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金剛經 >

新鑴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音釋直解

  新鑴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音釋直解

  武夷十六洞天城高 僧圓杲 解注

  僧圓衍 校正

  云慶庵 僧圓祿 僧圓貴 繡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者喻心之真體也。人之心體如百煉之真金,金經百煉而金體不消,成眾器而金色不變,人之心體亦然,雜諸緣而心神不昧,溷眾類而心體常靈,故心同虛空永固,金隨今古常精,故心以金喻之,剛者喻心之真智也。人之心智如剛利鋒刀,刀斷萬物而刀體常剛,經千磨而刀鋒愈利,心智亦然,智鑒諸塵而智眼常明,了諸法而智心永寂,故智有裁決之能,如刀有斷截之義,是智以剛刀喻也。般若者,梵語,此云智慧,智慧者,心之真慧也;酃馊珑R,諸形臨鏡而姘媸自現(xiàn)鏡鑒,諸形而纖洪莫隱,心慧亦然,至隱能燭至微能知,無塵不顯,無物不彰,慧有先見之明,鏡有洞明之體,故慧以鏡喻之。

  波羅蜜者,梵語,此云到彼岸也。岸者,土也。分于彼此,故有此岸彼岸。此岸者,心之妄也。遇緣即動,見境即生,凡遇境緣生諸妄法,諸有業(yè)緣,輪轉此岸也。此只眾生業(yè)識感報之土也。眾生業(yè)盡,此岸即消矣。彼岸者,心之果也。靈虛獨露,寂凈湛然,塵不能染,法不能緣果人之土也。心常圓明湛寂,此即彼岸矣。

  經者,心之路也。若人依此金剛般若而行,則直到無為之岸也。以此觀之,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即是人之自己一個真心也。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今修行人知此自心智,此自性知真無妄,以智慧燈照破塵緣,了此妄法,立萬行而不著于心,遇諸緣而心常湛寂,如此修行疾登彼岸矣。偈云:金剛般若義含多,有筏方能可渡河,心鏡未明休懈怠,更須經上切磋磨。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姚秦,東晉偽王也。姓姚名興為,秦國王也。三藏者,經律論也。鳩摩羅什,此云童壽,謂童年而有宿耆材德,故秦王詔譯此經,譯者翻梵語為此語矣。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如是者,真不違俗,名如俗順于真曰,是故稱如是也。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我者,阿難自稱也。佛說此經,我親得聞矣。此經說我者,謂空相無我之真我,聞者,謂緣空無聞之真聞也。昔弟子常問于佛云:他時編集經教,當如何起首?佛言:從如是我聞起也。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只樹給孤獨園,】

  一時者,是佛說經之時也。佛者,覺也。心體離念覺了真妄,覺體周法界中盡,虛空際最清凈者,迷此眾生悟此即佛也。舍衛(wèi)國者,乃波斯匿王所居之國也。祗樹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樹,故稱祗樹也。給孤獨園者,舍衛(wèi)國中有一長者,名須達多,先事外道,亦好施貧濟諸孤獨,故國人稱名為給孤獨長者,聞佛說法,心生渴仰,布金買祗陀太子之園建立精舍,請佛居此說法,祗陀施樹給孤獨園,故稱祗樹給孤獨園也。孤獨者,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矣。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含三義:一乞士,二破惡,三怖魔也。大比丘者,道德之稱也。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佛初度陳如等五人,次度三迦葉兄弟兼徒弟眾一千,次度舍利弗目揵連,各兼徒眾一百,次度耶舍長者等五十人,經中舉其大數,故減五人,此眾并事外道后轉受佛教也。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

  爾時者,彼遇食之時也。世尊者,世世常仰三界獨尊,故稱世尊也。食時者,人之所食之時,則佛著三衣,持寶缽,入城乞食,教化眾生,去此憍慢。入城者,精舍城外,從外而入,故曰入城。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擇貧富次第,乞矣至本處者,至祗園精舍之處。收衣缽者,收起三衣袈娑與缽盂,后洗足整座面壁也。

○善現(xiàn)起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須菩提,佛之弟子,行證無諍,故稱善現(xiàn),了法虛妄,理悟真空,亦曰空生,亦名解空。尊者,心得菩提正道,稱理得名,故名須菩提也。請佛開示菩提妙心,故偏袒右肩、膝跪、合掌,敬白佛言:此為教至,敬而已。希有世尊者,言佛;雙足,嘆言三界之內,少有我佛之慈愍也。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如來者,佛號也。本覺名如始覺名來,本始不二,故稱如來矣。菩薩者,修行人通稱之也。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今略其文,而言菩薩,此云覺有情也。覺性中若有情妄,即名眾生,覺無情妄,即名為佛,故有情即是眾生也。惟有如來慈愍念眾生,善能守護,有大智慧,一乘心法,囑付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吭坪谓捣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梵語也。此云無上甚深正等正覺,此即人之圓覺妙心也。若人發(fā)此正覺之心,當依何住何能降此塵妄之心矣。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善哉善哉者,嘆美之辭也。言須菩提善能問此菩提妙心也。諦者審也。

