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惡為能。
以惡為能。
此句專就人事上說。人性本善。爾乃以惡為能。是失其性善之體矣。愚謂此四字。乃千萬世大大小小惡人受病之根也。故列于諸惡之首。人雖極愚。未有甘為惡人者。然亦未有不欲為能人者。只緣錯認能字。所以愈做愈差。其始也。曰。能人有用。不能人無用。能人有人怕懼。不能受人欺侮。迨其久也。亦自知其為惡。遂儼然以惡人自居。而不諱。而文之以美名焉。貪者。以勢淩術(shù)制。多得人財為能。而美其名。則曰智謀。很者。以強梁刁險。陷人害人為能。而美其名。則曰辣手。淫者。以行奸賣俏。誘人妻女為能。而美其名。則曰風流。佞者。以逢迎哄騙為能。而美其名。曰伶俐。讒者。以造謠生事為能。而美其名。曰口才。諸如此類。不可殫述。斗艷爭奇。以此相尚。偽者居之不疑。聞?wù)吡暈榧言。于是偶有一二無智謀。無辣手。不風流。不伶俐。無口才之人。未有不笑指為入世之棄材。而趨時之廢物者矣。及至事往報來。蓋棺論定。能人多矣。而今安在哉。嗟乎。普勸世人。不如暫屈為棄材廢物。而自向到底一著處做工夫。為淡而有味穩(wěn)而不敗也。如不信此。請觀世之凡有善人。有不獲天佑人敬者耶。而惡人。有不受天譴人惡者耶。
佛言。世間一切惡人。死墮地獄。獄有一主。牛頭阿旁。其性兇惡。無一慈忍。見諸眾生。受此惡報。唯憂不苦。唯憂不毒。或問獄卒。眾生受苦。深可悲念。而汝常懷酷毒無慈湣心。獄卒答言。如此罪惡。受諸苦者。皆是不孝父母。毀謗三寶。罵辱六親。輕慢師長。誣陷良善。殺害眾生。造諸惡業(yè)。如是等人。來此受苦。每至脫生之日。恒加勸諭。此中劇苦。非可忍耐。汝今得出。勿復作惡。而此罪人。初不改悔。今日得出。俄頃復來。輾轉(zhuǎn)輪回。不知痛苦。以是事故。我于罪人。無一慈心。是知作惡之人定入地獄。如今。既得剎那住世。便當力行仁慈。廣修眾善。消除三障。清凈六根。念佛持齋。參禪學道。高超三界。迥脫四生。切勿縱貪瞋癡。行殺盜淫。造此惡業(yè)。受此惡果。佛語不虛。人當諦信。
唐魚思咺。機性極巧。武后欲造匭。令人攻訐陰事。工匠無人作得。咺造之甚稱旨。人有投匭者告咺。在揚州為徐敬業(yè)作刀輪。用以沖陣。殺傷官軍甚多。遂伏誅。
唐徐敬業(yè)起兵。武后患之。欲興大獄。去異己者。有索元禮揣旨。即上書言急變。召對。擢游擊將軍為推使。即洛州牧院為制獄。養(yǎng)無賴數(shù)百人。意所欲陷。則使數(shù)處俱告之。辭狀俱同。既下獄。脅以威刑。無不誣服。詢一囚。必窮根株。相連至數(shù)百。后以受賄。收下吏。不服。吏曰。取公鐵籠來。元禮服罪。死獄。同時又有周興。性殘酷。與索元禮等為黨。有人告興。謀不軌。太后怒。命來俊臣鞫之。時俊臣與興共推事。謂興曰。囚多不承。奈何。興曰。易耳。取大甕。以炭火四面灸之。令囚入其中。何事不承?〕寄怂鞔螽Y炭火。一如興法。謂興曰。奉內(nèi)狀推兄。請兄入此甕。興戰(zhàn)栗伏罪。流嶺南。為仇家爭殺之。
宋徽宗時。宋升。政和初。為京西轉(zhuǎn)運。專修西內(nèi)。嘗語曰。速竣此役。賞可立得。每用牛骨和灰。不給。因掘漏澤人骨。焚灰以代。時運判孫貺止之。不聽。引疾罷去。升以功除學士。召受殿中監(jiān)。忽得惡疾。自言焚骨之惡。罪當滅門。嘔血而死。未幾。合家盡死。后孫貺病卒。至冥。見宋升鐵床銅柱。血流遍體。又至一殿。冥官謂曰。汝勸之不聽。棄官而歸。真有人心者。當延壽一紀。因得更生。向人言其事。夫天下最慘者。莫如覆宗絕族。升因一念貪賞。遂罹此苦。古云。惡因貪起。貪是惡根。治惡之法。首在去貪。信哉。至于他途之以惡為能。不可備舉。且何忍悉載。人其隨事省之。
中誡經(jīng)曰。人若為一惡。意不安定。為十惡。氣力虛羸。為二十惡。坎坷衰耗。凡事乖張。為五十惡。終無匹偶。以至百惡。水火為災。非橫牽引。刑法惡死。為五百惡。子孫絕嗣。為一千惡。出叛臣逆子。夷滅族類。世世子孫。異形變體。入于禽獸。夫積惡滿盈。禍及后世。自身地獄。又其輕者矣。人當將此訓?炭棠钪。自不為惡矣。
- 上一篇: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 下一篇:忍作殘害。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