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雕版印刷物《金剛經(jīng)》竟然是在四川制作的?

 世界最早雕版印刷物《金剛經(jīng)》竟然是在四川制作的?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價為二親敬造普施”。

  這一行字刻在敦煌《金剛經(jīng)》的卷尾,正是這幾個字讓中國乃至世界的雕版印刷歷史第一次有了確切日期,公元868年。

  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被發(fā)現(xiàn),美國學者卡特說:“在這個已經(jīng)封閉了將近九百年的古代圖書館所藏寫本中,發(fā)現(xiàn)了世界最古的雕版書。”

  卡特研究認為,這部雕版《金剛經(jīng)》應該是在四川制作。

  今年78歲高齡的樊錦詩,現(xiàn)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在成都敦煌大展期間在《關于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的講座中,對四川的讀者說:“這部《金剛經(jīng)》是四川人做的,是為了父母做的雕版印刷,后來傳到我們敦煌。”

  在以雕版《金剛經(jīng)》為代表的背后,是當時四川發(fā)達的雕版印刷活動。作為中國雕版印刷業(yè)的起源地(或者說起源地之一),四川的雕版印刷,通過蜀道上出川,經(jīng)由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國四川以外還只域外的廣大地區(qū)。

佛教卷軸經(jīng)卷的絕妙樣本

  公元1900年,敦煌莫高窟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密閉的暗室,里面藏有相當數(shù)量的唐代經(jīng)籍文本。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率考察隊來到敦煌,盜走了大量文獻,其中就有著名的雕版印刷文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金剛經(jīng)》原件現(xiàn)藏倫敦大英圖書館,此次敦煌大展上展出的也是復制件。它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有紀年的雕版印刷書籍,被稱為“佛教卷軸經(jīng)卷的絕妙樣本”。

  這部《金剛經(jīng)》由7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厘米,每張紙高76.3厘米,寬30.5厘米。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說,這部金剛經(jīng)的“刀法很好,用墨也很熟練。”

  《金剛經(jīng)》的首頁尤其精彩的。刻的是釋迦牟尼佛為須菩提說法的情形一幅紙張上,刻印有十九位人物,刻畫極精,刀法純熟。

  據(jù)敦煌研究院的官網(wǎng)的介紹,《金剛經(jīng)》被大英圖書館專家小組修復過,遺憾的是被分成幾段,置于不同的展板之中。

  《金剛經(jīng)》,中文版本有兩個最重要的譯者,一是四世紀末年從新疆庫車來華的法師鳩摩羅什,一是七世紀中去印度求經(jīng)的玄奘法師。這本咸通九年的《金剛經(jīng)》為鳩摩羅什譯本,而日本最早的木刻則為玄奘法師譯本的一部分。

  這部金剛經(jīng),經(jīng)文每行十九字,卷末題記有云:“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懿宗李漼的年號。

  李漼時代,佛教興盛。由此也帶動了佛經(jīng)大規(guī)模的需求,從而推動了印刷術的發(fā)展。

  這部雕版《金剛經(jīng)》保存得狀態(tài)很好,幾乎完整如新,,而且每一張刻版的體積很大,樊錦詩說,刀法這么熟練的印刷,說明不是868年就有,可能很早就有。

  這表示,這部《金剛經(jīng)》應該是經(jīng)過此前一個很長時期演進的結果。

  美國學者卡特說,這部《金剛經(jīng)》是年代確切可考的最早的雕版書。在敦煌或其他地方所發(fā)現(xiàn)的沒有寫明年代的書,可能更早,但不能斷言。

這部《金剛經(jīng)》是四川人做的

  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有紀年的雕版印刷書籍——《金剛經(jīng)》。扉頁刻有十九位人物,刻畫極精,刀法圓熟。

  再回到《金剛經(jīng)》本身,卡特認為,卷末“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這句話表明,王玠是世界上有記錄的最早的刻書人。

  像眾多石窟的開鑿者、壁畫的繪作者一樣,關于王玠的生平,除了姓名此外別無他載。

  從當時王玠所處的時代背景看,抄寫《金剛經(jīng)》是最通行的積德造福的方法。武則天也曾組織人力為已逝父母做功德抄寫《金剛經(jīng)》三千部,在敦煌還出土了相關的文獻。

  因為對佛經(jīng)的大量需求,需要找到一種能夠快速滿足需求的方式,雕版印刷無疑是當時最好的手段。

  另外,卡特認為,當時的有有錢人為了還愿,習慣請人繪制把所繪制佛像。而力不足以繪像的人,似乎就需要有一種比較廉價就能制造的方式,刻印應之而起。

  《金剛經(jīng)》的刻印年代為公元868年,此外還發(fā)現(xiàn)有另外三件刻印書卷。專家考證時間大致是九世紀和十世紀最初十年內。其他一些單頁的刻印文獻,年代在947至983之間。

