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世界,珍惜萬緣
敬愛世界,珍惜萬緣
自歸于佛,當愿眾生,紹隆佛種,發(fā)無上意。
自歸于僧,當愿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歡喜結善緣
靜思小語
⊙過去、過去,事情過了,煩惱也該放棄。
⊙沒有人事是非,叫做「無心」。無心傷害他人的人尚可原諒,有心接受傷害,并常常自尋煩惱的人,實在是不可原諒。
⊙治療傷口要有不怕揭疤的痛楚,因為隔著一層厚厚的疤,敷上再好的藥,也發(fā)揮不了功效。
⊙以自我為中心生出的煩惱,常在毫無防范的情形下,不但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
⊙有時一句戲言,也會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
⊙造謠生事的人,徒然顯露自己的無知與愚昧:有智慧的人聽到流言蜚語,頂多是一笑置之或報以憐憫的眼光。
⊙有的人用雙耳聽話,卻這耳進、那耳出:有的人用單耳聽話,也只聽甜蜜的,不聽平淡的。
⊙人對于仇恨總是會牢記在心,對于恩情卻很難長久不忘。
⊙因他人無心的過失而造成我們的重大傷害時,千萬不要執(zhí)著于受害者的角色。只要轉個心境去想:對方除了萬分愧疚,更是惶然不安,那種心情比受害者更痛苦啊!
⊙障礙大都是人為的,是與自己無善緣的人所造成的。所以要與人結好緣,不要結惡緣。
⊙「內在美」的本質是不頑固,許多人令別人討厭,就是因為太頑固了。
⊙要充實智慧,一定要放棄頑固:人一頑固就會愚癡,不能接受新的思想。
⊙人最容易在獨處時,將自己的缺點及不講究道德、修養(yǎng)等行為表現出來。因此,我們應該培養(yǎng)「慎獨」的工夫。
⊙不要封閉自己。要打開心胸去關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
靜思小故事
彰化有位委員的小女兒,年紀不足三歲,曾跟媽媽到過花蓮,聽我說起醫(yī)院的種種,回家后就告訴媽媽:「我也要賺錢幫忙蓋醫(yī)院。」于是,母女倆商量好——只要「不包尿布、不尿褲子、睡醒不哭」,都可以讓她賺到獎金存到錢筒中。當我去彰化演講時,小女孩特地帶錢筒來到會場,那是一個好大的竹筒,比小女孩還高! ∠胍幌耄覀兊纳鐣趺床豢蓯勰?即使這么稚齡的孩子,也懂得發(fā)揮「愛」。
一念三千
靜思小語
⊙若是有人讓你看不順眼,你不妨用觀世音菩薩的慈眼去看他。
⊙時常保持乎常心,不必在別人的外表上鉆牛角尖,也不要疏忽自己瞋、恨、愛、怒的心念。
⊙世間的美并沒有一定的標準,用一句籠統的話來形容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合你的緣就是最美的。
靜思小故事
有一年中秋節(jié),晚上六點多時月亮已經升上東邊的天空,但是卻彼烏云遮蔽了。我們抬頭望天天無月,事實上卻有月亮,只是我們無法看到。
等到月亮出來之后,大家都說:「啊!月亮真圓呀,」十五日的月很圓,十六日的月更大更圓,但是十七曰的月就稍成橢圓形。到底足月變或是人變?都不是,只是由于地球與月球不停運轉而形成觀看對角變不同罷了。
惜己敬人
靜思小語
⊙「美」就是多結好緣,莊嚴身相,讓人見了起歡喜心。
⊙財物失去,可以復得:人格若失,則萬劫不復。
⊙人需要有禮節(jié)。盡管禮節(jié)是一種形態(tài),但就是因為有禮節(jié)的形態(tài)才美得起來。
⊙增加自信心,自然能排除外界的許多是非。
⊙心念不平靜,易起煩惱欲火:動了瞋心,生了癡念,則惡業(yè)熾盛,善業(yè)蕩盡。
靜思小故事·之一
有些做學問的人,他們熬夜苦讀,甚至繞了大半個地球到太平洋的彼岸,所為固然是求知上進,但仔細分析,卻摻有強烈的求名之心。這種求名的欲心,也是人的另一種煩惱。
靜思小故事·之二
常見一些暴發(fā)戶,因暴得大利而喜好炫耀,想要考究穿著,卻又不懂素雅高貴的搭配,穿金戴銀的結果,只讓人覺得庸俗累贅。這樣的人實在很可憐!
人有了錢,還要有智慧。有錢有能力,要知道如何運用。但是世上有智慧的人,到底有多少啊?
