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紅塵的真面目是什么?如何看破紅塵?

紅塵的真面目是什么?如何看破紅塵?

  家道中落、工作受挫、情場失意,生活總是起起伏伏,小說如此編,電視如此演,而自己的生活竟也這般“純屬巧合”!

  想到這里,小明捂著飽經(jīng)滄桑的心來到法師跟前:“大師!我已看破紅塵!請您動手吧!”

  只聽大師緩緩問到:“紅塵滾滾,你真的看破了嗎?”

  紅塵滾滾,緣淺緣深,生活中不少人因為種種緣起緣滅的無常示現(xiàn)而飽受煩惱,在歷經(jīng)一番無果的抗?fàn)幒,便選擇在朋友圈“看破紅塵”,開啟“佛系生活”。然而“紅塵”究竟為何物?“看破紅塵”是逃避現(xiàn)實的借口?還是通達(dá)解脫的大道?本期講堂,我們來聊聊“紅塵的真面目”。問世間,紅塵為何物?

紅塵的真面目是什么?

  一時的飛塵

  紅塵,這一當(dāng)紅“佛系用語”其實并非出自佛教,而是起源于詩詞歌賦。

  東漢年間,當(dāng)班固站在長安的高閣之上,看到城內(nèi)三條廣路、十二通門、近千里弄間,人流往來,車馬不息,卷起西北特有的黃土,染上落日的余暉,一時煙云無二……

  于是,他在描寫長安的賦中又添上一筆“紅塵四合,煙云相連”。而“紅塵”也就有了第一個釋義,那是落日時分,染著夕陽色彩的飛揚塵土。

  一時的人世

  而與之相比,我們其實更熟悉的是南朝以后對“紅塵”的另一種解釋,那是記憶的旋律,是人世的繁華:“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

  因此古人所說的“看破紅塵”,往往指厭倦了人世繁華,轉(zhuǎn)向宗教或山林,以尋求身心的安寧與解脫。

  然而,佛教所說的“看破紅塵”其實與它并不是同一個概念,與如今許多人為了躲避現(xiàn)實的戲說更是截然不同,那佛教是如何看待“紅塵”,又是如何“看破紅塵”的呢?

  塵本不紅

  嚴(yán)格來說,佛法并無“紅塵”或“看破紅塵”一說,相對的,佛法只講“六塵”,什么是“六塵”呢?六塵,是指身心所處的環(huán)境。

  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nèi)境。我們的六根就像那一粒粒紅塵,本來清凈卻因外境而染著,因染著而造業(yè)。我們無法改變外境,但卻可以改變自身,而改變的過程,便是“看破”的過程。

如何看破紅塵?

  “看破紅塵”,并不意為著要歸隱山林、消極避世、或是安心做一條咸魚,而是要我們透過這個繁華世間,透過種種煩惱,觀照到清凈的本質(zhì),從而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為人處世。

  無相禪師曾在行腳途中感到口渴,便向路遇踩水車的青年討水喝,有了下述對話:

  “禪師,待我看破紅塵,我要尋一處隱居,參禪打坐,遠(yuǎn)離塵囂。”

  “何時看破?”

  “等找到一個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

  “你了解水車,如果水車全浸水中,或脫離水面會如何呢?”

  “全浸于水,會被急流沖走;完全離水又車不上水。”

  “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五欲的潮流沖走;純?nèi)怀鍪,自命清高,也只能空轉(zhuǎn)不前。”

  所以禪宗才說“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隱來隱去,都在外境的六塵中,若心有所執(zhí),身有所系,何處不紅塵?又如何能看破?

  如果安定身心、心無掛礙,處處皆凈土,又哪里有紅塵可看破?世間本就無紅塵,自然無法看破,我們看不破的,是自己動蕩飄搖的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