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公案 >

圣諦第一義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第一個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們中國信佛的第一個皇帝,他是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丞相),名字叫蕭衍,他度很多人出家為僧,建塔、造寺、塑像裝金,自己還披袈裟上座講《放光般若經(jīng)》, 人稱佛心天子。所以達摩第一個去看他。

  帝問:如何是圣諦第一義?摩曰:廓然無圣!

  梁武帝一見達摩,就把這教下最玄妙的極則問題提出來問:圣諦第一義是怎么一回事?考考達摩。哪知這天下衲僧跳不出凡、圣、真、俗的圈繢,到大宗師手里,輕輕一捏,便粉碎無 余。達摩應聲答道:“廓然無圣!”我們?nèi)缭谶@句話下薦得,便歸家穩(wěn)坐,饑來吃飯,倦來打眠,自在受用,不用在這里分 是分非,說長道短了。

  “廓然”,就象虛空一樣遼闊,廣大無邊,清虛靈明,不動不搖。這是暗示我們的心性猶如虛空一樣,遼闊虛明,清空廓徹。“無圣”,既然象虛空一樣的靈明廓徹,一樣也沒有,當然沒有圣,也沒有凡了。但須注意,雖然一切沒有,這知道沒有的是誰?達摩大師把這無法形容、比擬的妙明真心巧妙地 和盤托出給梁武帝看?上蚊难圩霭严棺涌。武帝只知持論教義,說凡道圣而不明心性。不知道這說無的是誰,道有的又是誰,而當面錯過。禪師家猶如善舞太阿劍的能手,輕輕一揮,就把你心中的凡圣、真俗等等葛藤,齊根斬斷,直下指點你見性。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迷于聲色而不識,果能一切放下,不隨聲色物相遷流,這妙明真心猶如遼闊的太虛空一樣,哪里有圣有凡?

  雖然一切沒有,但非同木石,而了了分明。這知道沒有的是誰?就是達摩祖師當時指點梁武帝見道的“廓然無圣”的妙 明真心啊!假如我們著相,心中存有圣凡見,就不能見道,要離相離見才能入道。

  所以,達摩祖師說“廓然無圣”。而梁武帝是著相的人呀,你說廓然無圣,連圣也沒有豈不落空?可人家說你是圣人呀!你怎么說圣人也沒有呢?

  梁武帝在有“圣”上著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廓然”二字,所以接下就問:“對朕者誰?”以為這下子抓住了要害,你說“無圣”,那么,站在對面的是誰?

  這句話有兩重意義,一者站??對?嚁是誰,二者和我對話的是誰?次???伉意只是第一重,站在我對面的是誰?但在宗下就不這樣,而是取第二重,問這能對話的是誰?就象我們現(xiàn)在 參禪問:念佛是誰?拖死尸的是誰?講話是誰?聽話又是誰?這個“誰”就有分量,象是問話,卻是直接指示你見性。這句話不這么好答,不是見性人,就不免眼目定動,手足無措,不知落處。但是達摩祖師是大宗師,他明知你是第一重問義,死馬權作活馬,強作第二重問義答道:“不識。”達摩祖師這句答話真疑殺天下人,你是悟道宗師,怎么說不識?

  這“不識”二字, 從表面看,似乎是不認識,但實際是直示 真心酬對他是誰的“誰”字。這能問和能答的東西,有相可見嗎?有能所相對嗎?無相無能所,有誰認識誰呢?當我們打開本來之 際,身心世界都沒有,只是一片虛明,沒有色相,沒有相對的二者,有誰認識誰?這個“不識”有如千鈞之重,如會得,則當下悟去;如輕率地只當認識不認識會,則磋過了也。

  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雖信佛,但般若根器很差,所以“帝不契”。禪宗是接上上根器人的,要悟當下悟,不是拖泥帶水的說教。在兩三句問答之中,語不投契,所以達摩踏著一根蘆葦就渡江到魏國去了。

  帝后舉問志公,志公曰:陛下還識此人否?帝曰:不識。

  這梁武帝回到后宮去問寶志公。志公就問梁武帝,你還識得達摩嗎?帝曰:“不識。”

  志公曰:這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

  帝悔,遂遣使去請。

  志公曰:莫道陛下發(fā)使去請,闔國人去,他亦不回!

  寶志公說,不用說你陛下遣一個使臣去請達摩祖師回來,就是你把全國人發(fā)動去請達摩,達摩祖師也不回來了。這為什么呢? 因為達摩祖師是來傳佛心印,度有緣眾生的,不是來受你供養(yǎng)的, 他更不需要名譽,只要得一個半個開悟之士能接法,紹隆佛種就是了。

  達摩祖師渡江至魏后,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得神光大師, 徹悟心源而傳法。其余在他名下的人也很多,但是他們只得禪宗的皮、肉、骨,而不能得髓。

  那么,學禪這么難,值茲末法時代,豈不要斷絕佛種嗎?不!末法時代也有正法根器人,廣大佛子中,上上根人,大有人在。只要有心人提倡弘揚,禪門是會興隆的。因為有佛、菩薩的偉大慈悲力量加倍,只要深信不怠,天天朝于茲、夕于茲,流連于茲、顛沛于茲,不斷地前進,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