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怎樣治理政事。
譯文:孔子說:“文王 、武王的政令,記在木版或竹簡上。他們在世時 ,他們的政令就能施行。他們死了,政令就沒人執(zhí)行了。
人行事的準(zhǔn)則是加速治理政事。大地的準(zhǔn)則是加速樹木的生長。這政事啊,好比蘆葦 。
所以治理政事取決于得人;能否選用賢才,取決于掌政人的自身。修養(yǎng)自身要立足于 -道’,行“道 ”要立足于‘ 仁’。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譯文:“仁就是愛人的意思,以親近自己的親族為最大的仁。義就是合適待人的意思,尊敬賢德就是最大的義。親近親族要分遠近,尊敬賢德要有等差,這是從禮上產(chǎn)生出來的。
處于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百姓就不能治理好 。
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養(yǎng)自身;要修養(yǎng)自身,不可以不侍奉親族 ;要侍奉親族,不可以不了解人;要了解人,不可以不了解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 ,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譯文:天下通行的倫常道理有五項,實行這五項倫常道理的方法有三項。五倫是:君臣 、父子 、夫婦、兄弟、朋友,這五項是通行天下的倫常道理。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
或生而知也,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 ,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譯文:智、仁、勇三項是通行天下德行,而之所以能通行天下 ,就靠一個‘誠\’字。
有的人生下來就知道天下通行的道理,有的人通過學(xué)習(xí)然后才知道,有的人經(jīng)過困惑和探索才能知道。但他們所知道的東西則是一個。有的人很自然地就實行了這通行天下的大‘道\’,有的人則需要利導(dǎo)之后才能實行它,有的人是很努力才能實行它。但他們都能成功,結(jié)果是一樣的!
子曰:“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譯文:孔子說:“好學(xué)就接近‘智\′了,努力實行就接近‘仁 ’了,知道什么是羞恥就接近‘勇\’了。了解了這三個字的含義 ,就知道該怎樣去修養(yǎng)自身了;知道了怎樣修養(yǎng)自身,就知道該怎樣去治理人事了;知道了怎樣治理人事,就知道該怎樣去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 ,懷諸候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候則天下畏之。
譯文:“治理天下和國家的準(zhǔn)則可概括為九條:即修養(yǎng)自身、尊重賢德、親近親族、尊敬大臣、體恤群臣 、愛民如子、吸引各種工匠來為我用、安撫遠方來客、和睦各國諸侯 。修身就能立足于道;尊重賢德就不會迷惑;親近親族 ,叔伯、兄弟就不會抱怨;尊敬大臣,處事就不會糊涂 ;體恤群臣,士人回報的禮就重;愛民如子,百姓就努力去做 ;吸引百工來為我用,財貨供應(yīng)就會充足;安撫遠方來客,四方的百姓就會來歸順:和睦諸侯,天下就都對我敬畏了。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
譯文:純凈心理.整潔服裝,不符合禮的事不做.這是修養(yǎng)自身的方法。不聽讒言,疏遠美色,輕財貨而崇尚賢德。這就是勉勵賢人的方法。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
譯文尊重他們的爵位,加厚他們的俸祿,和他們的愛好、厭惡保持一致,這就是親近親族的方法。多設(shè)官職,任由大臣去調(diào)遣,這是勉勵大臣的方法。對人忠誠有信,俸祿優(yōu)厚,這是勉勵士人的方法 。適時使用民力,減輕賦稅,這是勉勵百姓的方法。每天考察做工的勤情,每月都考察做工的業(yè)績,按成績給予相當(dāng)?shù)募Z食,這是勉勵百工的方法。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 ,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候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
譯文:送往迎來,獎勵好的而同情能力差的,這是安撫遠方來客的方法。使斷絕了后代的諸侯能夠有繼承人、使被廢的諸侯能夠復(fù)國 ,治理動亂,扶持危亡,按時進行朝覲天子和互相聘問 ,贈給諸侯的禮物豐厚,對回贈的不嫌薄,這就是和睦諸侯的方法。
治理天下和國家的方法準(zhǔn)則有九條,但歸結(jié)起來還是一個‘誠\’字。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譯文:無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zhǔn)備就能成功,沒有準(zhǔn)備就會失敗。說話也一樣,說話前如果有準(zhǔn)備,就能不出毛病。做事事前有準(zhǔn)備,就不會陷入困境。走路前如有定向,就不會走錯路。實行中庸之道 。先有充分準(zhǔn)備.就不會出現(xiàn)窮盡的時候。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譯文:“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司的信任,百姓就不能治理好。要得到上司的信任是有辦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辦法的,不順從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要順從父母是有辦法的,反省自己誠實不誠實,不誠實就不能順從父母了 ;要自身誠實是有辦法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身誠實了 。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誠是天理的根本:努力去做到誠,是做人的準(zhǔn)則 。天理的誠,是不用努力就能達到。不用思考就能得到、自然而然就符合天理。圣人正是這樣。努力去做。力爭做到誠。就是選擇了善而堅持到底的人啊。
那就要廣泛地學(xué)習(xí),要詳細地探討,要用心地思考,要到弄清道理為止。然后就忠實地去貫徹它。
“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要么不學(xué),學(xué)了但還沒有掌握它,就不能停止;要么不探討,探討了但還沒有弄出所以然來,就不能停止‘要么不去思考,已經(jīng)經(jīng)過思考但沒弄明白,就不能停止;要么不去辨別,辨別不清,就不能停止;要么不實行,已經(jīng)實行了但不忠實堅定,就不能停止。別人一次能做到 ,自己做一百次;別人十次能做到,自己做一千次。
如果真能按這樣的辦法去做·雖然愚昧也一定變得聰明,雖然柔弱也一定會變堅強!
-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 學(xué)而第一
- 論語序說
- 日知錄 卷三十二
- 國風(fēng)·周南
- 開宗明義章第一
- 了凡四訓(xùn)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虞書·堯典
- 為政第二
- 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 一、釋詁
- 孟子序說
- 第一章
- 日知錄 卷一
-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一章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曲禮上
- 中論 卷之上
- 日知錄 卷三十一
- 日知錄 卷二十六
- 了凡四訓(xùn)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日知錄 序
- 天子章第二
- 八佾第三
- 日知錄 卷二十四
- 里仁第四
- 日知錄 卷二十七
- 了凡四訓(xùn) 第一篇 立命之學(xué)
- 堯曰第二十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雍也第六
- 公冶長第五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國風(fēng)·召南
- 了凡四訓(xùn)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二、釋言
- 泰伯第八
- 上經(jīng)乾傳卷一【上】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