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博山爐的前世與今生 

  當(dāng)香熏成為一種美容的時尚,讓愛美的女性沉浸在古人悠閑的情懷之中,我們深切感悟到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實在是太快了,難得靜下心來接受來自天然的熏陶也是為了青春永駐。何時能夠真正地享受一次曠野的陶醉,讓暗香縈繞我們的心靈,這才是一種精神的洗滌和解脫。當(dāng)然如今所謂的天然,多少夾帶某些功利的成分;我們向往的那種自然,似乎總是離我們那么遙遠。

  熏香作為一種高雅與逍遙的象征,總是以超然和飄逸的景象出現(xiàn)在我們對歷史的回憶里。根據(jù)目前的資料考證,香熏起源于商周時期。我看到最早的一只是春秋時期的陶樓香熏,它的高貴之處讓我們領(lǐng)略了2500多年前的一座宏偉建筑,以及那座古老建筑所散發(fā)出的莊重和神圣。到了漢代它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博山爐,它的造型也有了道骨仙風(fēng),爐體一般呈豆形,上有蓋,蓋作尖錐狀的山形,山巒之間有云氣紋、人物及鳥獸,于爐中焚香,輕煙飄出,繚繞爐體,自然造成群山朦朧、眾獸浮動的效果,仿佛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典型的有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錯金銀博山爐!段骶╇s記》等志史介紹,漢人使用博山爐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因為迷信鬼神,燒香祈求神明保佑;二是古人席地而居,燃香草以潔室,祛除潮濕,怡人心肺;三是漢時的達官貴人,有熏衣染被的習(xí)慣。這與漢武帝本人崇尚道教和嗜好熏香是分不開的,絲綢之路開通后,好多香料、香草源源不斷地從西域進入中國。

  漢時的王室貴族使用的博山爐有錯金錯銀,平民百姓用的那只能是陶瓷制品了。由于當(dāng)時熏香的風(fēng)氣蔚然,博山爐的品種相對比較多。有原始青瓷爐,黃釉、綠釉三足獸紋爐,東漢時還有褐釉鳥鈕雙耳熏爐和青瓷葉脈紋、三角紋鏤空熏爐等。許多品種一直延續(xù)到三國以及兩晉時期,即使有些博山爐的造型有所變革,但其工藝反而簡單。當(dāng)然其中不乏精品,特別是越窯青瓷有了它迷人的風(fēng)采;到東晉的晚期出現(xiàn)了類似蓮瓣的山峰青瓷片,說明越窯制瓷技術(shù)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燎熏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這是南朝詩人謝惠連盛贊博山爐的兩句經(jīng)典詩句。由于南朝佛教的盛行,博山爐普遍以蓮瓣紋裝飾;各地的許多地方窯口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從以前的粗獷逐步走向精致。一批洪州窯生產(chǎn)的博山爐便從中脫穎而出,其晶瑩剔透的玻璃釉優(yōu)雅別致,如一件青瓷羽人立俑博山爐,將爐蓋設(shè)計成山形,上有羽人、走獸、云紋等,仿佛仙境。進入隋唐,北方的白瓷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尤其是邢窯進入了大唐皇家;其制瓷技術(shù)也偏向仿金銀制作工藝,有了蟠龍騰飛的景象。晚唐五代時期,越窯燒出了青瓷褐彩如意云紋鏤空狻猊足熏爐。唐朝的博山爐,盡管造型典雅別致,裝飾考究,工藝精湛,到了后期卻逐漸失去了博山爐最初的形象。

  進入北宋,真正意義上的博山爐似乎遠離了人們的視野;它的造型出現(xiàn)了半圓香熏和無蓋的三足爐。一座繚繞了一千多年的蓬萊仙山,只能留在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詩篇里了。

  如今隨著女性香熏美容的流行,回歸自然、追憶往昔也是一種風(fēng)尚;博山爐一個古老的名稱,讓人在片刻的悠然里得到一種懷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