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去追尋自己的適意人生!

去追尋自己的適意人生!

  我不知道櫻花能開多久,但我知道不懈地去追求:我不知道流星能飛多久,但我知道不停地去祈禱。

  當流星在深藍色的夜空劃過,眼睛總會不停地去追尋,追求那瞬間的美麗。曇花開在涼爽的月夜,只為那片刻的驚艷。鐵樹孤獨地守候,等待的是千百年后的綻放。

  人生無處不適意,心似秋月碧如潭。什么是適意的人生?古德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我認為適意的人生并無特定的衡量標準,它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生活的境界。是主觀意識看待客觀事物時各人內心不同的反應。同樣是下雨天,詩人也許會在雨中低頭沉吟絕妙的佳句;音樂家則根據(jù)雨滴的節(jié)奏編出動聽的音樂:禪師也許會在雨聲中悟入寂靜三昧;而失意的人也許心情會更加沮喪。

  由于人們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同,對適意人生所表現(xiàn)的形式也不盡相同。相對而言,知足的人容易快樂,貪心的人經(jīng)常痛苦。俗語云:“窮人有窮人的快樂,富人有富人的痛苦”。

  曾經(jīng)有一位富翁,門庭高廣,地位顯赫,家財萬貫,非常富有。但他隔壁的鄰居,茅蓬漏雨、十分貧窮,以專門替別人家牧羊為生。可是窮人家每天傳來不斷的笑聲,富翁卻整天為了生意上的事費盡心思、愁眉不展,尤其是他那不孝的兒子到處惹是生非,更讓他費盡心神。他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和窮人一樣開懷大笑,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遙遙不可及的夢。因為他所追尋的人生就是一切向“錢”看。

  李白的《山中問答》有:“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好一片閑情逸致的心情,看桃花紛紛隨著水流、悄無聲息、自自然然地漂流遠去。這是歷代隱士所追尋的人生境界。

  漫漫黃沙路,穿越幾萬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孤獨西行求法的唐僧玄奘大師,歷經(jīng)千辛萬苦取得真經(jīng)凱旋而歸,這是佛教史上一位偉大的譯經(jīng)僧所追尋的適意人生。

  莫邪干將只為一把劍;文人書生只為半句辭。只要存在于天地間就有所追尋:獵人追尋獵物;飛鳥追尋天空;俗人追尋欲望;僧人追尋佛陀。追尋的目標是一樣的,但目標的性質千差萬別。就像日常生活中有兩類人:一種是樂天派,一種是消極派。快樂的人知足常樂,時時都適意。悲觀的人滿目凄涼,處處不適意。

  由此證明,適意與否,完全在于個人的心念,由思想行為的分別,就產(chǎn)生出快樂與痛苦。順其自然,一切隨緣,則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人到無求品自高,行云流水度春秋;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這就是一名僧人所追求的適意人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