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二則
香火因緣
“因緣”,本是我國的一個傳統(tǒng)用語,最遲在漢代就已經(jīng)有了。《史記·田叔列傳》中說:“少孤,貧困,為人將軍至長安,留求事為小吏,未有因緣也。”這里,“因緣”是“機緣”的意思!后漢書·桓譚馮衍傳》中況:“或一事殊法,同罪異論,奸吏得因緣為市。”這里,“因緣”是“憑借”、“依靠”的意思。
佛教傳入漢土以后,“因緣”一詞成為梵文HetuPratyaya的意譯(音譯為“尼陀那”),原指產(chǎn)生結(jié)果的直接原因,后專指起主要作用的原因。佛教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依賴一定條件而存在的,正如《四分律》里面所說的:“諸法由因緣生。”事物生滅的主要條件叫作“因”,事物生滅的輔助條件叫作“緣”!維摩詰經(jīng)·佛國品》鳩摩羅什注中解釋:“力強為因,力弱為緣。”“因”與“緣”和合的時候事物就生起,“因”與“緣”離散的時候事物就壞滅,正如《佛說老女人經(jīng)》中所說的:“因緣合乃成,因緣離散即滅。”
“香火因緣”是一個佛教用語,意思是能夠像香和燈燭一樣,由于供佛而遇合在一起。形容彼此契合,有如結(jié)盟于宿世。這里,:因緣”是“緣分”的意思。
古印度的佛教信徒供佛,除了用鮮花以外,還用檀香等香料制成可以燃點的香!斗鹫f長者法志妻經(jīng)》里面就有這樣的記載:當年,釋迦牟尼在拘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祗樹給孤獨園里講說佛法,當?shù)氐姆鸾绦磐?ldquo;皆散花燒香,鼓諸音樂,歌嘆佛德”!度~氏香譜序》中指出:佛教傳入中國以后,這一習俗隨之進入漢土,外域入貢的物品中增添了香。從此,香在漢地日趨發(fā)達起來,中國古代祭祀用的“爵”、“豆”、“鬲”等器皿,也被改造為焚香用的香爐了。正如趙希鴻的《洞天清錄集·占鐘鼎彝器辨》里面所介紹的:“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占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之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
中國香的種類很多,不僅有放置在香盒里焚燒的香末,還有線狀香、餅狀香、盤狀香、辦狀香等等。除了燃香,佛像前還要燃點具有象征意義的燈燭。例如,狀如圓輪的掛燈,叫作“輪燈”,象征“十方世界,若輪燈而明朗”;常燃不熄的燈,叫作“長明燈”,象征佛法長存不滅。
《北史·陸法和傳》中記載:陸法和,是梁元帝蕭繹在位時期(公元552―554年)的郢州刺史。他與梁元帝都信奉佛教。當魏軍大舉進攻南梁的時候,陸法和原本準備出兵救助梁元帝,梁元帝卻對陸法和存有戒心,派人前去阻止他出兵。陸法和對來人說:“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窺王位?但于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見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今既被疑,是業(yè)定不可改也。”
陸法和所說的“釋梵天王”,指佛教的兩位護法神――“帝釋天”和“梵天”。佛教的護法天神共有20名――“大梵天王”(即“梵天”)、“帝釋尊天”(即“帝釋天”)、“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金剛密跡”、“摩醯首羅”、“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韋陀天神”、“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宮天子”、“月宮天子”、“裟竭龍王”、“閻摩羅王”,統(tǒng)稱“二十天”。他們本是印度古代神話中的二十位天神,被佛教采用為護法神。“帝釋天”和“梵天”,居于“二十天”之首。“帝釋天”是“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平時居住在須彌山頂?shù)纳埔姵牵?ldquo;梵天”是“初禪天”之主,是釋迦牟尼的右脅侍。佛教傳說:釋迦牟尼降生之時,就有“帝釋天”和“梵天”分侍左右守護。
陸法和所說的“空王佛”,是對于佛的稱呼之一。因佛“空無一切所執(zhí)”,故名。正如《圓覺經(jīng)》里面所說的:“佛為萬法之王,又曰空王。”
