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罪求福(出佛說未曾有因緣經(jīng))
滅罪求福(出佛說未曾有因緣經(jīng))
【經(jīng)文】有外道婆羅門婦,名曰提韋,夫亡家貧,自責孤窮,欲自燒身祠天,求當來福。時有道人,名曰辯才,教化提韋女人云:『譬如有牛,厭患車故,欲使車壞,前車若壞,續(xù)得后車,軛其項領(lǐng),罪未畢故,人亦如是。假令燒壞百千萬身,罪業(yè)因緣相續(xù)不滅,如阿鼻獄燒諸罪人,一日之中八萬過死八萬更生,過一劫已。其罪方畢。況復汝今一過燒身,欲求滅罪,何有得理?』提韋白言:『當設何方令得罪滅?』辯才答言:『前心作惡,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自有方便滅除殃罪,現(xiàn)世安隱,后生善處。』提韋聞已歡喜,憂怖即除,即率家內(nèi)奴婢眷屬五百余人,圍繞叩頭,恭敬合掌,白辯才言:『尊向所說滅罪事由,愿更為說除罪之法,當如法行!晦q才答曰:『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業(yè)不善,殺、盜、邪淫;口業(yè)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yè)不善,嫉妒、瞋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當一心懺悔。若于過去,若于今生,有如是罪,今悉懺悔,出罪滅罪。當自立誓,救度眷屬,代其懺悔。所修福善,施與一切受苦眾生,令其得樂。眾生有罪,我當代受,緣是受身,至成佛道。懺悔訖已,更賜余善,當勤奉行!晦q才更為授十善法,歡喜信受。
【譯語】南方有一句俗語:『死要面子活受罪』實在是經(jīng)驗出來的甘苦之言。在荒年,或兵馬亂世,或身家遭遇不幸,衣食困難之際,農(nóng)工階級還能勉強自食其力;獨有士夫階級,俗語所謂「長璊黨」者,收入既大大減少了,支出呢?因要維持相當體面之故,卻處處不能節(jié)儉,此中苦楚,誠復難言。這一節(jié)未曾有經(jīng)所說的婆羅門婦,便是一個例子。
印度有一個外道婆羅門婦人,名叫提韋,丈夫死后,家計貧窮下來。可是因為自家是婆羅門族,乃印度四種族中頭等高貴門戶,眷屬奴婢共有五百余人,吃飯穿衣是萬萬省不了的。這五百余人的衣食,叫提韋一個寡婦如何支持?提韋受了貧窮的苦楚,也像中國普通婦女一樣,以為「前世不修,必須修來世」。那時印度有一派外道,認為快樂須用痛苦換取,今生越是熬得痛苦,來世越是受得快樂。提韋大概也盲從這一派外道的傳說,他想身體的痛苦,莫過于活活的火燒,預備燒自己的身體來祭天帝,一則把今生的痛苦換來世的大快樂;二則天帝受祭,自然也要幫我忙,給我福;三則燒死了自然免除支持門戶的責任。這樣計算著,尚未實行,恰好有一位佛門有道之士,名叫辯才,聞知提韋打算燒身祭天,便來教化開導他。辯才向提韋道:『你因家主責任重大,負擔不起,想燒身一死了之,要知死雖死了,你的責任仍不能免除,為什么呢?譬如一頭牛,不勝拉車之苦,以為車若毀壞,便可不拉,便一心打算毀壞那車子,不知前車雖壞,主人會別弄一車,仍舊軛住頸項,非拉不可。這中間的原因,因為前生造了惡業(yè),今生所以受罪,罪未受滿,不能免除。牛是這樣,人也是這樣,說到燒身的話,阿鼻地獄中的罪人,晝夜受燒,燒得一晝夜間死去復生各八萬次,這樣燒到一劫之久,其罪方盡。你如今只燒一次,便想滅罪,這如何辦得到?』提韋聽了,覺得有理,便請問:『可有什么法子,令罪業(yè)消滅?』辯才答道:『善惡罪福,都由心起。從前心起一念作惡,好比月亮被云霧遮蔽了,其亮原在,此后倘能心起一念行善,好比燃起火把,黑暗頓時變作光明。