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是什么意思?佛學(xué)上如何定義一乘?
一乘是什么意思?
一乘是指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古代車輛的總稱,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載人至涅槃的彼岸。佛說一乘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得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寶大車而導(dǎo)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說法華,蓋因眾生根機不等,于是先說三乘之法而調(diào)熟之!法華經(jīng)》說:“于一佛乘分別說三,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后至法華時,會三乘小行,歸廣大之一乘。因為聲聞乘與緣覺乘之教法唯權(quán)巧方便法而已,而佛陀出世之一大事,乃為引導(dǎo)一切眾生,盡成佛道為旨趣!
佛教各宗派對“一乘”的解釋
天臺宗的一乘說
依天臺宗的解釋,‘一乘’的‘一’,即妙,即純一,所以獨得‘妙’之名,因而立‘四一’之說。所謂‘四一’之說,始于光宅《法華經(jīng)義記》,該書卷二解釋‘十如’時云︰‘實智所照之境凡有四種,一者是教一,二者是理一,三者是機一,四者是人一。’惟同書卷三以四一解釋‘唯以一大事因緣’時,所述則與此稍有不同,其文云︰‘先明果一,二明人一,三明因一,四明教一。’由此可知,光宅的四一說前后不同。對此,天臺智顗在《法華玄義》卷六及《法華文句·方便品疏》曾加以破釋,并別立教、行、人、理之四一,所根據(jù)之〈方便品〉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智顗稱‘無二亦無三’為教一;‘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為行一;‘但教化菩薩’為人一;‘世間相常住’是理一。茲分釋如次︰
。1)‘無二亦無三’︰約教而言,沒有通教半滿相對的二種教法;約部而言,沒有《般若》的兼帶大小二乘,所以是無二。又,約教而言,沒有藏教所分的三乘法;約部而言,無《方等》中所對的三乘,所以是無三。此為教一。
。2)‘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法華文句》解釋︰‘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別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即‘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法華文句》認為是教一,而《四教儀》則認為是行一。二者的不同在于《法華文句》以‘但說’為教一,《四教儀》以‘無上道’為行一,即分別就能詮、能行各據(jù)一義。故有此差別。
。3)‘但教化菩薩’︰是說前此一向隨順眾生根機而教化三乘,但到了法華時,由于‘開三會一’,一切眾生都會歸為求無上菩提的菩薩。此時僅存菩薩而無聲聞與緣覺,故云人一。
。4)‘世間相常住’︰十界依正差別的事法即是世間相;世間相的萬法悉皆相即于理,故皆常住,此即諸法實相。雖然以凡夫染礙的迷情來看世間相,必定是隔歷非常住,但只要一去隔礙的迷情,就能洞達諸法實相,覺證十界本具、依正融即之圓滿妙理。果然如此,則法界萬眾無不常住,而且既脫吾人迷情的分域,則常住就不是與無常相對的常,而是絕對的‘妙常’。此即為理一。由于理一,所以教、行、人也都是一。
華嚴宗的一乘說
華嚴宗的一乘說頗為復(fù)雜,有二種一乘、三種一乘、五種一乘等種種說法!度A嚴五教章》卷一︰‘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這種同教、別教二種一乘之說,是華嚴宗一乘說的根本。此中,同教一乘有兩種,一為‘以一乘為能同,三乘為所同’的向下門的同教;二為‘以三乘為能同,一乘為所同’的向上門的同教。別教則是別異于三乘權(quán)教的一乘。
《華嚴五教章》立別教為分相、該攝二門,而同教則有分諸乘、融本末二門,并廣加解釋。此中,別教一乘是以該攝門詮其法體,以分相門釋別教之名義。同教一乘是以分諸乘分顯其法體,以融本末釋同教之名義。所以,二種一乘雖各立二門,但特別以別教一乘為華嚴之本宗。
關(guān)于一乘的種類,在華嚴宗典籍中可以覓得下列數(shù)種說法︰《華嚴經(jīng)探玄記》卷一論二種一乘,云︰‘一乘二者︰(一)破異明,如法華經(jīng)破二實滅及涅盤經(jīng)破無佛性,俱是對權(quán)會破,方說一乘。(二)直體顯一,如華嚴經(jīng)不對二乘,無所破故,為大菩薩直示法界成佛儀故。是故初說華嚴無權(quán)可會,終說涅盤會前諸權(quán);是即非盡權(quán)無以顯實,是俱名一乘。’
