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典藏 >

佛祖歷代通載

  二十二卷。元·念常撰。又稱《佛祖通載》。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念常,俗姓黃。號梅屋,世居華亭。為元代禪宗名僧。元仁宗延釣?zāi)觊g,為嘉興祥符寺住持。其事跡見本書卷一前覺岸序。

  本書是一部有關(guān)中國及印度之佛教傳播的編年體佛教史。自七佛偈、宇宙初始、盤古、三皇等事敘述起,迄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1333)為止。依各朝代帝王紀(jì)元之年月記事。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

  卷一含七佛偈與《彰所知論》若干品。前者所述之七佛中,前六佛(毗婆尸佛迄迦葉佛)事跡,悉錄自《景德傳燈錄》!墩盟摗窞樵瘒鴰煱怂及(Hphags-pa,又譯發(fā)合思巴)所撰。此處摘錄其書之器世界品、情世界品等,敘述佛教之宇宙觀、世界觀,并敘及蒙古歷史。

  卷二敘述盤古、三皇五帝,以迄周康王時代之簡史。皆與佛教無關(guān)。

  卷三至卷八起自周昭王至南朝齊滅為止。除記載中國佛教大事外,并敘及釋迦牟尼,及印土二十七祖事跡。

  卷九至卷二十二起自梁武帝,迄元順帝即位為止。記載中國佛教大事,間及儒道及世俗之大事。

  古人之著史書,常有襲用前人同類著作之某部份之情形。如班固《漢書》中,即有沿用司馬遷《史記》內(nèi)之文字者。佛教史書、目錄書亦然。而此書沿襲前人之處尤多。近代著名史家陳援庵曾加指摘。并指出其書之多處訛誤。(參見附錄)

  ◎附:陳援庵〈佛祖通載〉(摘錄自《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六)

  本書為編年體。先是有隆興府石室沙門祖?撰《僧寶正續(xù)傳》,又撰《隆興佛教編年通論》二十八卷,附一卷。始自漢明帝,終于五代。曰隆興者,作書之時地;曰佛教者,書之內(nèi)容;曰編年者,書之體制;曰通論者,每條之后,多附以論斷也。其書采摭佛教碑碣及諸大家之文頗備。編纂有法,敘論嫻雅,不類俗僧所為,然不甚見稱于世,遂為《佛祖通載》所掩襲。

  今《通載》前數(shù)卷,二十八祖悉抄《景德傳燈錄》,自漢明帝至五代十余卷,悉抄《隆興通論》,其所自纂者,僅宋元二代耳。其抄《通論》,不獨(dú)史料抄之,即敘論亦抄之。計(jì)所抄敘論三十八段,招為石室論者,僅藏本卷五及卷十一等三段,其中有有立論主體者,如〈五代敘〉云“予嘗以唐新舊本紀(jì)參校,粗見文忠?guī)熝龃呵锛o(jì)事褒貶之妙,因采數(shù)十端著新唐史本紀(jì)略例一篇。及得五代史,閱其自發(fā)述作之意,與予亦頗合。”

  此所謂予,祖?自謂也,今抄之于《通載》,而不招為?敘,則所謂予者,念常自謂乎?念常亦嘗著《新唐史本紀(jì)略例》乎?“作奏雖工,宜去葛x”,此《笑林》之所以為笑也。而卷首凡例,并未明言本書敘論悉采《通論》。又五代以后,漢明帝以前,不復(fù)見一敘論,不啻表暴其除抄襲外,不能自撰一論也。

  至其自纂一部分,體例亦多可議!锻ㄕ摗肪幠,悉依“正史”本紀(jì)之法,《通載》則改之,只以甲子二字標(biāo)題,而不盡著年號及年數(shù),每條起始,多以“某月”或“是歲”等字冠之。欲知其事在何年,輒翻數(shù)葉或十?dāng)?shù)葉而未得其確數(shù),此本書之大病也。

  又《通論》所采諸家之文,如《牟子理惑》三十七篇,采二十篇,已覺繁冗。《通載》于卷首載八思巴《彰所知論》,于金代載李屏山《鳴道集》,于元代載《至元辨?zhèn)武洝?連篇累牘,不知所裁。凡此諸書,在當(dāng)時皆有單行本也。