真要消滅罪業(yè),怎會沒有法子,那法子不但滅罪,而且能使現(xiàn)今世安穩(wěn),未來世生于善處哩!』提韋聽得十分歡喜,頓時把滿腔憂懼掃個干凈。即便喚齊全家眷屬奴婢五百余人,圍繞叩頭,恭敬合掌,請問辯才道:『尊者剛纔說了滅罪的理由,如今請求再說滅罪的方法,吾等當照法奉行。』辯才道:『若要滅罪,須探求罪業(yè)來由,罪業(yè)無非出于身口意三者。身業(yè)不善有三樁,一為殺生、二為偷盜、三為邪淫;口業(yè)不善有四樁,一為妄言、二為兩舌、三為惡口、四為綺語;意業(yè)不善也有三樁,一為嫉妒、二為瞋恚、三為憍慢邪見。合而言之,身三口四意三,是名十惡。人于十惡中造了惡業(yè),或少或多,乃至全犯,皆須視惡輕重,受其罪報。如今要滅罪,第一須一心至誠懺悔,凡是過去世中以及現(xiàn)在世中,所造罪惡,從今一齊懺悔,從今決不再造,如此便可出罪滅罪。不過懺悔須是死心塌地,痛哭流涕地立誓,懺悔后須當真步步小心,絕不再犯,決不是隨便口頭說說的事情。若要救度眷屬,也可以帶他們教導他們懺悔,懺悔后,又時時監(jiān)察督促他們,勿令再犯。一方面再要發(fā)廣大慈悲心,凡我所修得的福善,盡施與一切受苦眾生,令其得樂。眾生所犯罪惡,我當代他們受報,如是修持,今生如是,來生也如是,生生世世,無不如是,直到成佛為止!惶犴f遵信懺悔了,辯才又教他種種善業(yè),給他說十善戒,令勤力奉行,提韋一一歡喜信受。
【釋義】大多數(shù)太太奶奶們吃素念佛,皆因環(huán)境有很大的缺陷,存著「前世不修,且修來世」的心,這似乎太看輕自己了,而且這樣的應用佛法,也太覺得大材小用了。修佛法而換取來生福報,那是最輕松最容易的事;不過既得了富貴之福,便容易造惡業(yè),既造惡業(yè),又須受苦,非但環(huán)境缺陷,連三途惡道都說不定要嘗嘗味道,那么,修福豈不是墮落的因由。提韋打算燒身祭天,也是未能免俗。辯才卻教化他修正法,發(fā)正愿,這是我們所當首先注意的。
身口意三業(yè),開為身三口四意三,而成十業(yè)。十業(yè)自分善惡,為上升與墮落之因,學人不可不察。從殺以至邪見為十惡業(yè),反之;從不殺生以至不邪見,為十善業(yè)。受持十善者有十善戒,為大乘在家之戒,持十善戒不失,即無他修,亦生欲界諸天,次之亦不失人道。十善業(yè)是佛教徒基本下手之途,故略說如下:
一不殺生:雖臭蟲蚊蠅皆不可殺,但可驅(qū)拂,或棄擲而止。肉食與殺生相聯(lián),倘一時不能斷肉食,為戒殺故,但可食三凈肉。三凈者,一不見殺,二不聞殺,三不疑心為我而殺。此中前二項,近于孟子所謂「君子遠庖廚」,頗似掩耳盜鈴,必須加入第三項,方為無弊。蓋雞鴨活魚之類,入廚而殺者,皆是為我特殺,除去為我特殺,則不見不聞,自與僅僅遠庖廚者不同矣!嘗見新人物強辯,略謂:『水中空氣中皆有微生物無數(shù),人無論如何,不能不飲水,不能不呼吸空氣;一飲水則水中生物被殺無數(shù),一呼吸則氣中生物被殺者亦無數(shù),如此而復斤斤言戒殺,豈非癡人說夢?』不知水中空氣中之微生物雖誠被殺,然皆出于不得已,既無殺之之意,更無殺他以利我之心,豈同食肉之人,既有蔬谷可以養(yǎng)生,而復殺他命以快我口腹。故二者雖同是殺生,而無罪有罪,自不待智者而辨矣。
二不偷盜:看似易守,其實極難不犯,蓋非給我而取之者,皆屬偷盜,非但不做小偷強盜而已。譬如任職公司機關(guān)之人,偶寫私人信件,隨手取用公共箋封,此極平常之事,不知已犯偷盜矣。又如寄郵件,印刷物費輕,信件費重,若于一冊印刷物中夾一極小條子,寫一二句極簡單之語,而此冊仍作印刷物寄,亦已犯偷盜矣。推此而論,吾儕幾于無日不偷盜,不可不猛省。
三不邪淫:在家有妻妾,自不禁房事,若非自己妻妾,便入邪淫之條。若更嚴格的說,即使自己妻妾,但非望生育而行,亦是邪淫。