此外,《華嚴經(jīng)探玄記》也曾述及三種一乘︰‘一乘三者︰(一)存三之一,如深密等說。(二)遮三之一,如法華等。(三)表體之一,如華嚴等。’至于五種一乘,《華嚴五教章》卷一云︰‘明一乘隨教有五︰(一)別教一乘云云。(二)同教一乘云云。(三)絕想一乘,如楞伽,此頓教。(四)約佛性平等為一乘,此終教云云。(五)密意一乘,如八意等,此約始教。’《華嚴五教章》卷一在同教之下,曾列舉七種一乘之說,文繁茲不贅。如上所述,雖有種種一乘差別,但都可收歸于同教、別教一乘(即二種一乘)。
以上華嚴宗、天臺宗的一乘說,都主張一乘真實、三乘方便。此中,天臺宗雖許以‘圓’之名說法華時之前,但絕不許法華時之前用‘一乘’之名,所以天臺宗的一乘就沒有多種差別。而華嚴宗則不許以‘圓’字稱頓教以前的四教,然而允許將‘一乘’之名用在漸頓諸教,所以一乘就產(chǎn)生多種差別。
又,《法華經(jīng)》以開會三乘之機為其主眼,《華嚴經(jīng)》則是以對普賢大機直說一佛乘為眼目。所以華嚴、天臺兩家之間雖有若干不同,但都是以一乘真實、三乘方便為其教旨。
唯識宗的一乘說
唯識宗的主張與天臺、華嚴不同。此宗認為‘三乘真實、一乘方便’,而每駁斥華嚴、天臺的一乘說。然而此宗論據(jù),仍然是來自對《法華經(jīng)》、《涅盤經(jīng)》等關(guān)于一乘的經(jīng)教。如窺基《法華玄贊》卷五,即會通<方便品>‘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之文,而認為是在談十地菩薩古昔之事,以及對不定姓二乘的記別!斗ㄈA玄贊》卷四(本)曾引《攝大乘論》的十因,結(jié)釋︰‘今此會中,依論,但與二人記別︰(一)不定姓,(二)應(yīng)化者。(中略)非全撥其無定姓。故此一乘是密意說。’
此外,窺基在《法苑義林章》卷一里,又會通<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之說,其文云︰‘依梵本說,經(jīng)頌應(yīng)言︰無第二、第三。數(shù)三乘中獨覺為第二、聲聞為第三。為引不定任持所余故,方便言無第二第三,非真破也。’
窺基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也會通了《涅盤經(jīng)》‘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文,而認為︰‘涅盤據(jù)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說有一。’而《唯識論同學(xué)鈔》卷一之四也會通了《涅盤經(jīng)》‘聞?wù)f一乘一道一行一緣,而言四果皆成佛者,弟子不解我意’之文,而謂︰‘諸聲聞等皆成佛者,不解佛意也。’佛意是對不定姓一機說成佛。
由上引諸文,可見唯識宗的看法與天臺、華嚴是有差別的。該宗認為華嚴、天臺宗的一乘說,是佛對不定姓一機的密意方便說,而以為‘五姓各別’才是了義真實之教。因此該宗主張有人可成佛、也有人不會成佛。
真言宗的一乘說
真言宗立秘密一乘,而不許顯教諸宗為真正的一乘?蘸!秴俗至x》中即有顯教一乘、秘密一乘的名目。對這一問題,《真言本母集》卷三十一有‘一乘實義,限真言事。’一條,以一乘實義獨歸真言宗,認為一乘是不動迷悟諸法,直接印成佛體之義。而十界依正、迷悟諸法,系以六大為體、四曼為相,故各各體性相用皆具本不生之功德。至于顯教諸經(jīng)雖依真如法性之周遍而建立一乘之名,但并非事理俱密之談,因此仍屬于三乘中之菩薩乘,雖得一乘之名而無其實。而真言教則不然,真妄事理皆法身自體,故不動迷悟即可立一乘之名。因此‘一乘’應(yīng)為真言教所獨有。
要言之,真言宗未破壞五姓之各異,而以同一法身加以統(tǒng)一。此一看法與天臺宗等之廢除五姓差別而建立一佛性的意義,顯然異趣。顯密二宗對‘一乘’法門的異同,由此可以窺見端倪。
各辭典對“一乘”的解釋
《三藏法數(shù)》的解釋
一乘者,佛乘也。乘即運載之義。佛說一乘之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故喻以七寶大車,而導(dǎo)之以大白牛也。佛之出世,意欲直說法華。蓋由眾生機器不等,于是先說三乘之法而調(diào)熟之。故經(jīng)云:于一乘道,分別說三。后至法華,會三乘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又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是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硨磲、碼瑙、赤真珠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佛學(xué)詞典》的解釋
