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會抱怨
此時,你也許正因為別人對你的一句不經(jīng)意的批評而郁郁寡歡,也可能正因為一件本該做對的事沒做對而心煩,也可能正因為別人的挖苦、嘲笑而籌劃如何報復(fù)對方,也可能目前的身體狀態(tài)不佳而愁眉不展,也可能因為上司的無能而大罵不止,也可能因為員工的業(yè)績不佳而大發(fā)雷霆----
這是正常的,否則就不是“人”了,如果不在乎這些,就是沒有了羞恥心、進取心,那對于未來更為不利。而如何把時間放到抱怨之外的正事上(尋求解決之道)才是智者。
細想一下,抱怨之后有什么改善嗎?其實,抱怨傷自己也傷別人?纯聪旅嫖恼乱欢〞屇憧鞓菲饋!
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如果說不出別人的好話,不如什么都別說。”很明顯,先哲們是在告誡世人為人處世時要學會尊重和贊美,至少也應(yīng)做到慎言慎行?上У氖牵@句話沒有引起世人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崇尚言論自由的當今社會,幾乎所有的機構(gòu)、大小組織,到處都是吹毛求疵、流言蜚語和永不止息的抱怨。
工作不好,抱怨;上司不好,抱怨;下屬不好,抱怨;經(jīng)濟不景氣,抱怨;生活環(huán)境不好,抱怨……可以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抱怨,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無不處在人們抱怨的唇槍舌劍之下。然而事實卻是,抱怨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信試問,天下雖大,誰又能靠抱怨成為成功人士?
相反,抱怨反而會把問題帶向更加復(fù)雜的一面,給我們帶來諸多嚴重影響。
首先,抱怨會破壞我們原本積極的潛意識。曾經(jīng)抱怨過的朋友都知道,只要我們的頭腦中一有抱怨的意識,我們立即就會停下或者放慢手中的工作,為自己鳴不平、拉選票,甚至不顧一切得找到對方討個公道。如果得不到他們想要的結(jié)果,不是大罵世事不公,就是哀嘆老天無眼。久而久之,不僅直接影響工作和生活,還會影響心情和心態(tài)。而真正的勇者,他們從不抱怨,他們總是能冷靜地看待世界,審視自己,最終成就自己。
今年剛滿30歲的蘇珊是美國一家化妝品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小時候,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在鄉(xiāng)下。奶奶開了一個小雜貨店,為人慈祥又和氣,鄰居們都喜歡和她聊天。每當那些喜歡抱怨、愛發(fā)牢騷的鄰居到商店買東西時,奶奶總是會把蘇珊拉到身邊,讓她看自己和鄰居說話。
有一次,鄰居愛普生前來買香煙。奶奶問他:“今天怎么樣啊,愛普生老兄?”
愛普生長嘆一聲說道:“唉,今天不怎么樣啊,哈德森大姐。你看看,這天氣這么熱,氣死人了。這種鬼天氣,真要命!”
奶奶一邊給他拿香煙,一邊附和著說:“是啊,是。∴,嗯……”一直抱怨了十多分鐘,愛普生才離開了小店。
又有一次,鄰居湯姆一進店門就向奶奶抱怨道:“哈德森大姐,真是氣死我了!我再也不想干犁地這活兒了!塵土飛揚不說,驢子還不聽使喚。我真是干夠了!你看看我的腿、腳,還有手、眼睛、鼻子,到處都是塵土,我真是干夠了!”
