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故事

  僧璨大師

  大師是禪宗第三代祖師,出身不詳,以衣謁二祖而得度;得法后,初隱

  于皖公山,后周武帝毀佛法,自此住無定處。十余年后,至隋開皇十二年,

  始設(shè)法席,接引眾生。

  當四祖道信禮祖時,有一段頗耐人尋味的對話。

  信曰:「愿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祖曰:「誰縳汝?」

  信曰:「無人縳!

  祖曰:「何更求解脫乎?」

  信于言下大悟。

  復問:「如何是古佛心?」

  祖曰:「汝今是甚么心?」

  信云:「我今無心!」

  祖曰:「汝既無心,諸佛豈有耶?」

  信于是頓息其疑。

  這一連串對話,很明顯地道出了「即心即佛」無用外求,也可以說是「心外無佛」求之何益?由是,可以看出璨大師的思想,仍然是溯自佛陀釋迦牟尼的正統(tǒng)尼想,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惯@也印證了「懺罪」和「安心」同樣的體系,是一脈相承的;當然,這種思想是否與「衣?」有關(guān),則非本文著意了。

  信心銘: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xiàn),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惟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zhuǎn)不相應(yīng),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zhuǎn)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惟須息見,二見不住,慎莫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原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zhuǎn)急轉(zhuǎn)遲,執(zhí)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取一乘,忽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縳,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凈,正信調(diào)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yīng),惟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但能如是,何慮不必,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璨中師著信心銘,其主旨在「不二信心」,至道無難;心為罪藪,心為道源,樹立正信,許下愿心,如是行道,無有不達目的的。不過,行道之時,如偏揀擇,擬心義解,則西天路遙,永劫不出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