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美麗叫沉靜
我曾聽五祖寺方丈見忍禪師講過這樣一個老故事:公元前四世紀,有一個原本十分繁榮的國家,自新國王繼承王位掌管大權后,勵精圖治不眠不休,可國家卻日漸衰弱蕭條。新國王十分震驚,大惑不解,前往名山寺廟,尋求大師指點。國王來到一座古剎,看到大師靜靜地端坐在于石頭之上,眺望著鄰近的山谷。國王說明來意后,摒住呼吸虔誠地等著大師的教誨。大師卻不發(fā)一言,微笑著示意隨他下山。
山下有一條又寬又大的河。來到河邊,大師面對河水冥思片刻,便在岸邊架起一堆柴禾。天色暗了,柴堆被點燃,火苗愈來愈大。大師讓國王跟他一起坐在火堆旁,默默地看著熊熊烈火劃破夜空,直到黎明。天色漸亮,火焰慢慢地熄滅了。大師這才開口說話:“現(xiàn)在你明白你無法像前任國王一樣,維持國家繁榮昌盛的原因了嗎?”國王依然困惑:“請原諒我的無知,望大師開示。”
大師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道:“昨天一個晚上,熊熊的火焰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國王答說:“晚上呈現(xiàn)的火焰,那么強大威武,劃破夜空的黑暗,似乎有著挑戰(zhàn)萬物、橫掃一切障礙的力量。”
“那熊熊烈火過后,留下了什么?”
“目前只有一堆灰燼與一些余溫而已。”
“那我們身旁的這條大河,經過了一個晚上,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河水靜靜地流著,很安靜,幾乎沒有感到它的存在。”
“這條河流過之處,你看到什么景象?”
“綠油油的大地,盛開的花朵,欣欣向榮的大樹。”
大師走到河邊,望著緩緩流過的河水,不再說話,留下國王若有所悟地靜靜深思——火可以向夜空挑戰(zhàn),但在燒盡所有的物品后只留下灰燼;水永無聲息地流著,滋養(yǎng)綠油油的大地、盛開的花朵,還有欣欣向榮的大樹。國王明白了:沉靜是一種力量,一種勝過任何轟轟烈烈的力量!
“沉”是深沉,“靜”是寧靜;養(yǎng)德煉才,“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深沉無以深刻持久。有成語“虛懷若谷”,山谷幽深而寬廣,若谷的胸懷能容納萬物卻永不盈滿,這是謙虛而深沉的美。
古人說:心靜如止水。水是至柔的,“止水”是沉靜的。至柔的人生,才時時和別人維持良善關系,處處想到能利益社會和眾人。這是一種溫柔而寧靜的品質,是佛書上講的“大慈大悲”,是一種仁慈的力量。“止水”,摒棄了表面上的熱熱鬧鬧,紛紛擾擾,隨波逐流以及種種喧囂和浮躁。“止水”之美,是一種寧靜美。
大千世界,宇宙人間,高山流水,大漠云天,湖光如鏡,秋波生煙,花開花落,月圓月缺……都蘊藏著無盡的美。感受這無盡之美須用心靜觀,而沉靜方能靜觀,“萬物靜觀皆自得”,如此,才有美麗的人生。
沉靜是一種修養(yǎng),是一種美麗。擁擠的世間,喧囂的人群,沉靜是一種至上的境界。傾聽自己的心跳,感受思想的脈動,回歸真實的自己;凝視亙古不語的大山,解讀廣袤無垠的大海,體味生命的渺小與普通及深刻與偉大,這就是沉靜。
焦灼急躁不是沉靜,憤憤不平不是沉靜,耳紅面赤的爭執(zhí)、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三五成群的嘰嘰喳喳、咋咋;5难b腔作勢、無趣無聊的自吹自擂、舉止粗野的打打鬧鬧、扯著嗓子的宣泄怪叫、敗則一蹶不振勝則高呼狂笑……這些與沉靜永遠無緣。
沉靜是一種妙悟之境。黃昏之際,信步走入郊外的山中,于凝眸的一瞬,會驚覺紅風衣在竹林中一閃而沒,一路奔騰喧嘩的瀑布竟了無聲息,懸而不瀉,這份沉靜而神秘的感覺會不由自主地隨鳥聲而深入心中;卓立山頂,看一天暮色悄然奏成一支簫管,看突至的穎悟化作山下的燈火漸次點燃……這時,所有的困惑、煩惱如泥沙混濁的溪流,在沉靜的愉悅里,在大自然的啟迪與撫慰中,淡而化去。
