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別人時,也為自己開了一扇門
人,總是生活在原諒與被原諒之中。原諒一個人是自己的意識,而被原諒的人作為被動的一方就會很痛苦。所以,寧可自己去原諒別人,莫讓別人來原諒你。
人世紛爭,無非恩怨。因恩生愛,因怨生恨,導致人際關系的鞏固或破裂。在日常生活中,因一些具體問題處理不當而結怨的情況時常發(fā)生。如果不及時解決,輕則產生隔閡,影響團結,重則關系破裂,鬧到勢不兩立、兩敗俱傷的地步。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如果冤冤相報,恩怨之爭就沒有窮期了。
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做到用正直之心報答怨恨是難能可貴的事,需要有理智,有涵養(yǎng),有寬宏博大的胸懷。如果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必然是以怨報怨,睚眥必報了。
齊桓公重用管仲,可算是以直報怨的范例。齊襄公死后,兩個異母兄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從魯國和莒國回齊國爭奪王位。管仲是輔佐公子糾的。在回齊國途中曾箭射公子小白,為公子糾剪除競爭對手。但公子小白并沒有死,搶先回到齊國都城臨淄奪取了王位。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桓公。
結果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送回齊國。齊桓公本來對管仲有刻骨之恨,想殺死他,后來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勸告,不但沒有殺管仲,還親自出城迎接,任命他為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這和他不記一箭之仇,重用有治國之才的管仲是分不開的。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不念舊惡,著眼于全局和未來,就可以化怨為恩,對事業(yè)產生積極的作用。
釋怨不外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別人有怨于我,不可不忘,也就是說不要斤斤計較,耿耿于懷,必思報復而后快。二是我有怨于別人,要及時做好疏通化解工作,不能任其發(fā)展,使怨恨越積極深。疏通化解工作不外交流思想,消除誤會;如果自己確有缺點錯誤,要主動檢查,承擔責任。此外,在結怨雙方尋找共同點,求同存異,也是很重要的。
金蘭生在《格言聯璧》中說:“兩惠無不釋之怨,兩求無不合之交。”先把舊怨放在一邊,雙方為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進行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建立新的友誼,這樣舊怨也就自然消除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常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只記住舊的怨恨,忘記新的共同要求和利益;只記住別人的過失,忘記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結果怨恨越積越深,導致關系破裂,兩敗俱傷。這是很不明智的態(tài)度。
原諒他人是一種豁達,一種美德,更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被原諒是一種解脫,有一種如釋重負后的輕松。原諒他人需要一顆寬容的心,乞求他人的原諒需要一定的勇氣。
我們的一生,總會遇到許許多多令人生氣的事情,假如我們總想以怨報怨,那么冤冤相報何時了智慧的人早就忠告:“愛你的仇人。”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為自己一心都在思考如何報復,自己不僅沒有生活的好心情,而且沒有任何事業(yè)的追求。
布袋和尚有一詩偈:“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腸心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以德報怨需要很高的修養(yǎng)和寬廣的胸懷,一般人難做到,我們可以努力靠近。
有慈悲的人一定會以心平氣和的關懷心包容他人,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日子就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你會很痛苦。所以,你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學會了原諒別人時,你也就為自己的心敞開了一扇門。
- 上一篇:越急越短命!慌慌張張,難成大事
- 下一篇:很多人不知道這才是人生最快樂的、最高的享受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經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虛空藏菩薩的形象如何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容是什么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