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坦然生活,恬淡從容

\

  坦然生活,恬淡從容。坦然做人,坦然做事,坦然生活。坦然,是內(nèi)心的沉靜,是大風(fēng)大浪之后的安謐,是生命了無遺憾的恬淡,是無欲無求的從容,是不卑不亢的自我關(guān)照。緣聚緣散一笑而過,功名利祿皆順自然。有勇氣放下才能得坦然。

  學(xué)佛是為了舍棄自己。學(xué)佛,不是為了保佑自己,而是為了舍棄自己;不是讓佛保佑自己多發(fā)財,而是保佑自己斷除對財物的執(zhí)著;不是讓佛保佑自己長命百歲,而是保佑自己不要貪愛這個身體;不是讓佛幫忙鏟除自己遇到的鬼魔,而是加持自己對鬼魔不要起嗔心,要以大悲心對待他們。

  把握當(dāng)下,念念清凈。一位青年夜訪禪師,青年道:我有很多事情想不通,想跟你說說!禪師答:想已是多余,說更是啰嗦。青年問:那我該怎么辦?禪師笑道:這個太簡單了,睡覺去!——煩惱無來處,無去處,糾纏無益。只有此時此刻,回歸一念清凈,守住每一個當(dāng)下,自會念念清凈。

  用平常心承載幸福。人生幸福,需要平常心去承載。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為欲望太多,滿足太少。人生的修行,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學(xué)會控制欲望。誰都會有欲望,但超過自己承受范圍的欲望,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學(xué)會滿足,就是掌握了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修煉一顆平常心,痛苦就會越來越淡,幸福就會越來越濃。

  學(xué)會看清自己。人最熟悉的莫過于自己,最陌生的也莫過于自己;最親近的是自己,最疏遠的也是自己。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到別人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能看到別人的貪欲,卻看不到自己的吝嗇;能看得到別人的邪奸,卻看不到自己的愚癡。有多少人能看清自己呢?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緣于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于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后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

  破除煩惱得自在。當(dāng)煩惱降臨,總希望當(dāng)前這個煩惱盡快過去,于是咬緊牙關(guān),費盡心機,總算得以圓滿解決;誰知還沒安穩(wěn)兩天,另一個煩惱接踵來臨,一番折騰后剛喘口氣,新煩惱又來了。只要還在輪回中,不要奢求不再有煩惱。認識到了,就是開智慧;想開了,就會無所求;做到了,就是修行人;不生煩惱,就會得自在。

  順其自然不生執(zhí)著。惟儼禪師指著一棵枯木問弟子:是枯萎好還是茂盛好?一弟子說:茂盛的好。禪師搖頭:繁華終將消失!另一弟子說:枯萎的好。禪師還是搖頭:枯萎也終將成為過去!這時一小沙彌答:枯萎的讓他枯萎,茂盛的讓他茂盛好了。禪師說:對!萬物皆應(yīng)順其自然不要執(zhí)著,這才是修行該持有的態(tài)度。

  安靜來源于內(nèi)心。真正的安靜,來自于內(nèi)心。一顆躁動的心,無論幽居于深山,還是隱沒在古剎,都無法安靜下來。你的心不應(yīng)是招搖的枝柯,而是靜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為塵世的一切所蠱惑,只追求自身的安靜和光明。

  放手能得解脫。漫漫人生路,想追求的東西實在太多。得失不過如此,想開了,看淡了,結(jié)果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有的人、有的事,無需太過執(zhí)著,試著放手,人生將因此而不同。“世事如棋局,不執(zhí)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人生沒有完美,幸福沒有滿分,當(dāng)執(zhí)著成為負累,放手就是解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