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 Khanti

  忍辱 Khanti

  「忍辱為苦行中最高尚的法」

  「khanti Paramamtapo Tittikha」

  忍讓,是居家的美德。你是否有聽過孟子的「自己三次反省」?

  孟子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我橫行逆施, 作為一個君子,一定會自己反省,我一定不仁慈,一定無禮,不然,這種事怎么會發(fā)生在我身上?

  如果自己反省是仁慈,也是有禮的! 那個人還是對我橫行逆施 作為一個君子,一定又會自己反省,我必定不忠誠。

  如果自己反省是忠誠, 那個人還是對我橫行逆施 作為一個君子, 就會說:「那個人,是小人。」

  如果要與這種小人相爭而不忍讓,是最愚蠢也是最頑劣不靈的人了,這種人,只有自尋煩惱人生在世, 那里有這么容易就找到與我同心相知的人? 凡是遇到不容易相處的人,都能增加我們的學(xué)問和知識。

  孟子又說,一個人能有道德智慧, 能有本領(lǐng)和知識,往往因為他有憂患。因此,遇到憂患時,能忍讓,就能得益不淺。

  忍讓能得益

  常言道:「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人世間的許多糾紛事件,絞纏不清的恩怨是非,往往就是彼此間的互不相 讓,互不容忍而造成。說到忍,就得讓,故有忍讓之說。忍是承受,讓是相就。對於個人生活處境無論是如何差劣皆能持著安然承受的態(tài)度,同時還能處於泰然地隨 順生存環(huán)境而過活,即忍讓也。

  常言逍「相見容易相處難」,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方能和睦共處。

  應(yīng)當如此學(xué)習(xí):

  同干事則勿避勞苦,

  同飲食則勿貪甘美,

  同行走則勿擇好路,

  同睡寢則勿占床席。

  寧讓人,勿使人讓我;

  寧容人,勿使人容我。

  寧吃人虧,勿使人吃我虧;

  寧受人氣,勿使人受我之氣。

  明。楊繼盛家書

  忍能生和,和即能合,故佛陀特別強調(diào)忍辱精神。所謂的忍有眾生忍及法忍二種。

  1. 生忍――忍受別人的欺凌污辱、惡罵毀謗,心不生怨恨,且以忍讓柔和之心來對待之。

  2. 法忍――忍受自然環(huán)境,生活條件,周遭一切,心處於泰然,不為其所動。

  佛教的忍辱是於慈悲為基礎(chǔ),沒有慈悲的忍辱是枯燥乏味的,它是呆板,它是拘執(zhí)的。忍辱出自於慈悲,就如美麗的鮮花及其芬芳的香氣,讓人感覺到溫馨,使人歡悅。恰如佛陀的圣弟子富樓那尊者那份濃郁的慈悲心,及其感人肺腑的忍辱精神一般。記載於雜阿含卷十三經(jīng)里,詳述如下:

  當富樓那尊者成證阿羅漢果后,就打算到遠處去弘揚佛法,於是他就來到佛陀跟前向佛陀請辭。佛陀問明了他的去處后,就向他問到:

  「富樓那!西方的輸盧那人性多兇惡、輕浮、炎威、好罵。你若是受到他們的粗暴對待,你如何作好!」

  富樓那答道:「世尊!若西方的輸盧那人以兇惡、輕浮、炎威、及叫罵的粗魯態(tài)度來對待我,我會作如是思惟:彼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然他們態(tài)度兇惡、輕浮、炎威、及好罵,但還不至於動手、以石塊來拋打我。」

  佛陀又問富樓那道:「如果輸盧那人動手、以石塊來拋打你,你又如何是好?」

  富樓那答曰:「世尊!即使輸盧那人動手,并以石塊來拋打我,我會作如是思惟: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然他們動手,以石塊來拋打我,但沒有使用刀杖!

  佛陀再向他問到:「要是輸盧那人使用刀杖來打你,你又如何是好?」

  富樓那答曰:「世尊!輸盧那人雖以刀杖待我,我會作如是想: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刀杖相待,而不至於殺我!

  佛陀接著問道:「富樓那!要是輸盧那人欲殺你,你如何是好?」

  富樓那答道:「世尊!如果輸盧那人殺我,我當思惟:世尊的弟子中,曾有修厭身者,持刀自盡,或有服毒,或投深坑亦以繩自系;彼輸盧那人,賢善智慧,於我這朽敗之身,以此作方便,使我得以解脫!

  佛陀曰:「善哉!富樓那!你有如斯忍辱之心,確是最適合往輸盧那國傳播佛法的人選。你應(yīng)當去度化他們,安置他們於佛道,引領(lǐng)他們得涅槃。去吧!富樓那。」

  富樓那尊者辯才無礙,善於說法,且有忍辱的精神,必然會得到佛陀的允許。禮別佛陀后,他即動身往輸盧那國去大轉(zhuǎn)*輪。

  此節(jié)對話可透視慈悲與忍辱間的相互關(guān)系。佛徒受促學(xué)習(xí)忍讓即是修慈悲之心也,於現(xiàn)實人生行慈悲,修忍辱。

  與人相處,確是一門不易的事。俗語有說:相見容易,相處難。當今社會,注重人際關(guān)系,從家庭、社會、到個人圈 子,都以「人情」來為維持聯(lián)系。人情靠人緣,所謂人緣好就善得人情。此緣以何法為重,即忍讓也。由於修「眾生忍」,善的人緣,可得無量福;靠了修「法 忍」,善的法緣,可得無量慧。久久修習(xí),福慧漸增。即有一天福慧圓滿,得成佛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