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中國古寺四大名剎

  唐代地理學家李吉甫編纂的《十道圖》中,把山東濟南的靈巖寺、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和湖北當陽的玉泉寺和譽為“域內(nèi)四絕”。

靈巖寺

中國古寺四大名剎:靈巖寺

  靈巖寺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萬德鎮(zhèn),地處泰山西北,始建于東晉,于北魏孝明帝正興元年開始重建,至唐代達到鼎盛。

  靈巖寺風景秀麗,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之說。寺內(nèi)千佛殿藏有四十羅漢泥塑,其中三十二座制作于宋代,八座作于明代,塑像栩栩如生,形態(tài)各異,被梁啟超稱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祐二年(1057年),位于千佛殿西北,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高55.7米。墓塔林是唐代以來埋葬歷代靈巖寺住持高僧的地方,塔林中共有墓塔167座,墓志銘、石碑81幢。靈巖寺地位尊崇,僧人玄奘曾住在寺內(nèi)翻譯經(jīng)文;自唐高宗以來,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也多到寺內(nèi)參拜。

棲霞寺

中國古寺四大名剎:棲霞寺

  棲霞寺位于南京市棲霞區(qū)棲霞山西麓,江南“三論宗”的發(fā)源地。

  棲霞寺始建于南北朝齊永明七年,原為南齊隱士明僧紹的私宅,后宅舍由智度禪師主持。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棲霞寺歷史上幾易其名,最初稱棲霞精舍,唐時改名功德寺、隱君棲霞寺,南唐時重修棲霞寺改名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為普云寺、棲霞寺、嚴因崇報禪院、景德棲霞寺、虎穴寺(因棲霞山又名虎穴山)。明洪武五年復(fù)稱棲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與清兵作戰(zhàn)時,棲霞寺毀于戰(zhàn)火,F(xiàn)寺為1919年重建。

  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jīng)樓、過海大師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巖等眾多名勝。棲霞寺舍利塔建于隋代,為八角五層石塔。千佛崖石窟始鑿于南齊永明七年,歷經(jīng)各代鑿建,現(xiàn)有佛像515尊。棲霞飛天壁畫在2000年進行的考古研究中被發(fā)現(xiàn),為目前千佛巖內(nèi)唯一發(fā)現(xiàn)的、保存完好的壁畫。

國清寺

中國古寺四大名剎:國清寺

  國清寺位于浙江臺州天臺縣城北天臺山麓,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乃中國佛教天臺宗和日本佛教臺密的祖庭。

  隋代高僧智顗在此創(chuàng)立天臺宗。影響遠及國內(nèi)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臺山取經(jīng),從道邃學法,回國后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chuàng)立日本天臺宗,后尊國清寺為祖庭。

  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法師、日本臺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由此,寺中有不計其數(shù)的勝跡和典故,包括乾隆御碑、寺前“一行到此水西流”碑、空海法師紀念碑、中韓天臺宗祖師紀念堂、隋梅,以及新塑供奉的五百羅漢像、前中國佛協(xié)會長趙樸初先生墨寶、濟公像等。

玉泉寺

中國古寺四大名剎:玉泉寺

  玉泉寺位于湖北當陽境內(nèi)的玉泉山,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祖庭之一。

  東漢建安年間,普凈在此結(jié)茅為庵。南北朝大通二年(528年),梁武帝敕建覆船山寺。隋開皇十三年,智顗奉詔建寺,因見山下珍珠泉清澈似珠玉,將其改名玉泉,晉王楊廣賜額“玉泉寺”。唐儀鳳三年神秀在此宏揚禪法,玉泉寺從此盛名天下。宋真宗天禧五年明肅皇后敕建玉泉寺,后元、明、清代都有所修葺。

  玉泉寺殿宇飛檐斗拱,彩畫斑斕。殿前陳列著1500公斤重的隋鐵鑊以及元鐵釜和鐘,殿側(cè)有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畫的石刻觀音像。寺內(nèi)種植古柏、銀杏、月桂,四季飄香,寺前山泉叮咚,清韻宜人。玉泉寺左側(cè),有玉泉鐵塔,鑄于北宋,全部用生鐵鑄成,為中國古鐵塔之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