  【「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埂肝ㄈ。世尊!愿樂欲聞。」】

  應者,當也。如是者,當理即如,無非即是。此言欲發(fā)菩提妙凈真心,當向菩提心中而住,如此方能降伏塵妄之心。唯者,諾也。然者,是也。須菩提聞佛說此,真能降妄,默契無疑,唯此應之速也。稱尊領教,愿樂欲聞。樂者,愛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摩訶者,梵語,此云是大也。摩訶薩者即大菩薩也。一切眾生,一切者總標也。眾者,不一之稱;生者,生滅之義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眾生,雖多不出九種十二類。涅槃體上本無眾生,按楞嚴經中,乃覺明為咎,應根塵識,業(yè)性發(fā)生,見明色發(fā),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fā)生,吸引同業(yè),六種亂想,隨業(yè)感生。種種眾生,各有八萬四千,充塞其類也。若卵生者,卵惟想生,合氣成卵,識想飛沉,故有魚鳥之類也。若胎生者,胎因情有,合精成胎,欲想豎橫,故感人畜之類也。若濕生者,濕以合感,合愛為濕,和暖發(fā)生,所趣無定,翻覆亂想,故感蠢蠕之類也。若化生者,化以離應,意欲飛騰,趣新亂想,無而忽有,故有轉蛻飛行之類也。若有色者,但事日月星辰,堅執(zhí)留礙,其心亂想,結成精耀,休咎精明,其類充塞;若無色者,厭有著空,滅身歸無,惑業(yè)昏重,識附陰隱,體合空昧,空散銷沉,其類充塞;若有想者,虛妄失真,邪著影像,無有實色,托識罔象,潛結貌狀,神鬼精靈,其類充滿;若無想者,不了諦理,固守愚癡,習定灰疑,思?蒉,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若非有想者,誣罔取他,納為已有,忘本蒸嘗,認彼宗嗣,異質相成,其類充塞;若非無想者,怨害相酬,傷殺相反,生理怪誕,棄絕倫義,如土梟附塊,為兒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此說九種十二類眾生,皆未悟明涅槃,妙心迷陷,情欲積妄,發(fā)生妄隨輪轉,誰不知此眾生,心體本即涅槃,若一念回光悟明,無生之理,斷除情妄,即證入無余涅槃,而自滅度之矣。涅槃者,乃無生滅之心是也。眾生分上,無欠無余矣。有余者,習氣未盡。無余者,能所俱消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四相者,識心未了,即有我相,迷己認他;即有人相,情妄未除,即眾生相;作后有念,即壽者相。菩薩心凈,諸法不生,實非有相,若四相未除,即非真菩薩矣。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復次者,重舉也。心有住著,即名慳貪心。無住著,即名布施。法乃塵妄之名,布施解脫之義法,本無住所,生滅隨緣,言菩薩勿著于心,當行布施也。六塵者,在眼曰色,在耳曰聲,在鼻曰香,在舌曰味,在身曰觸,在意曰法。今此六塵之相,若生染著,即為慳貪;若無住著,即名布施矣。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相布施者,菩薩覺心清凈,知法本空,雖有萬行利益眾生,無有一毫著福之念,凈心無染,其福莫量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東南西北為四方四維,即四隅也。以四方四維上下總謂十方矣。虛空本無方所,何有十方?佛言:十方者,顯此虛空大之無極矣。今謂菩薩無住相布施,言福德亦如此之大者,而心包太虛,則福性亦同太虛之大也。是故佛告菩薩:不當住法住相,但當心無所住處而住,若心無所住,是名真住矣。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埂

  如來者,即真如性也。是諸佛法身,乃眾生本體也。身相者,是色身幻相也。言不可以執(zhí)幻相得見真如妙心也。相本漚幻,故佛言:身相即非身相也。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若見諸相非相者,心不起分別見相之念也。若見相著相,即背真理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巳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實信者,實諦之階梯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蓋須菩提疑此如來言說般若無相章句,眾生難信,故作是問。而佛恐阻眾生實信之心,且告之莫作是說矣。持戒者諸惡莫作;修福者,眾善奉行。倘佛滅度之后,若人聞此般若章句,信為實有者,則知此人,不但于三五佛前種諸善根,特于無量劫中,承事諸佛種善根矣。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凈信者,凈者凈而無染信者,信而無疑。若人聞是章句,生一念凈信者,悉知此人心空,四相諸法自凈矣。無法相者,為無見所執(zhí)也。亦無非法相者,為有見所執(zhí)也。是以法相本無因執(zhí)故有,若能信心清凈,則眾生垢凈如此,即得福無量矣。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

