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寂

  止觀之貴均等,尚矣。圣人復(fù)起,不能易矣;蛴猩跃徏庇谄溟g者曰:經(jīng)言因定發(fā)慧,則止為要。以是相沿成習(xí),修行之人,多主寂靜。唯永嘉即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之說,以明均等。而后文曰:惺惺為正,寂寂為助。則迥然獨得之見,從古至今,無道及者。自后宗門教人看話壯舉以期徹悟,而妙喜呵默照為邪禪,正此意也。是故佛稱大覺。眾生稱不覺。覺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注釋]

  止觀:止息妄念名止,屬定;觀照正理名觀,屬慧。

  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出自《禪宗永嘉集》奢摩他頌第四。永嘉大師釋云: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即是止);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即是觀)。以寂寂治緣慮,以惺惺治昏住。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緣慮;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緣慮,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歷歷,兼復(fù)寂寂,此乃還源之妙性也。

  惺惺為正,寂寂為助,永嘉大師釋云:此之二事,體不相離。猶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為正,以杖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修心之人,亦復(fù)如是。必先息緣慮,令心寂寂,次當惺惺,不致昏沉,令心歷歷。歷歷寂寂,二名一體,更不異時。譬夫病者欲行,闕杖不可;正行之時,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亦復(fù)如是。歷歷寂寂,不得異時,雖有二名,其體不別。

  宗門:本為諸宗之通稱,后專指禪宗一門。《楞伽經(jīng)》曰:“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祖庭事苑》八曰:“宗門謂三學(xué)者莫不宗此門,故謂之宗門。”

  看話頭:亦稱參話頭。宋代臨濟宗楊歧派的大慧宗杲禪師住云居山時所創(chuàng)。他不則意當時流行的默照禪法,因而主張閱讀古人公案,取其中含有機要的現(xiàn)成話語,如“狗子無佛性”(有僧問趙州:狗子有佛性也無?趙州答:無!),“如何是佛法大意”等,教人集中精神參究,作為明心見性的方便法門。

  妙喜:即大慧宗杲禪師。其所住庵號妙喜。

  默照:又稱寂照禪。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住浙江天童寺所創(chuàng)。主張在寂默處觀照體用、理事、空有等,作為明心見性的方法。

  [譯文]

  修習(xí)止觀法門,貴在雙修并進,固當如是矣。即使圣人再出,也不會加以改易的?墒且灿腥嘶匾苑謩e緩急輕重的,他們說:據(jù)楞嚴經(jīng)中“因定發(fā)慧”這句話,則應(yīng)以修止為要。由此相沿成習(xí),許多修行的人都以寂靜為主。唯永嘉大師在《奢摩他頌》中提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闡明了定慧必須均等的重要性。而且在后文中還特別指出當于“惺惺為正,寂寂為助。”這可說是超然獨特的見解。從古至今,沒有人談過的。而后宗門中常常教人參話頭,以期明心見性,如妙喜禪師呵責(zé)默照為邪禪,也正是這種意思。我們稱佛為大覺,眾生為不覺。其實所謂覺,也就是惺。因此,永嘉大師所提以“惺惺為正,寂寂為助”的這種主張,實含有極深刻的旨意。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