  專家發(fā)現(xiàn),刻印的單頁制品要比書卷簡陋得多,基于這個事實,從當年盜取文物的斯坦因開始,歷代均有學者認為敦煌刻印的書卷文獻是由外地輸入的,而粗糙的單頁制品則在本地印制。

  而這個“外地”,包括卡特等人在內,諸多學者認為很可能就是來自四川。

  在這版最早雕版《金剛經(jīng)》之后,來自敦煌的文獻證明,當時還有其他刻本來自四川,其中有十多份“西川過家真印本”《金剛經(jīng)》,說明當時四川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專門的“刻印作坊”。

  今年78歲高齡的樊錦詩,現(xiàn)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在成都敦煌大展期間在《關于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的講座中,對著四川讀者說:“這部《金剛經(jīng)》是四川人做的,是為了父母做的雕版印刷。”

  事實上,四川也確實有諸多標條件符合專家的推斷。

當時中國“印刷業(yè)的中心

  在中國的文獻中,第一次明確提到雕版印刷是在唐中和三年(883年)柳玭在四川所看到的雕版書,這個時間是在《金剛經(jīng)》刻印后的15年。

  柳玭是朝中官員,在唐末隨唐僖宗避難入川。據(jù)《柳氏家訓序》記載:“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鑾輿在蜀之三年,余為中書舍人。旬休,閱書于重城之東南,其書多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又有字書、小學,率雕版印紙浸染,不可盡曉”。

  柳玭是一位藏書家,所以會在家訓中如此鄭重記上當時這一書市體驗。據(jù)《蜀中廣記•安居縣》記載:“志云:縣太平里有唐柳玭墓。”安居縣就是現(xiàn)在的四川遂寧安居區(qū)。

  在柳玭的這段記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諸多隱含的豐富內容?ㄌ卣J為,當時的印刷,顯然為了刻印經(jīng)典以外的作品,而且主要是供應初學和平民所用的書籍;新方法的經(jīng)濟價廉,對普通人特別具有吸引力。同時也很明確,道士和佛教徒也都利用了這種新的技術。

  在柳玭之后,宋朝學者朱翌還在一段筆記中記載:“雕版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宋•國史志》中也提到:“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術數(shù)、字書、小學。”

  此外,四川還滿足雕版印刷的另一項重要條件——紙張,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認為:“四川從唐代起就是造紙中心。”

  因為滿足以上種種條件,卡特說,在唐宋時期的學者眼中,四川已經(jīng)是當時中國“印刷業(yè)的中心”。

  雖然目前,關于國內雕版印刷的起源地有所爭論,但毫無爭議的是,成都是起源地之一。

通過蜀道,沿著絲綢之路進入敦煌

  樊錦詩說,這部最早的雕版《金剛經(jīng)》,在四川做好后,“后來傳到我們敦煌。”

  可以想象,這部《金剛經(jīng)》應該是通過蜀道經(jīng)河西走廊,沿著絲綢之路進入敦煌,從而為中國的科技、文化、宗教史留下極為重要的“一印”。

  作為當時的起源地(或者說之一),四川雕版印刷的影響也隨著絲路上的交往向中國本土乃至外域擴散。

  卡特說,在唐代中國的文化中心在西部長安,各國的留學生都在長安居住深造。而在唐朝末期,因為唐僖宗在公元881年避難四川,文化中心有更向西移的趨勢。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當年曾接待過僖宗的四川將領王建建立“蜀國”。此后的中國處于歷史上最為動亂的五代時期。而這時的蜀國,保持了基本的統(tǒng)一,也因此成為中國最殷富、無疑也文是化最發(fā)達的一個區(qū)域。

  卡特還指出,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切韻》殘卷,被視為當時四川世俗方面早期印刷活動的產(chǎn)物。它們沒有確切的年代,但法國人伯希和斷定為約在900年左右,“它們是敦煌和吐魯番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佛教經(jīng)文以外的印刷物。”

  《切韻》是現(xiàn)今可考最早的韻書,成書與隋代。

  結合唐宋典籍里關于成都雕版印刷的記載:“又有字書、小學”“多術數(shù)、字書、小學”。

  “這顯示了四川在宗教領域以外印刷使用勃興的開端。”卡特說,“正是這些字書、小學,為下一世紀的偉大進步——刻印經(jīng)典書籍開了先路。”

  在公元965年,宋朝統(tǒng)一四川,此后在大宋朝廷的支持下,那些原在蜀境內流行的刻本,通行于全國。

  原標題:敦煌密碼36 世界最早雕版印刷物《金剛經(jīng)》出自四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