奶奶仍然是那副老樣子,一邊給他拿東西,一邊附和著說:“是啊,是!嗯,嗯……”
等湯姆發(fā)完了牢騷離開小店,奶奶把蘇珊拉到身前,問她:“孩子,你聽到這些喜歡抱怨的人說的話了嗎?”蘇珊點點頭。奶奶接著說:“孩子,在每個夜晚都會有一些人——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酣然入睡但是再也不會醒來。那些與世長辭的人,睡覺時不會感到暖和的被窩已變成冰冷的靈柩,身上的羊毛毯已變成裹尸布,他們再也不能為天氣熱或驢子不聽話而嘮叨一分鐘。孩子,你要記。翰灰г,因為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如果你對現(xiàn)狀不滿意,那你就設(shè)法去改變它。如果改變不了,那就改變你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些問題,但你一定不要去抱怨什么。”
長大后,蘇珊牢記著奶奶的話,無論遭遇多大的挫折,她也從未抱怨過什么,最終靠自己的勤奮和智慧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成了業(yè)界有名的女強人。
其實,我們與文中的愛普生和湯姆何其相似,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件小事、一句無關(guān)緊要的話,甚至于天氣不好,都能讓我們陷入長時間的煩惱,沉浸于懊惱和悲傷中不能自拔。然而天氣絕對不會因為你抱怨而轉(zhuǎn)涼,驢子也不會因為你發(fā)牢騷而變得聽話些。尤其是當你面對的是一個不會體諒別人、不會自省的人,情況會更加糟糕。但你一定要清楚,煩惱、抱怨、憤怒都沒有用。即使你抱怨連天,它也不會為你失眠。唯一的辦法就是學會改變。
其次,抱怨會破壞人際關(guān)系。沒有人會喜歡一個消極、負面的人,更沒有人愿意忍受你的牢騷和壞脾氣。不滿的情緒,必然會破壞內(nèi)心的平靜,進而影響工作和整個團隊,接下來勢必會帶來更多的被抱怨和相互抱怨,甚至成為致禍的根源。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古往今來,因為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導(dǎo)致身敗名裂甚至為此丟掉性命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當今社會我們雖然不可能因為抱怨幾聲就掉了腦袋,但是因為抱怨丟掉工作、丟掉人脈甚至招致無妄之災(zāi)的例子卻比比皆是。與其如此,我們又何必非得抱怨呢?畢竟,抱怨不是我們的目的,只是一種最最拙劣的手段。
抱怨最大的傷害者是自己
有位哲人說:“這個世界上最多的‘東西’不外乎兩種:窮人和抱怨,而且兩者之間存在著雞和蛋的關(guān)系——貧窮(抱怨)孕育了抱怨(貧窮),抱怨(貧窮)又孵化了貧窮(抱怨)。人們越窮越抱怨,人們越抱怨越窮。”這句話雖然有失偏頗,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之所以抱怨,就在于我們認為抱怨能為我們帶來某些好處,比如同情、認可和優(yōu)越感。但就像哲人說的那樣,事實上我們不僅“越抱怨越窮”,還會由于抱怨招致一連串的麻煩。到頭來,我們反倒成了抱怨的最大受害者。
先說說抱怨與同情。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有過抱怨自己的身體不舒服的經(jīng)歷,但是這些人卻并非真的生病,而是因為他們知道“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獲得附帶的好處。抱怨可以贏得同情,但是這里有一個度的問題,如果你認定抱怨一定會贏得他人的同情,無疑是大錯特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一生坎坷,兩任丈夫都因病去世,兒子也慘死狼口,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她逢人便講兒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慘遭遇,逐漸被鄉(xiāng)里人所厭惡,甚至遠遠地見到她便躲開。再后來,連東家魯四老爺也厭惡她,先是不讓她插手祭祀,后來一怒之下將她趕出魯家。流落街頭的祥林嫂,很快便結(jié)束了她貧窮、艱難的一生。
雖然我們并不能據(jù)此說是抱怨害死了祥林嫂,畢竟真正造成這一悲劇的是萬惡的封建制度,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側(cè)面看出,一味地抱怨非但換不來同情,反而會招人反感。而且同樣是祥林嫂,在她沒有抱怨以前,她是頗受魯家和眾人喜歡的。可見,還是及早放棄抱怨為妙。
接下來再說說抱怨與認可的關(guān)系。
一位招聘經(jīng)理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每次面試,我都會問應(yīng)聘者‘你為什么離開上一家公司’,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想正面了解他對以前自己所在公司的評價,如果他說他以前的公司多么多么不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么不管這個人有多么優(yōu)秀,我也不會錄用他。因為我相信,那些整天喜歡抱怨的人,肯定一事無成!”
