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
《地藏經》,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地藏本愿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兜夭亟洝肥且徊坑涊d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詳情]
念《地藏經》,健全人格
念《地藏經》,健全人格
讀《地藏經》時,應該要讀出一種歡喜。地藏菩薩說,要是有人在三寶門中,種下一毛一塵的善根,地藏菩薩都會來救你。你看,歡喜不?應該歡喜。學佛人應該內心常生歡喜心。
真的學佛人,對人生,對生命,是充滿著熱情,以及感動。而不是死氣沉沉的。以前有個修道人,在山上閉關,那有個老婆子就供養(yǎng)他。三個月后,老婆子就派她年輕漂亮的女兒去,然后跟她說,你去抱一抱那個修道人,看他怎么回話。她女兒就去了,修道人說“三冬無暖氣,枯木倚寒林。”那個老婆子一聽,就說,供養(yǎng)了盡然是個俗漢,把他茅棚給燒了。就是說修道人他沒有開悟,是個俗人。不值得供養(yǎng)。
唐朝時,在歷史記載,許多老婆子,很厲害,都是開悟的人。那這個修行人要怎么答才正確。他講,自己已經心如死灰,對外在一切沒有感覺。那老婆子覺得他境界錯了,修行人怎么能如死灰呢。那要是太執(zhí)著,還起男女之情,那也一樣錯了,這樣子還是俗漢,俗情未了。這里面就需要功夫了。
修道人不能太枯燥,有的人一修,就很枯燥,覺得生活沒有味道,班也不上,活也不干,到處跑道場,這里念念佛,那里閉閉關,都在消磨自己福報。那太熱情了,只會去追求五欲六塵,那也是不對,就會越跑越遠,也是不對的。所以修行,不好修。
真的修行人,要對生活充滿著感情。有的人不修而已,一修就搞得自己雞飛狗跳。心也無法安定。那有兩種可能,一種急著成就,心太高了,想成佛作祖。第二個,人格是不夠健全的。人格不健全的人,要修行,就容易著魔。
有的人通過參禪,或者通過持咒,或者通過念佛,想要得到殊勝的境界。如果人格很健全,那沒問題。如果人格有缺欠,其中有個表現,就是特別排斥。
真的修道,不能特別排斥,越看不慣某些東西,你就越痛苦。修行不是逃避,不是躲避,也不是你去排斥某些東西。這樣子修行,你一定會走彎路。有的人很排斥感情,說親人都是冤親債主,排斥錢,說錢是毒蛇。排斥社會,感覺太丑陋?偸牵彩怯信懦,都不是修行人正確的心態(tài)。
要修行前,我們先把人格給健全起來,生命是可以贊美的,可以謳歌的,不是死氣沉沉的。人生是美好的,人性是善良的,每個人都是佛,社會是積極向上的,惡人都他的優(yōu)點。先要有這個思想,這樣子我們的人格才能健全。
凡夫總是喜歡追求美好,善的,而排斥丑陋的,可恥的。那佛剛好相反,佛說,對于善的眾生,我起慈愛心,對于惡的眾生,我能起悲憫心。所以佛沒有排斥的對象,佛的人格是健全的。
但要達到人格健全,是何等不容易。這就需要《地藏經》了。要學習地藏的精神,地藏菩薩也有看到眾生的惡,但他能專門從惡中,找到他的善根,一毛一塵的善根。地藏菩薩說,我都會去救你。所以地藏菩薩內心,他救人,但他是法喜充滿的。這才是菩薩的精神。
首先我們要接受法界的一切,然后去贊嘆他。你看大地,不排斥任何東西,乃至人的尸體,糞便,垃圾,他通通不排斥。這就是地藏的精神。人不能想著,一切都是美好的,干凈的。你想要最干凈,那就是沙漠,沒有糞便,沒有污水,但沙漠確實寸草不生的。大地不排斥萬物,所以大地能成長萬物。
佛教能發(fā)展,就因為有地藏的承載萬物的精神。尤其是叢林,叢林寺院,修行高的人也有,沒有修行混飯吃的也有。那為什么寺院都能包容。這就是地藏菩薩講的,眾生有善根,他不舍棄眾生,哪怕他犯錯了,只要懂得懺悔,寺院都會留他。你說祖師不懂得對錯嗎?不是的,他懂得,但他懂得更高層次的,那就是超越對錯的東西。那就是佛的善根。真的祖師,會懂得保護每個人的善根。
- 上一篇:念地藏經的三層境界
- 下一篇:《地藏經》和中醫(yī)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