果報,諸經(jīng)多有記載。如《金光明經(jīng)·流水長者子品》稱,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與之水食,為其解說大乘經(jīng)典,諸魚聞經(jīng)后,皆生忉利天;又《雜寶藏經(jīng)》卷五說,一沙彌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諸蟻子而得長命之果報。

  從古至今這類放生護生感得善果的記載甚多,至今在民間仍有很大影響。至于歷代高僧大德親身實踐并廣為提倡放生的更是多不勝數(shù)。如梁武帝問寶志禪師:“放生功德如何?”答曰:“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經(jīng)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緣,遂使升沉各別以渠生死輪回,互為六親眷屬,改頭換面不復相識。若能發(fā)喜舍心,起慈悲念,贖命放生者現(xiàn)世保病延生,未來當證菩提。”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自得五祖弘忍大師黃梅心印后,為躲避同門兄弟的迫害,逃亡江南隱姓埋名,隱居于獵戶群中。獵人交待大師守網(wǎng),大師慈悲為懷,見被擒被抓的狼獐鹿兔等等獵物,莫不設(shè)法為之放生,這樣放生放了16年,救活的物命不可勝數(shù),并且感動了獵戶,改行向善。后大師坐曹溪道場,大興禪宗,道播神州!

  永明延壽禪師,五代時人,曾任余杭縣庫吏,常常因救急以庫錢買魚蝦等物命放生,后以監(jiān)守自盜罪被判死刑。行刑前他態(tài)度從容,面不改色。國王很奇怪,便詢問他緣由。他回答:“我因為放生,救活的生命數(shù)以千萬,趁此功德,正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能不歡喜呢!”國王敬重其德行,便釋放了他,大師自此出家為僧,念佛修行,得道證果,后世尊為蓮宗六祖。

明末高僧憨山大師作《放生偈》云:

  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

  放生免三災,放生離九橫,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

  放生子孫昌,放生家門慶,放生無憂惱,放生少疾病,

  放生解冤結(jié),放生罪垢凈。放生觀音慈,放生普賢行,

  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放生又念佛,萬修萬人證。

  近代印光大師被尊為凈土宗十三祖,有《印光大師文鈔》行世。他大力提倡戒殺茹素、念佛放生,影響極大。他說:“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于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釋結(jié),戒殺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為念佛回向凈土,令得度脫。”

  近代弘一法師說:“先問諸君: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簡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惟愿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殺生之事。”

  禪宗一代宗師虛云老和尚開示說:“我們要勇猛精進,要內(nèi)外加修。……外修,即是戒殺放生,將十惡轉(zhuǎn)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熏天,造無邊的罪業(yè)。”“近來世界人民遭難,殺劫之重,皆是果報所遭;每每勸世人要戒殺放生、吃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輪回之報;諸位須當信奉,種植善因,成就佛果。”

  中國佛教協(xié)會第一任會長圓瑛大師說:“希望社會諸君,勉力行之,即遇壽辰、結(jié)婚、生子,是自己求生,慶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殺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

  由于放生既源于中國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經(jīng)典的依據(jù)和高僧大德的提倡,因而在中國民間和佛教界均有相當深遠的影響,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有關(guān)放生護生的詩文。

  唐代白居易的詩: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宋代陸游詩云: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

  設(shè)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元代趙孟俯詩:

  同生今世亦有緣,同盡滄桑一夢間。

  往事不堪回首論,放生池畔憶前愆。

  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認為,放生文化的意義在于踐行、涵養(yǎng)仁恕精神、慈悲之道。放生應基于護生,尤其要克服功利化、形式化的趨向,應當周全考慮,縝密操作,避免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害生和擾民,特別應注意社會關(guān)系協(xié)調(diào),注重理念宣導,化導他人戒殺護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