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聚焦

  明 銅鎏金青龍護法神立像

  “福田花雨—金銅佛像”專場延續(xù)以往風格,仍以藏傳造像為主,共收錄70余尊不同時期,印度、尼泊爾、西藏、蒙古以及北京地區(qū)漢藏風格造像。

  專場最大亮點,是來自英國知名收藏家speelman家族藏品,包含數(shù)尊元明清時期印度、尼泊爾、西藏及中原地區(qū),不同風格的金銅佛像精品。2006年,Speelman家族的十余尊明代金銅佛像在香港拍賣成交3個多億,亦有單件過億,可見其藏品藝術價值及市場價值。

  焦點拍品“明代銅鎏金青龍護法神立像”,為中原地區(qū)造像,估價850-1000萬。造像通體高達170公分,銅質精良,鎏金厚重均勻,重380公斤。如此高大體量又精致完美的造像在市場上實屬罕見。

  此尊造像為青銅模制澆鑄鎏金造像,從雕塑風格判斷或為明代晚期道教造像。根據(jù)銅像的材質、尺寸和工藝,當屬道教神靈系統(tǒng)中經(jīng)常用作寺觀塑像供奉的部分。青龍乃四象之一,道教興起后繼承星宿信仰,將四象納入神系,作為護衛(wèi)神,以壯威儀。青龍禮東方,即為鎮(zhèn)守東方的護衛(wèi)神。中國乃東方文化的代表,青龍護法神鎮(zhèn)守東方,也是守護中國。本尊“青龍護法神像”身著鎧甲,外披戰(zhàn)袍,足蹬高靴,雙手抱拳站立于山巖石上,威風凜凜。軀體比例均稱,雙手刻劃細膩寫實,鎧甲雕琢精細入微,戰(zhàn)袍衣褶飄逸流暢,工藝精湛嫻熟,代表當時漢地造像最高水準,是明代雕塑藝術經(jīng)典。

  明代金銅造像是我國青銅藝術的一個高峰,但漢藏不同風格的造像藝術水準差異很大。自永樂宣德年間開始,接受藏傳佛教印度波羅與尼泊爾紐瓦爾藝術影響的金銅造像,人物造型舒適自然、肢體比例準確,工藝精湛、細節(jié)突出;而同時期大部分的漢地金銅佛像,則面部臃腫、頭部碩大而身體四肢短粗。事實上,明代漢地雕塑的精品在于源自五代兩宋至元的人物泥塑,大型金銅佛較少。元末明初,藏傳金銅佛像的興起推動了整個漢地金銅造像的發(fā)展,出現(xiàn)如瞿曇寺蓮花手菩薩那樣精美的大型金銅藝術品。與此同時,道教亦采用金銅形式鑄造大像,如武當山金殿14-15世紀仿照泥塑樣式所鑄2米以上的六甲和王靈官銅像。然此之后,存世的道教大型金銅造像并不多見。

  作為大型澆鑄鎏金銅像,“明代銅鎏金青龍護法神立像”流動的衣褶、柔順自然的手指、圖案化的鎧甲、略微壓縮的人體比例,無不透露出精致與細膩。造像氣韻生動,品相完好,工藝精湛,相當難得與珍貴,當屬中原造像極品。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