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二十六卷 雜阿含經(jīng)

第二十六卷 雜阿含經(jīng)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根,未知當知根、知根、具知根。”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覺知學地時,隨順直道進,

精進勤方便,善自護其心。

如自知生盡,無礙道已知,

以知解脫已,最后得具知。

不動意解脫,一切有能盡,

諸根悉具足,樂于根寂靜,

持于最后身,降伏眾魔怨。”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謂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佛說止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于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于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此五根如實觀察者,不起諸漏,心得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凈。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鄹,當知是四圣諦。”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何等為信根?若比丘于如來所起凈信心,根本堅固,余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余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何等為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

“何等為念根?若比丘內(nèi)身身觀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調(diào)伏世間貪憂;外身、內(nèi)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念根。

“何等為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

“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圣諦如實知,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如實知,是名慧根。”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實觀察已,于三結斷知。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實觀察已,得盡諸漏,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若我于此信根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跡不如實知者,我終不得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為出為離,心離顛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

“諸比丘,我于此信根正智如實觀察故,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跡正智如實觀察故,我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出為離,心離顛倒,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我此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不如實知者,我不得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

“諸比丘,我于信根、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如實知故,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于此五根不空無果。若于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shù)。”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俱分解脫;若軟、若劣者,得身證;于彼若軟、若劣,得見到;于彼若軟、若劣,得信解脫;于彼若軟、若劣,得一種;于彼若軟、若劣,得斯陀含;于彼若軟、若劣,得家家;于彼若軟、若劣,得七有;于彼若軟、若劣,得法行;于彼若軟、若劣,得信行,是名比丘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如是滿足者作滿足事,減少者作減少事,于彼諸根則不空無果。若無此諸根者,我說彼為作凡夫數(shù)。”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根,一切皆為慧根所攝受。譬如堂閣眾材,棟為其首,皆依于棟,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凈。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圣諦。此諸功德,一切皆是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乃至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是故就此五根,慧根為其首,以攝持故。譬如堂閣,棟為其首,眾材所依,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圣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圣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系,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暗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此五根,慧為首,慧所攝持。譬如堂閣,棟為首,棟所攝持。”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謂圣弟子于如來所起信心,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法所不能壞,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謂四正斷。何等為念根?謂四念處。何等為定根?謂四禪。何等為慧根?謂四圣諦。此諸功德,皆以慧為首;譬如堂閣,棟為其首。”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若圣弟子于如來初發(fā)菩提心所得凈信心,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于如來初發(fā)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何等為念根?于如來初發(fā)菩提心所起念,是名念根。何等為定根?于如來初發(fā)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為慧根?于如來初發(fā)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譬如堂閣,余如上說。”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于此五根修習多修習,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一切苦斷。”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苦斷,如是究竟苦邊、苦盡、苦息、苦沒,度苦流,于縛得解,害諸色,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一切漏盡亦如是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種力。何等為二?謂數(shù)力及修力。

“何等為數(shù)力?謂圣弟子坐閑林中樹下,作如是思惟:‘身惡行現(xiàn)法,后世受于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我當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師亦當悔,我大德梵行亦當悔,我以法責我惡名流布,身壞命終,當生惡趣泥犁中。如是現(xiàn)法后報,身惡行斷,修身善行。如身惡行,口、意惡行亦如是說。’是名數(shù)力。

“何等為修力?若比丘學于數(shù)力,圣弟子數(shù)力成就已,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圣弟子學數(shù)力成就已,貪、恚、癡若節(jié)若盡。如是圣弟子依于數(shù)力,盡立數(shù)力,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修力?謂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四念處,如是修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圣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觀亦如是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力。何等為三?謂信力、精進力、慧力。復次三力。何等為三?謂信力、念力、慧力。復次三力。何等為三?謂信力、定力、慧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力,謂信力、精進力、慧力。如是,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信力、精進力、慧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精進力,念力、定力亦如是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力:信力、念力、慧力。何等為信力?謂圣弟子于如來所入于凈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何等為精進力?謂修四正斷。何等為慧力?謂四圣諦。”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余二力如上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為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復次四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復次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

此諸經(jīng)如上三力說,差別者:“何等為覺力?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

“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何等為無罪力?謂無罪身、口、意,是名無罪力。

“何等為攝力?謂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最勝施者,謂法施。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應時說法。行利最勝者,謂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立戒者以凈戒;慳者以施;惡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凈戒者以凈戒而授于彼。”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所有法,是眾之所取,一切皆是四攝事;蛴幸蝗∈┱,或一取愛語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過去世時,過去世眾,以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未來世眾,當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或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布施及愛語,或有行利行,

