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嘴上有不如心中有

  說到佛法,時而說有,時而說空;時而論相,時而論性;橫述豎述,東說西說,不管怎么說法,總會把您帶入一個超越的意境里。最能表達佛法微妙的,就是禪。

  有一位管刑法的陳先生,年老辭職還鄉(xiāng)。因為信仰佛教的緣故,途經(jīng)法演禪師的道場,就去參訪。

  見到法演禪師時,陳先生問道:“如何才能認識到本來面目?”

  法演禪師是一位有道高僧,解釋這個問題時,用了一首艷詩來回答:“‘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此中事,不知長官會得也嗎?”

  陳先生應道:“會得。”

  法演禪師再問:“你會得聲音,還是會得意義呢?”

  陳先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有一天,圓悟禪師從外面回來,聽說這一件事,就問老師法演禪師:“聽說您用艷詩和陳先生討論禪法,不知他會也不會?”

  法演禪師說道:“他只認得聲,不能會得意!”

  圓悟禪師道:“詩中的意思,也只要檀郎認得聲。他既認得聲,為什么又要說他不能會意?”

  法演禪師答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你道會也不會?”

  圓悟禪師心有所悟,作禮退出。正在退出時,忽見一只公雞飛上欄桿,鼓翅鳴叫。圓悟禪師自語道:“此亦不是聲。”

  遂再回法演禪師丈室,以詩偈呈明他的心得:“金雞香鎖錦繡幃,竺歌叢里辭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法演禪師聽后大喜道:“此佛祖大事,非小根器所能造詣。”

  法演禪師雖然說了艷詩,但依然是一個得道的高僧,很多普通人一直克制自己不去念艷詩,依然是俗世男女。這其中的差別就在于,一個是刻意的,一個是隨意的。只有沒有真正放下,才會去刻意控制,這正是道行不夠的表現(xiàn)。

  一件事可不可做,做過之后是對還是錯,往往并不在于這件事本身。而在于做事人的內(nèi)心。如果你能夠真正放下,體驗到事物的本真,那么,即使做了,也是無礙的。如果刻意去控制自己,那么即使不做,依然不值得驕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