德無邊際
靜思小語
⊙「自愛」,就是要把自己愛到連朋友都很敬愛你的程度:要讓大家愛你,就得先去愛別人。
⊙「自護」,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平安。
⊙對自己要以「平常心」,對別人要有「敬仰心」。
⊙如果不懂得做人,九十歲的人不比四十歲的人命長。不會利用時間,即使活到一百歲也只能算是眾生,而不是人生。
⊙有人罵你,你當下的反應就能顯出自己的修養(yǎng)到什么境界。
⊙學識愈高深,心量要愈寬。
⊙常受到別人的贊美,容易迷失自我、高估自己,所以要時時謙虛禮讓。因為學無止境,德無邊際,道亦無量無盡。
⊙愈是舉足輕重的人愈要小心,別讓「驕慢」把自己絆倒了。
靜思小故事
曾有人問我出過國嗎?我說不曾,我怕出國會丟國人的面子。臺灣人一出去,外國人都會說臺灣人不守規(guī)矩,旅館只要用較差的讓他們住就可以。
臺灣人真的不守規(guī)矩嗎?我不知道。但希望臺灣能讓外國人認為是禮義之邦、文化之國。如能受到別人的肯定,那么無論我們到哪里,都會備受禮遇。
嚴己正人
靜思小語
⊙能守本分,即使有五百戒也不算多:不肯守本分,即使五戒也嫌多。
⊙昨天的事,今天就要消化:剛剛聽到的是非,現在就要完全忘掉,決不能讓瞋恚的煩惱深入我們的心。
⊙能原諒別人的人最快樂。
靜思小故事
慈濟這幾十年的歲月,漫長的日子中,不只我一個人辛苦,常住內的出家弟子比我更辛苦!他們長年累月,身心盡奉常住中,無怨無尤。我面對常住內的出家弟子,該怎么做呢?唯有「嚴」己以「正」人。我的生活若不嚴謹,修行若不正確,如何領導這些日夜辛勞的出家弟子呢?
誠信之美
靜思小語
⊙信,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起步。 一個人的起步,若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就無法完成人生的理想。
⊙平時言詞和善、守信用,又能為人著想,說起話來自然夠分量。
⊙人要相信自己,但不要執(zhí)著于「我」,不必事事為「我」而做。
⊙人人都是活菩薩,只要彼此的心能和睦,相互溝通,即是最親切而有效的感應。
靜思小故事·之一
慈濟是一條長遠的道路,這個任重道遠的道業(yè)、事業(yè)、工作,最初只是起自一分「信」。當初要蓋醫(yī)院時沒有寸土片瓦,我只不過說一句:「我想蓋醫(yī)院。」全省每個委員就依師父的意愿為意愿,努力護持建院事業(yè)。
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認為醫(yī)院若沒蓋成,慈濟誠正信實的理念就打了一個折扣。為了言出必行,即使歷盡千辛萬苦、身心交瘁,我還是繼續(xù)籌建醫(yī)院。這是守信用、負責任的精神,因為「信」是做人的基本。
靜思小故事·之二
幾年前,我計劃興建醫(yī)院時,有一次去拜見廣欽老和尚。
聽說他平時一向禁口不語,但是看到我卻和我說了許多話。有委員告訴他:「我們要建醫(yī)院!顾闩呐奈业募绨蛘f:「汝心無欺,一定建得成。」
此時,我才體會到「欺」就是「誠」的相反。道業(yè)以誠而成就,有誠意一定可以成就道業(yè)或人間的事業(yè),所以做人絕對要無欺。
白紙上的黑點
靜思小語
⊙為什么大家有說有笑、分工合作時,卻唯有你孤獨一人?因為你不愿與大家「同甘共苦」直到最后皆大歡喜的時刻。
⊙在和睦歡笑的團體中,若有一個不愉悅的面容,就像是一張白紙上的黑點,顯得極為不調和。
⊙心境若是浮躁,再清凈的環(huán)境仍舊會有煩惱。
靜思小故事
常常有人告訴我,能在靜思精舍生活是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因為精舍每人雖然工作很辛苦,卻很快樂,令人非常向往!
事實上,因為這里的人都是以歡喜心而來,也都抱持相同的心態(tài)與目標,才能如此和睦快樂!
- 上一篇:心蓮·緣起
- 下一篇:綻放動人的蓮花,人在紅塵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為老公念心經,菩薩真的加持為其開智慧了
- 學會心平氣和
- 夫妻姻緣天注定,能改變嗎?
- 吃虧是在給自己積福
- 梅蘭芳父親傾囊布施 終獲善報
- 當代最受歡迎的佛學大師及其代表作
- 智商不高 卻很幸福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夢參法師]念經時忽然看見異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思想]禪門機鋒盛行于唐宋兩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塊錢!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觀」離「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入門須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凈界法師]念佛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 [黃茶]黃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公案]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寬容則有余年
- [心經]《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與人生]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宋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 [凈界法師]煩惱罪業(yè)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銀針是白茶嗎?白毫銀針名字的由來與沖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