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日中一食”?為什么佛制訂“日中一食”?
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大概都會聽到“過午不食”或“日中一食”這兩個說法,不過對于“日中一食”真正目的,可能了解并不到位。那么“日中一食”到底是什么?背后究竟隱藏哪些秘密?
什么是“日中一食”?
日中一食,是佛教僧侶的飲食方式,是佛的戒律,是佛的根本戒律,是對僧團的根本戒律,而且十方如來都是日中一食。
如來處于五中:降生中國(中央大國),中夜逾城,中夜悟道,日中一食,所談中道。唐·道宣律祖《四分律羯磨疏》云:佛教之中,一食為本。托緣開二,不是長途。至今西域統(tǒng)五天竺常行一食。
眾生依食而住。佛說:“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六道眾生,因淫欲而生,依食而活。所以人想了脫生死,不生不滅,必須斷除導致“生”之根源的淫欲,導致“活”之根源的飲食。
佛陀為眾生解脫而制戒,從低到高,次第修行。從五戒開始的戒邪淫,提升到八關齋戒的不淫、日中一食,再到出家十戒的不淫、日中一食、不捉金錢等,目的就是讓眾生不斷地收攝身心妄想,滅除貪欲,從而達到不生不滅的解脫。
為什么佛制訂日中一食?
我們應該清楚,我們的生死輪回的根本是淫欲,淫欲為正因,有了淫欲就有了輪回,就有了生死。淫欲不斷,生死不能了,三界不可出。所以說斷淫欲從哪兒去斷,首先我們就應該從食物著手。
因為食物是助因,過多的食物產(chǎn)生了很多的能量,會促使我們的身體生理的變化,使我們增長欲望心。所以佛講:日中一食為佛食;早晨食為天食,升天的因;下午食為畜生因;晚上食、半夜食這是為地獄因。
所以說日中一食是很重要一條。我們想了斷生死,你不去掉它的助因,就不可能去掉它的正因。我們都說心不貪念,既然心不貪念,食物就應該放下。
作為居士,這方面沒有明確的要求。如果你想修行,在飲食上必須控制,因為你今生來到世間不是為了吃飯、睡覺、生兒育女來了,也不是為了掙錢;你是為了修行,是為了成佛道的。所以說我們應該在能做到的條件下要盡量去做,不管做到哪一步,過午不食也好,日中一食也好,我們都應該支持不應譏笑。
有的身體不太好,這是另外的原因。日中一食能治多種病,有十大利益,身體輕快、少下氣、不昏沉、智慧增長、有正念……它有很多的利益。你吃三頓飯,和吃一頓飯、日中一食的思維它都不一樣。
因為我們很多的思維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為什么我們并沒有證到正知正見的地步,因為我們的知見往往都來源于物質上的影響。你吃一頓飯必然有吃一頓飯的思維方式,吃兩頓飯有吃兩頓飯的想法,吃三頓飯有三頓飯的想法。所以說,我們?nèi)绻胝嬲氐玫秸,就必須從飲食上著手的?/p>
日中一食,不是吃一頓飯就完了,而且還有很多講究:比如說我們今天吃飯,當我們身離開座的時候,這個飲食、這個一坐食就破壞了。而且當我們打食物的時候,你想認為自己的食物已經(jīng)夠了,你手只要一比,拒絕,我不要食物了,就以后的任何食物不能再要了。有的人認為這個食物夠了,順便不自覺的手就一比,表示一下拒絕下面的食物,那你以后的所有的食物都不能吃了,包括你吃飽不能吃飽都不能吃了。
但是這個鍛煉了我們一個不貪之心,必須在食物上要打勝仗。因為食物對我們來講,雖然是人離不開它,也正是我們一個大敵。因為人離不開食物,食物又促使了我們不斷地輪回,所以說食物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食物要不克服,你想得道,太難了。因為這就是貪心,你放不下貪心,還想得道,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對飲食這一關我們必須有正確的概念。眾生之所以輪回,就是飲食。如果我們能夠日中一食,按照佛的戒律去做,而且不分別食,就包括每個食物,擺在最前面的就吃,也不挑里面的食物。
為了養(yǎng)身體,不得不吃點兒食物,來滋養(yǎng)身體,并不貪戀里面的色聲香味,不再貪戀這些東西;而且我們能夠真正的不起分別的時候,你有可能在吃飯的時候就證道了,吃飯的時候就了脫生死了。
你想這么大的利益,我們?yōu)槭裁床蛔プ∧兀课覀兦寥f苦的修道,拋家舍業(yè)的滿世界跑,有時你不如當下就擱你那碗飯。你做功夫,就從你碗里做起,既方便又直接。
作為居士來講,有能力的,我希望大家都要做。咱這里有很多的居士能做,有的在家也那么做。雖然身體消瘦一點,很多的疾病去掉了,而且得到正念,內(nèi)法才增加,這都是很殊勝的。
所以說,佛講,日中一食是成佛的正因。成佛都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我們即使做不到,也要贊嘆!
- 上一篇:左跳財、右跳災,這個說法正確嗎?
- 下一篇:學佛女居士應避免的9種丑態(tài)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四依法
- 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人生苦短,應學會善待自己
- 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佛教的世尊是誰?
- 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人生自然會越過越快活
- 如何在修行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在家修行]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四依法
- [佛學常識]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在家修行]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佛與人生]人生苦短,應學會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明海法師]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漢傳人物問答]如何平衡努力和舍,怎么判斷自己已經(jīng)足夠努力了?
- [人物故事]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在家修行]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生活故事]施者的放下
- [佛經(jīng)故事]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佛學常識]佛教的世尊是誰?
- [妙法蓮華經(jīng)]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綠茶]乾隆與龍井茶的故事
- [漢傳人物問答]怎樣觀察自己內(nèi)心的念頭?
- [佛化家庭]孩子不聽話,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