四不妄語:為十善戒中極難守最易犯之一條。如強不知以為知,以及懸揣臆測之詞,無非妄語。商賈營業(yè),大至洋行字號,小至肩挑負販,茍有討價還價,無不打極大妄語。若夫買空賣空,造空氣,放謠言,尤其是專恃妄語以圖利。嘗有大德守妄語戒,竟終年不發(fā)一言,問之亦不答,若必須言語,則用筆談,實因一開口極易涉妄,并非故示奇特也。
五不兩舌:兩舌亦妄語之一種,即向?qū)χ胖畠煞矫媲,說兩種口氣的話,其意欲兩面討好故也。兩種口氣既不同,假定一種合于事實,則他一種已是妄語,何況有兩種皆妄不實者。又普通妄語不過欺騙聽者而已,兩舌既用于對峙之兩方,能使兩方嫌恨愈深,至于橫決,則兩舌之罪尤大于妄語矣。
六不惡口:惡口即粗惡帶罵詈式之口氣,正式罵詈當然亦屬惡口,農(nóng)工階級犯者較多,婦女亦易犯,如「死人」等皆是。
七不綺語:綺語者,希圖動聽,帶有穢濁意邪淫意之語也。
第八戒:依此經(jīng)是不嫉妒,通行則為「不慳貪」,嫉妒似可包攝于第九瞋恚中。慳謂應給與他人之財物而不給與,或故意遲緩給與,減少給與是也;貪謂不應取而取,或一念欲取之,皆是,此亦極易忽略而犯者。
九不瞋恚:瞋恚即發(fā)怒,而亦包括氣惱怨恨諸情,處事須心平氣和,乃能恰當。心有瞋恚,則發(fā)為行動,必致偏激,易于誤事。且人事雖有敗壞可瞋之處,而瞋恚之發(fā),決不能使已敗壞之事恢復正常,則瞋恚為多事,徒苦自己耳。然極易犯,鄙人性亦易瞋,正所謂說得到做不到者?鬃右蝾仠Y能不遷怒,贊為好學,可知不遷怒已極難,而況于不發(fā)怒乎。然學人當努力自勉,不當援顏子之事而自恕耳。
十不邪見:凡于佛法以外,信受種種外道,種種宗教,皆為邪見。此非佛門心量窄而門戶深也,實因惟有佛之知見為正知見,從最正之佛知見望其他知見,自然皆是邪見。但所邪有淺深耳,即在佛門,倘信奉二乘聲聞,不修大乘,亦屬邪見。此經(jīng)「邪見」上有「憍慢」二字,憍字音義同驕,憍慢即自大之意,未悟而自以為已悟,未修證而自以為已修證,不通曉而自以為通曉,皆憍慢也。
- 上一篇:齋僧忘家(出大智度論)
- 下一篇:念佛滅罪(出經(jīng)律異相)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為老公念心經(jīng),菩薩真的加持為其開智慧了
- 學會心平氣和
- 夫妻姻緣天注定,能改變嗎?
- 吃虧是在給自己積福
- 梅蘭芳父親傾囊布施 終獲善報
- 當代最受歡迎的佛學大師及其代表作
- 智商不高 卻很幸福
- 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馱密多的故事與傳法偈
- 心有多大幸福就有多深
- 慳與舍,墮落轉(zhuǎn)生為牛的弟弟與成就阿羅漢果的哥哥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
- [其他漢傳法師]隨緣偈
- [白茶]不炒不揉的白茶
- [禪宗公案]野狐禪
- [生活故事]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 [哲理故事]云在青天水在瓶
- [佛與人生]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佛學常識]六道地藏名稱何來
- [弘一法師]跟隨內(nèi)心的感覺
- [烏龍茶]永春佛手是烏龍茶嗎?永春佛手茶簡介
- [禪宗典藏]《五燈會元》的作者是誰?
- [宗門故事]禪機處處
- [哲理故事]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楞嚴經(jīng)]蘇轍與《楞嚴經(jīng)》
- [佛與人生]怎樣美化人生?
- [佛學常識]地藏菩薩形象如何
- [華嚴經(jīng)]以水盥掌,當愿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