  心本無相,若覓心取相者,即著四相。若法與非法悉屬妄緣,俱無實相,若取而求之,亦染四相,是故諸法體空,不當取著,故如來說不取相者,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說: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以如來說法,如舡筏者,能度此岸人于彼岸矣。蓋人四相空塵,心凈正法,當舍何況非法,正謂渡河當用筏到岸不須舟矣。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如來妙心,無有決定之法,即名菩提,亦無有定法可說也。如鏡本無定像,隨形自現(xiàn);法本無定體,隨緣自生。道經云: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是也。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埂

  無為體上,實無法可得可說矣。今經言非法非非法者,此法說有亦非有,說無亦非無。非法者,心本是無;非非法者,應緣而有。理唯一心,事收萬物矣。所以者何,言理無闊峽,見有淺深,此無為體上,或有得皮得骨得髓者,圣賢之位,隨德稱尊,見深行廣,位重名高,三乘圣賢,于此無為體上證悟,各有淺深之殊。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三千世界者,日月運行一須彌山,照四部洲中為一小世界,以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以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以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以一千大千一千中千一千小千總為三千大千世界也。七寶者,所謂金、銀、琉璃、珊瑚、瑪瑙、瑱珠、玻璃是也。佛言盡三千世界七寶布施,言得福雖多,不如般若功德之大也。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埂

  須菩提證無證三昧,悟體性空,答福德甚多者,心順無諍,言非福德者,性悟真空也。福德性者,乃般若之慧也。性非福德,故如來說福德多矣。

  【「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經中乃至四句偈者,休言獨稱四句偈上有「乃至」二字下有「等」字也。或有一句二句乃至百千萬句,只此統(tǒng)說,何以獨稱四句偈耶?看經者可宜詳觀也。此言統(tǒng)說金剛般若經中之大義也。般若無相偈說無為,謂人心體本自無為,當依般若能證無為之果矣。若人于此經中能悟明真理,操心向道,更復為人解說此經之義,則是人其福勝前三千七寶布施福德也。唐玄宗云: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所言諸佛及諸佛法,皆由此金剛般若而出者,惟此經之至要也。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在心而不在教,故云:所謂佛法者即非真佛法也。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埂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此四果者,乃凡夫流入圣位之階級也。若人心當以無念為宗、無著為用,佛恐人心存四果之念萌于其間,以障其道,故設此四果而問。須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復為辦論,若以事言之,則有果有相;若以理言之,則非果非相。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三惡,人天七返,永斷諸苦,入于涅槃。名為入流者,心不入六塵之境,初流入圣地,是名須陀洹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埂

  斷三結,薄貪嗔癡,得斯陀含果,永斷諸苦,樂證無為,名一往來者,一反生天上,一反生人間,便得涅槃,雖名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子來,是名阿那含!埂

  斷下五結,得阿那含果,見思惑斷永脫苦輪,入于涅槃,名為不來者,不來欲界受生也。而實無不來者,心無所得而不著不來之相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果者,永斷貪欲、嗔恚、愚癡、無余煩惱、生滅,以盡凈行,以立于法無染,不來三界受生矣。阿羅漢者,悟諸法空,若作得道之念,有所得心未除,即著四相矣。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無諍者,隨順無違也。三昧,梵語,此云正受,心不受一法是也。阿蘭那者,梵語,此云即無諍也。須菩提離三界,欲證四果法得無諍三昧,體悟真空,乃人中最為第一者,雖然證此四果位,而心不作是念,若心作此證果之念,則與道相違,佛即不說須菩提是行無諍之行也。實無所行者,悟心無得,雖云無諍之行,亦是虛名耳。

莊嚴凈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埂

  如來者,佛自稱也。然燈佛者,即是釋迦牟尼佛之師也。法由心悟,豈從外得以心印,心是名為得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薩莊嚴者,菩薩六度萬行以為莊嚴。佛土者,心土也。真如妙心,乃諸佛之凈土,是眾生之覺源也。但了法空凈,即真莊嚴。維摩經云: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蓋此心凈,便是莊嚴也。若著相施為,即非莊嚴,名莊嚴矣。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土既以心凈為莊嚴,則菩薩當生無染凈心,不當生六塵妄想之心矣。而者下接上之辭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若心無染而清凈,真心自生也。譬如天平盤中無物,其針自正矣。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埂

  王者眾所尊也。須彌山者,上至忉利天,下極昆侖際,乃娑婆世界之主山也。大之莫及矣。佛引此譬喻,尚有人身如須彌山之大,可為大否?須菩提遵順無違,答言:甚大,須彌雖大,不滿虛空,法身之大,含納大虛,故楞嚴云:虛空生汝心內,由如片云點太清里,況世界生于虛空之內,須彌亦住世界之中,豈得為大也。故法身無相,誠為大也。須彌有相,不足為大矣。是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也。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恒河者,舍衛(wèi)國城外有河名恒河也。佛常指河中沙為喻,言恒河中有此無量數之沙,亦有無量數之恒河勝過此沙之多,是諸恒河中之沙,此言多之甚矣。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恒沙七寶布施,福報無過人天。若人于此經中究明至理,必證菩提之果矣。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yǎng),如佛塔廟!