  又如《元遺山集》〈紫微觀記〉,撰于金亡以后,時遺山年四十七八,今乃系于泰和四年,時遺山年才十五。又瀛國公學(xué)佛法于土番,在至元二十五年,見《元史》十四〈世祖紀(jì)〉,時瀛國年十八,今乃系于至元十四年,時瀛國才七歲,此失之移前者也。

  又天竺三藏口+牛哈口+羅悉利, 卒于金·大定五年,無著妙總卒于宋·乾道六年,今亦統(tǒng)系于嘉泰四年之末,此則失之移后者也。又元·至大三年庚戌條,有元太祖、木華黎及耶律楚材紀(jì)事,移后且八九十年,瞀亂至此。卷首虞集序乃謂其“參考訛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編”,不知二十余年中,其所考正者何事也。

  虞集序?yàn)椤兜缊@學(xué)古錄》所未載,抑《佛祖統(tǒng)紀(jì)》而揚(yáng)《通載》。吾嘗見崇禎七年董其昌撰〈佛祖綱目序〉則反之,曰“宋僧志磐撰佛祖統(tǒng)紀(jì),以天臺為統(tǒng)。元僧念常復(fù)作通載,名依統(tǒng)紀(jì),而立例則殊。始用史家編年之法,以宗為主,以教為輔,凡凈行神足,性相義觀,無所不備,而識者摘其漏誤,至不可置辨,蓋史之難如此”云云。則《通載》之謬誤,明人已先有言之者。

  清初費(fèi)隱容撰《五燈嚴(yán)統(tǒng)》〈辨惑編〉,乃極力推崇之,謂“通載梵本,計(jì)卷三十有六,久入北京皇藏我字函中,元朝華亭念常禪師所集,歷今幾四百年”云。則以其載丘玄素偽碑,信有兩天王道悟,謂云門、法眼二宗,皆出馬祖,與費(fèi)隱臭味相同,意有所偏,則好而知其惡者鮮矣。

  惟此書撰自元代,時有佚聞,如瀛國公之死,宋、元史皆闕載,此書于卷末至治三年條,載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于河西,與洪武初無慍撰《山庵雜錄》同,此釋典之有補(bǔ)世典者。

  《雜錄》言:“瀛國公為僧后,至英宗朝,適興吟詩云版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臺上客,無復(fù)得還家。x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于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nèi)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jīng)”云。

  《宋稗類抄》二亦載此詩,然未載其死。《元史》二十八〈英宗紀(jì)〉雖未載其死,然載“至治三年四月朔,□天下諸司,命僧誦經(jīng)十萬部,同月又勒京師萬安、慶壽、圣安、普慶四寺,揚(yáng)子江金山寺,五臺萬圣釣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皆似與此事有關(guān)。特恐瀛國公之死,在四月以前,念常以是年五月入燕,其入燕即為繕寫金字大藏,故載瀛國公之死為四月,然則瀛國公之不得其死,殆可信也。

  《四庫提要》謂念常所見之帝師為八思巴,誤已見前。又夸其能自彌罅漏,如論唐憲宗、懿宗之迎佛,為崇奉太過,不知此祖?《通論》二十七之言也。又謂其論王縉、杜鴻漸,但言福業(yè)報應(yīng),故人事置而不修,不知此《通論》十八引《新唐史》之言,非念常之論也。又謂韓愈為一代偉人,乃引西蜀龍氏之言,詆其言行悖戾,不知此《通論》二十一所引,非念常自引也。

  江南釋教總統(tǒng)楊璉真加,發(fā)掘有宋諸陵,事載《元史》〈釋老傳〉及〈世祖紀(jì)〉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條,而《通載》不載。惟至元二十五年楊璉真加集江南禪教朝覲登對事,《通載》載之,凡二千余言。此徑山長老云峰妙高與教家在元世祖面前辯論禪宗之旨,與楊璉真加無涉。楊固不知禪,亦未隨同至京。蓋其時釋道之爭甫完,又有教家讒毀禪宗之事,故令楊傳集禪教諸僧,到京庭辯。妙高年已七十,不惜跋涉一行,禪宗賴以安堵,此禪宗史一重要公案也。

  《提要》徒見卷端有“楊輦真加”四字,遂謂“楊璉真加窮兇極惡,《通載》乃沒其事跡,但詳述其談禪之語,儼然古德宗風(fēng)”云云。此誤認(rèn)云峰妙高之言為楊璉真加之言,自是選《提要》者閱書x忽之咎,以此譏《通載》,《通載》惟有敬謝而已。[佛百]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