同利諸行生,各隨其所應,

以此攝世間,猶車因釭運。

世無四攝事,母恩子養(yǎng)忘,

亦無父等尊,謙下之奉事。

以有四攝事,隨順之法故,

是故有大士,德被于世間!”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為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說。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為五?謂不活恐怖、惡名恐怖、眾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是名五恐怖。”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圣弟子成就此四力者,當作是學:‘我不畏不活,我何緣畏不活?若身行不凈行、口不凈行、意不凈行,作諸邪貪,不信、懈怠、不精進、失念、不定、惡慧、慳不攝者,彼應畏不活。我有四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有此四力成就故,不應畏如不活畏。’如是惡名畏、眾中畏、死畏、惡趣畏亦如上說。”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何等為覺力?謂慧、大慧、深慧、難勝慧,是名覺力。何等為精進力?若于不善法不善數(shù)、黑黑數(shù)、有罪有罪數(shù)、不應親近不應親近數(shù),離此諸法已,若諸余善善數(shù)、白白數(shù)、無罪無罪數(shù)、應親近應親近數(shù),如此等修習,增上精勤、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而學,是名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修多羅說。”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力。何等為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說是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勤加精進,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凈。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是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禪;哿φ,當知是四圣諦。”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學力。何等為五?謂信力是學力、精進力是學力、慚力是學力、愧力是學力、慧力是學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信力是學力、成就精進力是學力、成就慚力是學力、成就愧力是學力、成就慧力是學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世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信力是學力?于如來所善入于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余同法所不能壞。

“何等為精進力是學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

“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于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shù),受諸有熾然苦報,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慚力是學力。

“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shù),受諸有熾然苦報,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愧力是學力。

“何等為慧力是學力?謂圣弟子住于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慧,賢圣出厭離,決定正盡苦,是名慧力是學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所說,差別者:“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信力是學力,精進力、慚力、愧力、慧力是學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于善法若變、若退、若不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呵責汝。何等為五?言汝不以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能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汝無精進、無慚、無愧、無慧入于善法故;若依慧者,能離諸不善法,修諸善法。

“若比丘于正法不變、不退、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何等為五?正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精進、慚、愧、慧入于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還戒者、退戒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呵責汝。何等為五?若比丘不以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不以精進、慚、愧、慧入于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若比丘盡其壽命,純一滿凈,梵行清白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如上說。”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不欲令惡不善法生者,唯有信善法;若信退減者,不信永住,諸不善法則生。乃至欲令惡不善法不生者,唯有精進、慚、愧、慧;若精進、慚、愧、慧力退滅,惡慧永住者,惡不善法則生。若比丘依于信者,則離不善法,修諸善法;依精進、慚、愧、慧者,則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若復比丘于色生厭、離欲、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惟愿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xiàn)法身知,得三菩提,于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圣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后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于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何等為如來十力?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于梵輪,于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于過去、未來、現(xiàn)在業(yè)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凈,處凈如實知,是名如來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若于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于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于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于彼處死此處生,此處死彼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以天眼凈過于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于惡趣、向于善趣、隨業(yè)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yè)成就,口、意惡業(yè)成就,謗毀賢圣,受邪見業(yè),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圣,正見業(yè)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xiàn)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嬰兒,父母生已,付其乳母,隨時摩拭,隨時沐浴,隨時乳哺,隨時消息。若乳母不謹慎者,兒或以草、以土諸不凈物著其口中,乳母當即教令除去;能時除卻者善,兒不能自卻者,乳母當以左手持其頭,右手探其哽,嬰兒當時雖苦,乳母要當苦探其哽,為欲令其子長夜安樂故。”

佛告諸比丘:“若嬰兒長大,有所識別,復持草、土諸不凈物著口中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嬰兒長大,有所別知,尚不以腳觸諸不凈物,況著口中?”