陸法和的意思是:自己一心求佛,六根清凈,四大皆空,連“帝釋天”和“梵天”的位置都不希罕,哪里會窺伺人世間的區(qū)區(qū)王位?只不過自己與梁元帝都是佛教信徒,算是有宿世的緣分,才打算出兵救助他。既然梁元帝不信任自己,那么,他的厄運是不可改變了。說完這番話,陸法和又“設(shè)供食”、“著兇服”,表示提前祭奠梁元帝。后來,梁元帝果然兵敗而死。
作為一條成語,“香火因緣”用來表示彼此投合,好像有前世結(jié)下的緣分。
《煙草譜》里說:自清代開始,隨著煙草的普及,“香火因緣”也用來戲稱吸煙人的煙癮。
龍蛇混雜
清代,除了康熙26年(公元1687年)曾經(jīng)禁止過“僧道邪教”之外,封建帝王對于佛教大多都有很高的熱情,采取了支持、扶植的政策。
清代帝王的佛教熱情,是有政治原因的:
清代統(tǒng)治者的發(fā)祥地“滿洲”,本是長白山東麓的一個部族。這個部族是女真人的后裔,因此,努爾哈赤建國時曾以“金”為國號(史稱“后金”),皇太極嗣位后才改稱“清”。入主中原以后,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清統(tǒng)治者察覺:努爾哈赤曾受封于明朝為“龍虎將軍”,本是明朝建州衛(wèi)的都督。以這種身份叛明而自立為帝,有“犯上”之嫌。于是,他們就以“佛意”進行遮掩。《滿洲源流考》里是這樣說的:“滿洲”本作“滿珠”,而“滿珠”就是“曼珠”或“曼殊”,是“曼殊師利”(即“文殊師利”)之略;可見,清帝是文殊菩薩臨世。以這樣的身份“光臨東土”,自然就名正言順了。
在漢地佛教的“四大名山”中,五臺山被認為是文殊菩薩居住與說法的地方,自然受到滿洲后裔的格外重視。清代民間傳說中的順治五臺山出家、康熙五臺山尋父等等,無非是清代統(tǒng)治者格外眷顧五臺山的反映。
《五燈會元·仰山寂禪師法嗣·無著文喜禪師》中有這樣一個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圣的故事:
北宋大中年間,僧人文喜去參渴五臺山。在一座佛寺前面,他遇到一位牽著牛的老翁。老翁把牛交給一個名叫均提的小童,將文喜請到佛寺里面休息。佛寺里面的法堂十分華麗,器物“皆耀金色”,與外表的氣象大不相同。
老翁得知文喜是從南方來的,就問他:“南方佛法如何?”佛教有“三法”之說――佛雖滅度,法儀未改,是“正法”時期,500年;道化漸替,狀似佛法而真正的佛法不行,是“像法”時期,1000年;道化微末,無修行,無證悟,是“末法”時期,1000年。文喜認為僧人們不能很好地持守戒律,已經(jīng)到了“末法”時期,就非常感慨地告訴老翁:“末法比丘,少奉戒律。”老翁又問:“多少眾?”文喜回答:“或三百,或五百。”“眾”,是表示僧人數(shù)目的單位。當時,佛寺的規(guī)模是很大的,一般的大型佛寺有三五百人。文喜也向老翁詢問:“此間佛法如何?”老翁不像文喜那樣悲觀,認為僧人中有道行高的,也有道行低的,就告訴文喜:“龍蛇混雜,凡圣同居。”文喜也問:“多少眾?”老翁回答:“前三三,后三三。”“三”表示多,“三三”表示極多,意指信奉佛教的人多得難以數(shù)計。文喜卻不明白他的意思,正想再問之時,老翁讓均提童子端出茶和酥酪招待他,打斷了他的話。
飲用了極其美味的茶和酥酪之后,文喜見天色已晚,就請求在這里借宿。老翁不同意,說:“汝有執(zhí)心,在不得宿。”文喜說:“我7歲就出家了,怎么會有執(zhí)心呢?”老翁問:“汝曾受戒否?”文喜回答:“受戒久矣!”老翁批評道:“汝若無執(zhí)心,何用受戒?”文喜無言以對,只好告辭。
老翁讓均提童子送文喜出去,文喜趁機間他:“‘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均提童子不回答,而是反問:“是多少?”文喜感到這個佛寺及這位老翁都很不尋常,就間:“此為何處?”這次,均提童子回答了:“此金剛窟般若寺也!”原來,這里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老翁是文殊菩薩現(xiàn)身!這時,均提童子口誦一偈:“面上無嗔供養(yǎng)具,口里無嗔吐妙香,心里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然后,就與般若寺一起消逝了。只見空中一朵五色祥云托著騎在金毛獅子上面的文殊菩薩,隨即“有白云自東方來,覆之不見”了。
在這個故事中,老翁所說的“龍蛇混雜”,是漢地禪宗僧人的一個常用語。唐代變文中就多次出現(xiàn)這一詞語,表示修養(yǎng)不同的人混雜在一起。
作為成語,“龍蛇混雜”多用來比喻好人與壞人混雜在一起或能人與庸人混雜在一起。
- 上一篇:最高的琉璃塔:河南開封祐國寺塔
- 下一篇:走下神壇:水月觀音透視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