  隨說者,隨處與人說經之所也。塔者,貯佛舍利之塔廟者,立佛圣相之廟也。故有人天修羅而此供養(yǎng),今當知此說經之處,一切人道天道修羅道,皆以香華幡蓋以為供養(yǎng),勝若佛之塔廟者,何也?為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也。是故人天如此恭敬矣。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埂

  若人明此般若妙義,即知心能作佛如此受持,則是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也。一切諸佛皆依般若而證,故云此經在處,即為有佛也。是人若能恭敬此經,即為尊重弟子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金剛是喻般若,是法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云智慧到彼岸也。出前經題,注訖耳,以是名字者,此經乃般若之名,非真般若之體,故說名字也。汝當奉持者,當依義奉行持教流通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但有言說皆無實義,般若無相,故佛說即非般若,是名般若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埂

  如來說法,為利生故,真如體凈,實無法可說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世界,不外乎心一切微塵,悉依于地,故世界者,隨眾生心業(yè)所感,而有眾生心凈,則世界凈;眾生心垢,則世界垢。悟法無體,即非微塵,悟相虛妄,則非世界,佛心空寂,觀此微塵不實,世界非堅,故說非有塵世,是名塵世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如來以三十二妙行感此報身妙相,凈如琉璃,內外明徹,雖則報身殊妙,亦是幻妄,終歸壞滅,故說非相,是名為相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七寶布施,是利物濟貧;身命布施,乃了心立行,無非福報也。

  【「若復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言:小則微塵,大則世界福報。則妙身立行,則布施如此塵世身行,四事盡屬虛妄,幻無有實體,若人能持此一經,為人解說,則得福多矣。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須菩提,聞佛說塵世身行盡屬虛幻,深悟明此金剛般若之義,傷感悲泣,白言:世尊,我昔得緣空慧眼,如何契此經義之遲也。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實相者,真實無妄之相也。若人聞此經義,信心清凈,則實相自生,誠為第一希有功德也。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實相無相托名為相,故說非相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埂

  須菩提言:聞經受持,不離者,心空即受持不難,來世眾生能空四相,持此經者,即為第一希有,有四相即忘夭之體,般若無相離相體凈,故名離相,即夭破相,盡是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如是如是者,佛許言之。理當理當也?寥羧寺劥税闳魺o相妙法,則無驚疑怖畏者,此人亦為希有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者,非說布施波羅蜜為第一也。直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矣。此般若能攝三乘、四果、六度萬行,凡諸善法,皆依般若之功也。非般若則不能立此行,非般若則不能證是果矣。是心經云: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而得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得證菩提正果,故此般若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如此佛稱般若為第一之波羅蜜也。即非第一波羅蜜,若屬言說,亦是名字中波羅蜜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忍辱能降嗔怒,嗔怒能渾般若。古云: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若嗔怒既是不降,則般若真性不現(xiàn)。故佛設忍之權,方凈般若之體,故稱忍辱波羅蜜也。則辱辱亦無實體,其嗔既泯,其忍自消,故謂非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歌者,好聲色;利者,貪財利。六祖云:此王好色,貪利,是無道之君也。人以一生為一世,佛在歌利王,五百世前因中修五百世忍辱波羅蜜矣。故四相不生,其心不忍而自忍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佛言:欲發(fā)無上覺心者不當著諸幻相勿著六塵,妄心當生,無住真心,若心有法,住者即非真住,故肇師五論云:圣人之心住無所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住色布施者,言著相布施也。菩薩布施為利生也。故華嚴經云:不為自身求快樂,但為救護諸眾生是也。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諸相是妄塵,眾生是妄識,俱無實體,故佛說諸相非相,眾生非生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語不偽,實語不虛,如語理當不誑,語無妄不異,語始終為一,故圣人之語義語也。非比眾生欺誑之語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得法者,悟明心法也。此叉無實無虛者,言實而無相可睹,言虛而應用無窮,此即空不空如來藏也。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妄法能翳真心,若菩薩住法布施,欲見如來法體,如人處于暗室,欲睹諸相,實不可得,若心不住法,而布施者,空體昭然,如人有目,一契心原如空,有日見種種色了,然在目矣。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當來世者,將來之世也。此金剛般若經者,佛之智慧,若人能受持讀誦,解其實義者,則是人入佛知見。得佛知見,即為如來如此成就無量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