沉靜是一種準備,是一種積蓄,是再度寬闊浩瀚的序曲,是即將澎湃奔涌的前奏。沉靜是沉淀,她過濾了混濁,把澄明還原進了那種叫深刻的東西。
沉靜把生存和思索的空間拓展得無比高遠,把思想的目光延伸到了地平線以及地平線以外的地方,在那里發(fā)現(xiàn)著、探尋著。
沉靜把沉靜者的胸懷橫向地拉伸向他所能承受的限度——如此的限度是一種素質又是一種享受,面對和向往著開闊,沉靜構成了一種自覺的加速度狀態(tài)。
沉靜是內質,是文明,是發(fā)源地又是終點。在這兩點之間,過程是漫長而遙遠的,正是這樣遙遠的行程構成了努力的艱難中的痛楚、寂寞和美麗。走在通向沉靜的羊腸小道上,無暇欣賞風景,如果說什么是風景的話,汗水、腳印乃至于迷茫就是風景,當它變得愈來愈清晰愈來愈美麗的過程就是境界升高的過程。不必擔心無人欣賞,他們的欣賞和自己的欣賞比起來在某種程度上是微不足道的。
沉靜是一種內涵,是高密度的質量的濃縮。她不追求外射,但無時無刻不在輻射著樸素的光輝,在援救了自己的同時又在浸潤著比自己更需要援救的他人。比起熱衷于教化的布道者們,沉靜的擁有者是智慧的高邁而有抱負的,因為,他們選擇和擁有了屬于、回歸和超越。
沉靜是一種文化積淀。她的外化是甘于寂寞,不動聲色;她的內核是沉著自信,默默進取,容納一切又超越一切。當唐宋詩詞的盛世繁華成為了遙遠的絕響,“五四”飛揚的個性已成明日黃花;當那么多的文字垃圾伴隨那么多自我感覺良好的互相吹捧在沾沾自喜,在沐猴而冠,有人嗟嘆:那些追風逐云、浮光掠影,僅僅滿足于踏花歸來馬蹄香的匆匆行者,如果沒有一顆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沉靜的心,何以克制浮躁,博采眾長,將繼承、移植、創(chuàng)新有機地融為一體,將智慧與詩思的芽苗長成俯瞰世界的參天大樹?
沉靜是一種人生的姿態(tài)。沉靜不是出世,而是“采菊東籬下”的那份悠然。沉靜不是冷漠,而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那份灑脫。
沉靜與年齡無關,卻與閱歷結緣。閱世越多,體會越深。倘記憶之閘拉起,沉靜會助你把持住一顆平常心。那些失之交臂的遺憾,那些有意無意的錯失;那些目睹了他人春風得意后的艷羨、自卑、甚至嫉妒,都會在沉靜的提示下一笑相忘。因為,一切都是句號,一切又是起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憂樂循環(huán)風水輪轉,其妙諦不在結局,而在過程。只要自己曾全力付出,就安之若素,問心無愧。沉靜在此時,于內是自持、自省、自重、自強;于外是安祥的氣度、沉著的步履,是嚴師益友,以及一雙脈脈無語的眼睛……
走向沉靜是一種選擇,又是一場磨難。這是一場靈魂的搏斗,其對手是無形的、強大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是你自己。和它斗爭需要深刻地認識對方,這種認識比認識他人更困難。你得拷問自己,得向自己心靈深處發(fā)起進攻,向自己的道德文化和把握水準發(fā)出置疑,并毫不容情地加以鞭笞,甚至要鞭笞得體無完膚、狼狽不堪。
“靜坐無所為,春來草自青。”惟有讓流水平靜下來,太陽和月亮才能在它的表面上顯現(xiàn)倒影。當人沉靜下來,才能看清所有干擾清晰思考,蒙蔽真實感情,影響智慧判斷,以及阻礙自己找到答案的問題所在,才能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保留一處夢想可以停駐的寧靜地方。
在沒有人知道自己的付出時,不去表白。在沒有人懂得自己的價值的時候,不去炫耀。在沒有人理解自己的志趣時,活著自己——活著自己的執(zhí)著,活著自己的單純,活著別人讀不懂的癡醉,活著自己美麗的夢想,這不是淡泊而是沉靜。沉靜是不需要結果來慰藉自己的,沉靜本身就是生命的麥子,是生活賦予的厚禮。
- 上一篇:學佛之本,立愿為先
- 下一篇:一個小聰明,毀了前程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