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名句賞析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名句賞析

  有一個流浪漢,走進寺廟,看到菩薩坐在蓮花臺上眾人膜拜,非常羨慕,情不自禁地說:“做菩薩真好,不用開口,天天只需座在大殿上,既有香火,又受人尊敬,我何時才有這份福氣呢?”菩薩回答說:“只要你不開口,現(xiàn)在就可以!”流浪漢坐上了蓮花臺。他的眼前整天嘈雜紛亂,求財、求名、求子者眾多。他始終忍著沒開口,因為這是他與菩薩達成的協(xié)議。

  一日,來了個富翁,邊燒香邊祈求:“求菩薩賜給我美德。”磕頭起身時,他的錢包掉在了地上。流浪漢剛想開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薩的話,忍住了。富翁走后,一個窮人進殿祈求:“求菩薩賜給我金錢。家里人病重,急需錢啊。”磕頭起身時,他看到了地上的錢包,十分激動地說:“菩薩真的顯靈了。”他拿起錢包就走。流浪漢想開口說:“不是顯靈啊,那是人家丟的東西。”可他想起了和菩薩的協(xié)議,又忍住了。正在此時,一位漁民進殿;祈求:“求菩薩賜我安全,出海沒有風浪。”磕頭起身,他剛要走時,卻被回頭找錢包的富翁揪住,富翁認定是漁民揀走了錢包,而漁民覺得受了冤枉無法容忍,兩人最后扭打起來。流浪漢再也看不下去了,大喊一聲:“住手!”把一切真相告訴了他們。

  一場糾紛平息了。“你覺得這樣很正確嗎?”菩薩問,流浪漢堅信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可菩薩說:“你還是去做流浪漢吧!你開口以為自己很公道,但是,窮人因此沒有得到那筆救命錢;富人沒有修來好德行,漁夫出海趕上了風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開口,窮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損失了一點錢但幫了別人積了德;而漁夫因為糾纏無法上船,躲過了風雨,至今還活著。”流浪漢默默離開了寺廟……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是語言文字惹的禍。人們誤以為是與非、好與壞、大與小、長與短、得與失、空與有等表面的分別相為客觀的存在,真實不虛,因而產生種種執(zhí)著,爭斗與煩惱由此而生!楞伽經》中將愚人執(zhí)著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煩惱,比喻為如大象陷入泥潭,愈陷愈深,不能自拔。經驗告訴我們,有時我們會有一種激情或感受,但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人類的語言并不是萬能的,確有其局限性,更何況早已超出時間、空間和緣起定律限制的宇宙人生真相(例如中道實相、涅盤等)?!六祖惠能與無盡藏比丘尼的對話加深了我們對語言文字局限性的理解。

  六祖惠能從黃梅五祖弘忍大師那里得受衣法之后,來到韶州曹侯村,當時并沒有人知道他得法之事。村中有一位儒士叫劉志略,對六祖惠能禮敬有加。劉志略有個姑母出家為尼,法名無盡藏,經常念誦《大涅盤經》。

  惠能一聽,就知道經中所說的妙義,于是就替她解說經義。無盡藏于是手拿經卷請教惠能經中的文字。

  惠能說:“經文中的字,我還不認識,但是義理方面的疑問盡可以問(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姑無盡藏說:“連字都不認識,怎么能體會經文要義呢(字尚不識,焉能會義)?”惠能說:“一切諸佛所講的微妙義理,并非與文字相關(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姑無盡藏聽后十分驚訝,就到處去轉告鄉(xiāng)里年高德重的長者說:這是個有道行的人,應該請來好好供養(yǎng)。于是魏武侯曹操的玄孫曹叔良和附近的居民,都爭相前來瞻仰禮拜六祖惠能。

  事實上,“諸佛妙理”根本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就像在魚的辭匯里是沒有形容陸地的字眼一樣。烏龜對他的朋友魚說,“我剛從陸地上散步回來。”魚說:“當然,你的意思是說游泳了。”無論烏龜如何解釋,魚都無法明白在陸地上“走”的真實含意。同樣,佛家的“空性”、“佛性”與儒家所說的“禮、仁”、道家的“善”,幽微難明,無法用邏輯、語言文字來描述、傳授。道家因而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說,而佛家則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言,《壇經》直截了當地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如何才能“見”到佛性,走上成佛之路呢?這正是整個《壇經》所要回答的問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