佛告比丘:“嬰兒小時,乳母隨時料理消息,及其長大,智慧成就,乳母放舍,不勤消息,以其長大不自放逸故。如是,比丘,若諸聲聞始學,智慧未足,如來以法隨時教授而消息之;若久學智慧深固,如來放舍,不復隨時殷勤教授,以其智慧成就不放逸故。是故,聲聞五種學力,如來成就十種智力,如上廣說。”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有六種力,若六種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謂處非處如實知,如來初力。復次,過去、未來、現(xiàn)在心樂法受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第二如來力。復次,如來禪、解脫、三昧、正受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三力。復次,如來過去種種宿命之事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四力。復次,如來天眼凈過于人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五力。復次,如來結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如上廣說,乃至于眾中師子吼而吼,是名如來第六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有來問我如來處非處智力,如如來處非處智力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若復來問如來自以樂受智力,如如來自以樂受智力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是名第二如來智力。若有來問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智力,如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為彼記說。若有來問宿命所更智力,如如來宿命所更所知見覺,為彼記說。若有來問如來天眼智力,如如來天眼所見,為彼記說。若有來問如來漏盡智力,如如來漏盡智力所知見覺,為彼記說。”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何等為七?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力精進力,慚力及愧力,

正念定慧力,是說名七力。

成就七力者,得盡諸有漏。”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如上說,差別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我當成就信力,如是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亦當學!’”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如上說,差別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力精進力,及說慚愧力,

念力定慧力,是名為七力。

七力成就者,疾斷諸有漏。”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何等為七?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何等為信力?于如來所起信心,深入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余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上廣說。何等為慚力?謂恥惡不善法,如上說。何等為愧力?于可愧事愧,愧起惡不善法,如上說。何等為念力?謂四念處,如上說。何等為定力?謂四禪,如上說。何等為慧力?謂四圣諦,如上說。”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力。何等為八?謂自在王者力、斷事大臣力、結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訾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shù)多聞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謂自在王者力者,王者現(xiàn)自在威力。斷事大臣力者,大臣現(xiàn)斷事之功力。結恨女人力者,女人之法現(xiàn)結恨力。啼泣嬰兒力者,嬰兒之法現(xiàn)啼泣力。毀訾愚人力者,愚人之法觸事毀訾。審諦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現(xiàn)審諦。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現(xiàn)忍辱。計數(shù)多聞力者,多聞之人常現(xiàn)思惟計數(shù)。”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漏盡比丘有幾力?”

佛告舍利弗:“漏盡比丘有八力。何等為八?謂漏盡比丘心順趣于離、流注于離、浚輸于離,順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輸于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若見五欲,猶見火坑;如是見已,于欲念、欲受、欲著,心不永住,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圣道分。”

佛說此經(jīng)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尊者舍利弗問經(jīng),如是異比丘問佛。

問諸比丘經(jīng)亦如上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力。何等為九力?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shù)力、修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力。何等為九?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shù)力、修力。何等為信力?于如來所起正信心,深入堅固,如上說。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上說。何等為慚力?如上說。何等為愧力?如上說。何等為念力?謂內(nèi)身身觀住,如上說。何等為定力?謂四禪。何等為慧力?謂四圣諦。何等為數(shù)力?謂圣弟子若于閑房、樹下作如是學:身、口、惡行者于現(xiàn)法后世當受惡報。如上廣說。何等為修力?謂修四念處,如前說。”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力。何等為十?自在王者力、斷事大臣力、機關工巧力、刀劍賊盜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訾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shù)多聞力。”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謂自在王者力者,王者現(xiàn)自在威力。斷事大臣力者,大臣現(xiàn)斷事之功力。機關工巧力,造機關者,現(xiàn)其工巧力。刀劍盜賊力,盜賊必現(xiàn)刀劍力。結恨女人力者,女人之法現(xiàn)結恨力。啼泣嬰兒力者,嬰兒之法現(xiàn)啼泣力。毀訾愚人力者,愚人之法觸事毀訾。審諦黠慧力者,智慧之人,F(xiàn)審諦。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F(xiàn)忍辱。計數(shù)多聞力者,多聞之人,F(xiàn)思惟計數(shù)。”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種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能轉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何等為十?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初力,乃至漏盡,如上說。”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有來問如來處非處智力,如如來處非處智力所知所見所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如是乃至漏盡智力,廣說如上。”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悉皆如來無畏智所生。若比丘來為我聲聞,不諂不偽,質(zhì)直心生,我則教誡、教授為其說法。晨朝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時得勝進處;若日暮時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時得勝進處。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shù)谩斢X者,皆悉了知,斯有是處!謂五學力、十種如來力。何等為五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來十種力,何等為十?謂是處如實知非處,如上十力廣說。若有來問處非處智力者,如如來處非處智等正覺所知所見所覺,為彼記說;乃至漏盡智力,亦如是說。諸比丘,處非處智力者,我說是定非不定;乃至漏盡智者,我說是定非不定。定者正道,非定者邪道。”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則起,已起貪欲蓋重生令增廣;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重生令增廣。未起念覺支不起,已起念覺支則退;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不起,已起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則退。若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滅;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不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斷。未起念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退法。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則退法。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令增廣,是則不退法。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是名不退法。”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能為黑暗,能為無目,能為無智,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如此五法能為黑暗,能為無目,能為無智,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為明、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障、五蓋,煩惱于心,能羸智慧,障礙之分,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如此五蓋,為覆為蓋,煩惱于心,令智慧羸,為障礙分,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若七覺支,非覆非蓋,不惱于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謂念覺支等,如上說,乃至舍覺支。如此七覺支,非翳非蓋,不惱于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爾時,世尊即說偈曰:

“貪欲瞋恚蓋,睡眠掉悔疑,

如此五種蓋,增長諸煩惱。

此五覆世間,深著難可度,

障蔽于眾生,令不見正道。

若得七覺支,則能為照明,

唯此真諦言,等正覺所說。

念覺支為首,擇法正思惟,

精進猗喜覺,三昧舍覺支。

如此七覺支,牟尼之正道,

隨順大仙人,脫生死怖畏。”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族姓子舍諸世務,出家學道,剃除須發(fā),著袈裟,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是出家,而于其中,有愚癡士夫依止聚落城邑,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不攝其念,觀察女人少壯好色而生染著,不正思惟,心馳取相,趣色欲想,為欲心熾盛,燒心燒身,返俗還戒而自退沒。厭離俗務,出家學道而反染著,增諸罪業(yè)而自破壞,沉翳沒溺。有五種大樹,其種至微,而樹生長巨大,而能映障眾雜小樹,蔭翳萎悴,不得生長。何等為五?謂揵遮耶樹、迦捭多羅樹、阿濕波他樹、優(yōu)曇缽羅樹、尼拘留他樹。如是五種心樹,種子至微,而漸漸長大,蔭覆諸節(jié),能令諸節(jié)蔭覆墮臥。何等為五?謂貪欲蓋漸漸增長,睡眠、掉悔、疑蓋漸漸增長,以增長故,令善心蔭覆墮臥。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已,轉成不退。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如是七覺支,修習多修習已,轉成不退轉。”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若比丘專一其心,側聽正法,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轉進滿足。何等為斷五法?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是名五法斷。何等修習七法?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修此七法,轉進滿足。”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圣弟子清凈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凈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凈。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時,有無畏王子,日日步涉,仿佯游行,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凈。’世尊復云何?”

佛告無畏:“沙門、婆羅門為其說,不思而說,愚癡、不辨、不善,非知思,不知量,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凈。’所以者何?有因有緣眾生煩惱,有因有緣眾生清凈故。何因何緣眾生煩惱?何因何緣眾生清凈?謂眾生貪欲增上,于他財物、他眾具而起貪言:‘此物于我有者,好、不離、愛樂。’于他眾生而起恨心兇心,計校、欲打、欲縛、欲伏,加諸不道。為造眾難,不舍瞋恚,身睡眠、心懈怠、心掉動,內(nèi)不寂靜,心常疑惑,過去疑、未來疑、現(xiàn)在疑。無畏,如是因、如是緣眾生煩惱,如是因、如是緣眾生清凈。”

無畏白佛:“瞿曇,一分之蓋,足煩惱心,況復一切!”

無畏白佛:“瞿曇,何因何緣眾生清凈?”

佛告無畏:“若婆羅門有一勝念,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念,當于爾時習念覺支;修念覺已,念覺滿足。念覺滿足已,則于選擇分別思惟,爾時擇法覺支修習;修擇法覺支已,擇法覺支滿足。彼選擇分別思量法已,則精進方便,精進覺支于此修習;修精進覺支已,精進覺支滿足。彼精進方便已,則歡喜生,離諸食想,修喜覺支;修喜覺支已,則喜覺支滿足。喜覺支滿足已,身心猗息,則修猗覺支;修猗覺支已,猗覺滿足。身猗息已,則愛樂,愛樂已心定,則修定覺支;修定覺支已,定覺滿足。定覺滿足已,貪憂滅,則舍心生,修舍覺支;修舍覺支已,舍覺支滿足。如是,無畏,此因此緣眾生清凈。”

無畏白瞿曇:“若一分滿足,令眾生清凈,況復一切!”

無畏白佛:“瞿曇,當何名此經(jīng)?云何奉持?”

佛告無畏王子:“當名此為覺支經(jīng)。”

無畏白佛:“瞿曇,此為最勝覺分。瞿曇,我是王子,安樂亦常求安樂,而希出入,今來上山,四體疲極,得聞瞿曇說覺支經(jīng),悉忘疲勞。”

佛說此經(jīng)已,王子無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稽首禮佛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