一乘,又稱‘一佛乘’。系與‘三乘’相對的教法。三乘教法謂眾生在修習佛法時,有聲聞、緣覺、菩薩等三種差別,而一乘教法則謂小乘之聲聞、緣覺教法到最后亦終將與菩薩乘的行者相同,都將成佛。因為聲聞乘與緣覺乘的教法只是一種權(quán)巧方便,并不是佛陀的本懷。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出世的目的,是在引導(dǎo)一切眾生終皆成佛。因此,以成佛為最終歸趨的一乘教法才是佛陀弘法的真正意趣所在。這種主張是《法華經(jīng)》最主要的特色所在!斗ㄈA經(jīng)·譬喻品》曾謂︰‘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三。(中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并且以羊車、鹿車、牛車比喻三乘,而以大白牛車比喻一乘?梢娫摻(jīng)的主張,顯然以為三乘法僅是方便法門,唯有一乘法才是真實之教。
《佛學(xué)大辭典》的解釋
一乘,(術(shù)語)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為車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載人運于涅槃岸,故謂之乘。法華經(jīng)專說此一乘之理。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同品曰:“諸佛如來,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三。”同品曰:“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文句四上曰:“圓頓之教,為一佛乘。”勝鬘經(jīng)曰:“一乘即是第一義乘。”勝鬘寶窟上本曰:“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為一。運用自在,目之為乘。”依法華論,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第十四名一乘經(jīng)。
起信論義記上曰:“乘者就喻為稱,運載為功。”案方便品所說,即開會三乘之別執(zhí),悉歸趣于平等大會,等使一切眾生成佛道也。蓋大乘佛教中,所謂權(quán)大乘家,立一切有情為法爾,五性各別之說。故其中定性二乘及無性,畢竟無由成佛。是故諸佛之法,自不可無三乘之別。定性二乘,必由聲聞緣覺之二乘而般涅槃,菩薩種性,必由大乘而般涅槃。然法華等經(jīng),或說唯有一乘者,是引攝不定性者,不使墮于二乘地,進而使由大乘般涅槃也,即如來密意之說也。又以所趣之真如無差別,三乘解脫等相等,故說為一乘耳。實則非無二三之別也。
如大乘莊嚴經(jīng)論第五,攝大乘論釋第十,廣列十義或八義意趣而論之。是為所謂三乘真實一乘方便之教旨,以深密等經(jīng)為所依之法相家所主張也。至于實大乘則不然。蓋其所立之說,一切眾生,本無五性之別,悉有佛性,一性平等,故皆得由佛乘而成佛。昔曾說三乘各別之法者,不過為對于權(quán)機假說之方便耳。此為所謂一乘真實三乘方便之教旨,天臺華嚴等宗家所主張也。其中天臺所依之法華經(jīng),主對于三乘之人,說其教之所以方便,開會之,使歸于一佛乘,華嚴經(jīng)主對于十地之大菩薩,廣說其所入之一乘法,故至智儼賢首,分一乘而更論同教別教之二種。五十要問答上,謂“一乘教有二種:一共教,二不共教。”孔目章一,謂“一乘之義,分別有二,一正乘,二方便乘,正乘如華嚴經(jīng)所說,方便乘有十義”云云。又五教章上,謂“一乘教義之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并廣釋述之。今擇要言之,則在同于三乘而說一乘為同教,于三乘全不共而別說一乘為別教。
彼法華譬喻品所謂宅內(nèi)所指之門外三車,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之大白牛車,是別教一乘教也。同教者,如是三一不為別說;蛑^一同于三,或謂三同于一,互相交參,是欲使成根欲性,進而入于華嚴別教一乘也。由是而概括之,一乘凡有三種:一、為存三之一乘,所謂不破三乘之疑執(zhí),亦不會二乘之行果,唯就空理之平等而說為一乘。如攝大乘論之十義意趣是也。二、為遮三之一乘,會二乘之行果,遮三乘之別執(zhí),而說為一乘。如法華之同教一乘是也。三、為直顯之一乘,不對于二乘,故無可破,唯為大菩薩,直示法界成佛之儀。如華嚴之別教一乘是也。又若經(jīng)五教而論之,則總有五種之一乘。一別教一乘,如華嚴是。二同教一乘,如法華是。三絕想一乘,如楞伽是。是為頓教。所謂絕想亡言之邊,名為一乘。四佛性平等一乘,是為終教。一性皆成之邊,名為一乘。五密意一乘,即為始教。如攝論之十義意趣是。
- 唯此一乘道。無二亦無三 - 未知
- 一乘心法 - 未知
- 三乘一乘究竟論 - 演培法師
- 坦尼沙羅尊者答:西方式的佛法,是否有可能? 從東方角度看,常以之為不如法。什么時候會有一乘,擁有足夠的生命力,助禪修者滅 - 坦尼沙羅法師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jīng)》講記 - 印順法師
- 略論一乘家與三乘家的種姓之爭 - 昌如法師
- 一乘決疑論說 - 未知
- 三種佛性與真實勝乘——攝論師的佛性、一乘思想 - 圣凱法師
- 月溪禪師答:佛法只一乘,緣何要說三乘? - 月溪法師
- 對辨大乘一乘 - 太虛大師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