當然了,企業(yè)中的抱怨者遠遠不止那些已經(jīng)離開的人。當公司利益與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各種“聲音”立即會從各個角落傳來!有的人雖然口頭不說,但他們會立即用行動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比如偷奸耍滑、鉆空子等,反正絕不會任勞任怨。這樣一來,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抱怨和被抱怨自然在所難免。這樣的人,往往也會很快出現(xiàn)在其他公司的招聘經(jīng)理面前。
所以,試圖通過抱怨別人或抱怨環(huán)境以期得到他人的認可,其實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也許有的環(huán)境確實不太適合你,但是與其抱怨,你還不如選擇離開;當你選擇留在這里的時候,就應(yīng)該為它而努力。唯有高度的敬業(yè)和忠誠,才有可能改變環(huán)境和他人對你的看法,實現(xiàn)企業(yè)和個人的雙贏。否則,即便是自己創(chuàng)業(yè),這種惡習也會給你帶來各種不利影響,甚至直接從根本上導(dǎo)致你與成功無緣。
還有一種人的抱怨動機,源自于他們認為抱怨對方可以使自己顯得更為優(yōu)秀。我們常說的“貶低別人等于變相地抬高自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同樣知道,人不是“抬”高的,無論你把對方貶得有多低,你仍然是你,跟他有多高多低,甚至跟有沒有他,都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更何況當我們在抱怨別人的某些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們自己沒有這一缺點,但就能據(jù)此認為我們就比對方優(yōu)秀嗎?顯然不能,或許我們真的沒有這一缺點,但人無完人,我們甚至有更致命或者更不堪入目的缺點。所以說,這種抱怨的背后不是為了掩飾什么,就是自夸或吹牛,而這樣的人,通常都是一些沒有安全感、不能明確自我價值的人。他們的抱怨,無形中向人們傳遞出了“自己是受害者”的信息,而這樣一來,往往會招致更多的加害者,隨之而來的,自然是更多的怨天尤人。
也許有人會問,我用抱怨來懲罰那些傷害我的人,把他搞臭,這總可以了吧?仍然不行。拋開那些人在不在乎不說,須知“盜亦有道”,從一開始你就走偏了,與其用抱怨讓彼此兩敗俱傷,我們?yōu)楹尾煌ㄟ^正當?shù)耐緩饺ソ鉀Q問題、達到目的呢?而且那樣的話,我們與小人何異?或許導(dǎo)致我們被人傷害的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綜上所述,抱怨的本質(zhì)源自于人們想通過抱怨得到什么,但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抱怨都會讓你得不償失,后悔不迭。所以,聰明的你應(yīng)該考慮用其他途徑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而抱怨,只會讓你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 上一篇:改變命運九大定律,做得到定能改變命運
- 下一篇: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什么?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為什么要修習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大福報?
- 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yīng)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zhuǎn)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guān)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yīng)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guān)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yīng)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什么叫隨喜功德?
- 人生迷茫怎么辦?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凈界法師]煩惱罪業(yè)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銀針是白茶嗎?白毫銀針名字的由來與沖泡方法
- [禪宗公案]不曾夢見佛法
- [生活故事]跪下來,叫聲娘
- [人物故事]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入門須知]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佛與人生]忍耐是一種人生的修行
- [夢參法師]堅牢地神是土地公公嗎?為什么護地藏菩薩?
- [烏龍茶]大紅袍屬于什么茶呢?
- [禪宗公案]光即寶,寶即光
- [生活故事]撿回了一個爸
- [因果故事]一定別在等待中留下遺憾
- [佛與人生]勞動是上天賜予的生活方式
- [佛學常識]《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 [佛與人生]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理凈法師]念佛就能消業(yè)障還用誦其他經(jīng)、咒嗎?哪個法門好?
- [普洱茶]為什么普洱茶可以存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