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息事寧人來日方長,無事生非自惹麻煩

息事寧人來日方長,無事生非自惹麻煩

  孔子說:“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寬容、忍讓不但是仁愛的展現,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高尚的品格,同時更能化禍為福,使自己輕松無憂。少責怪別人,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凡事采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對待,不僅是給對方留有機會,更重要的是給自己也爭取了更廣闊的余地,遠離了怨恨,只有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反之,喜歡無事生非的人,往往會給自己樹立敵人,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

  有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只原本生活在深山里的蛇,因為覺得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惡劣,所以決定搬到人的家里去住,因為那里不僅夜里溫暖,而且有很多的老鼠可以充饑。

  于是,它來到了一戶鐵匠的家里,剛剛爬上桌臺就發(fā)現那里躺著一條和自己很像的蛇,但是它既不縮成一團,也不抬起脖子看自己。這條蛇就想:沒想到這里已經被其他蛇占據了,為了能夠獨霸這里,看來只有先下手為強,將其他的蛇趕走了。

  想到這里,深山里的蛇立刻搶先一步咬住了對方?墒菦]想到對方不但沒有反擊反而任它咬,更重要的是對方的身體居然如此的硬,以至于深山里的蛇一咬再咬也沒有令其有絲毫的反應,而它卻在這一過程中將原本尖利的牙齒磨掉了。

  難怪深山里的蛇無法取勝,因為桌上的只是一把蛇形鐵銼而已。

  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對于一個可以容忍任何事情、任何人,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的人來說,他的胸懷必定是寬廣的,從而看到的世界也是非常廣闊的;而那些目光狹窄,只計較眼前的微薄利潤,為了一時的得失爭論不休的人,必定會經常郁悶、生氣,心里常常感到不平衡。

  對于氣量大的人來說,自然是不會主動與他人起爭執(zhí)的,同樣的,在面對他人挑釁的言語或是行為時,也會采取一種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來處理問題,本著“大化小,小化無”的原則。這樣做當然不是為了逃避問題,而是確確實實地想要解決問題。試想一下,如果將小事鬧大,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原本兩三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情,最后反而會鬧得不知如何收場的地步。

  呂蒙正是宋朝時期的宰相,他為人胸襟寬闊、度量如海。在呂蒙正剛當上宰相時,發(fā)生了一件事。有人揭發(fā)蔡州的知州張紳貪污受賄,呂蒙正得知此事后,就罷免了張紳的官職。但是,朝中有人不服氣,就對皇帝說:“我知道張紳的家里非常有錢,根本不會把這些錢放在眼里,又怎么會貪污呢?不過,呂蒙正曾經與他有私仇,恐怕他是在趁機報復。”原來,早在呂蒙正還未得志的時候,生活極其貧困,有一次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就像張紳借錢,不過張紳沒有借給他。

  皇帝得知了呂蒙正與張紳過往的事情后,就恢復了張紳的官職。呂蒙正既沒有到皇帝那里替自己申辯,也沒有找那些在背后“告狀”的人的麻煩,而是當這件事沒有發(fā)生過,繼續(xù)工作。沒過多久,又有官員向皇帝呈上奏折,說張紳的確有受賄行為,而且這次是證據確鑿,由不得他抵賴,別人更無法為他說情,于是,張紳再一次被罷職。

  皇帝知道之前冤枉了呂蒙正,于是想向他承認錯誤,但是皇帝又礙著自己的臉面,低不下頭,于是就對呂蒙正說:“原來張紳真的有貪污受賄。”呂蒙正什么也沒有多說,只是同以往態(tài)度一樣的輕輕地說:“是啊,知道了。”從此以后,不僅在皇帝面前,就連在那些詆毀他的人面前,他也沒有再提起過這件事,以免對方難堪。

  有一個叫溫仲舒的人與呂蒙正同一年中舉,兩人也稱得上是同窗好友,不過,官運卻截然不同。溫仲舒做官后,因為各種事情屢屢被貶,而呂蒙正卻較為順暢地當上了宰相。呂蒙正了解溫仲舒的才能,知道他絕對可以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于是就向皇帝舉薦了他。皇帝聽從呂蒙正的意見,重新對溫仲舒委以重任。沒想到,溫仲舒非但不因此感激呂蒙正,反而為了能夠向皇帝展示自己的才能,經常在皇帝面前詆毀、貶低他。甚至,有一次呂蒙正因為一些事情惹得皇帝不高興時,溫仲舒還落井下石。

  知道這些事以及了解呂蒙正品德的官員都很看不起溫仲舒,時間長了,這兩個人的為人皇帝也略知一二了。為此,皇帝曾試探呂蒙正,向他詢問溫仲舒辦事如何。呂蒙正毫不避諱、亦不念仇的在皇帝面前將其大大地稱贊了一番,對他的才能給予了很好的評價;实勐牶螅χf:“你雖然總是在我面前夸獎啊他,但是他每次卻都把你說得一文不值!”呂蒙正好不在意地說:“陛下您讓我擔任宰相的職位,就是知道我能夠欣賞別人的才能,并且知道什么樣的職位能夠發(fā)揮他的才能。既然如此,我正是按照您所希望的去做的,至于別人是怎么說我的,跟這個一點關系都沒有,而且也不在我的管轄范圍之內。”皇帝聽后,對他也是欽佩不已,此后也更加信任和敬重他。《菜根譚》上說:“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惟氣和心暖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凡事選擇息事寧人,這種人自身的性格定然會是溫暖而熱情的,由此獲得的福分絕不會少;反之,待人冷漠無情自然也就福薄恩少。

  生活中,與其因利而產生爭執(zhí),不妨大方地忍讓一下,雙方互有所得——他得到的是自己最看重的利益,而我們得到的是輕松、自在的生活。如若不然,與這樣的人產生爭執(zhí)只會是無休無止的,最后就連我們自己想要過原本簡單的生活也不可能了。當然,現實中有人“損人不利己”,他們做事總是不追究后果,只圖一時的痛快,事過之后,對自己是有利的還是有弊的全然不管。這樣的人通常屬于亡命之徒,與其和這樣的人計算得失,不如相逢一笑,各過各的日子方為上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