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公案 >

佛在何處

  福州長慶大安禪師,別號懶安,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俗姓陳。幼年入道,頓拂塵蒙。元和十二年(817)于建州浦城縣鳳棲寺受具足戒。后受業(yè)于黃檗山(今福建福清縣境內(nèi)),學(xué)習(xí)律乘。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xué)習(xí),他深感所學(xué)于自己的真實受用不大,嘗自念言:“我雖勤苦,而未聞玄極之理。”于是振錫孤游。在前往洪州的路上,大安禪師碰到一位老父點化他說:“師往南昌,當(dāng)有所得。”

  于是,大安禪師便徑自來到洪州百丈山,參禮百丈懷海禪師。

  初禮百丈禪師,大安禪師便問:“學(xué)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

  百丈禪師道:“大似騎牛覓牛。”

  大安禪師又問:“識得后如何?”

  百丈禪師道:“如人騎牛至家。”

  大安禪師進一步問:“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百丈禪師道:“如牧牛人,執(zhí)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大安禪師由此領(lǐng)悟佛旨,安心住山,再不向外馳求了。

  后秉百丈禪師之命,前往大溈山輔助同參師兄靈祐禪師,創(chuàng)居溈山,充當(dāng)?shù)渥。在大溈住山期間,大安禪師躬耕助道,克盡職守,為眾所敬。后歸福州怡山,廣化閩中。

  關(guān)于他的禪法,我們可以看看他的上堂法語及接人公案:

  1.上堂:“汝諸人總來就安(大安禪師自指),求覓甚么?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擔(dān)佛傍家走,如渴鹿趁陽焰相似,何時得相應(yīng)去!汝欲作佛,但無許多顛倒攀緣、妄想惡覺、垢凈眾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覺佛,更向何處別討所以?安在溈山三十來年,吃溈山飯,屙溈山屎,不學(xué)溈山禪,只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轉(zhuǎn)來,才犯人苗稼,即鞭撻。調(diào)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汝諸人各自有無價之寶--從眼門放光,照見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領(lǐng)采一切善惡音響。如是六門,晝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識取,影在四大身中,內(nèi)外扶持,不教傾側(cè),如人負重擔(dān),從獨木橋上過,亦不教失腳。且道是甚么物任持,便得如是?且無絲發(fā)可見,豈不見志公和尚云:‘內(nèi)外追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珍重!”

  這則法語非常有名,經(jīng)常被人引用。其要點不外是:是性本具,求佛當(dāng)觀自心;觀心當(dāng)如牧牛,數(shù)數(shù)調(diào)伏,離二邊見;自性就在日用處,不即六根,亦不離六根,不可于六根外更覓自性。這些見地是非常到位的。若能依此用功,必定省力,亦必定很快得受用。怎奈人們信不及!

  2.僧問:“一切施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師(長慶大安)曰:“一切施為是法身用。”曰:“離卻五蘊,如何是本來身?”師曰:“地水火風(fēng),受想行識。”曰:“這個是五蘊。”師曰:“這個異五蘊。”

  日用施為是法身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不可于用之外更覓其體。四大五蘊與法身的關(guān)系亦復(fù)如是:即五蘊離五蘊,不一亦不異。對于這一點,一般學(xué)人往往信不及,把它們打成兩截,更于五蘊和日用之外尋找自性。這樣用功,縱經(jīng)塵劫,無有了期。

  3.問:“此陰已謝、彼陰未生時如何?”師曰:“此陰未謝,那個是大德?”曰:“不會。”師曰:“若會此陰,便明彼陰。”

  初入禪門的人往往幻想在此陰已謝、彼陰未生所謂的“空檔”處體悟自性。似則似矣,是則不是。須知此陰已謝時,本來面目亦不失,亦在放光動地。何必妄想把它們打成兩截,徒自疲勞呢?古人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正是用功的奧妙。

  下面,我們再看兩則:

  4.僧問:“佛在何處?”師曰:“不離心。”又問:“雙峰上人,有何所得?”師曰:“法無所得。設(shè)有所得,得本無得。”

  5.問:“黃巢軍來,和尚向甚么處回避?”師曰:“五蘊山中。”曰:“忽被他捉著時如何?”師曰:“惱亂將軍。”

  這兩則公案的落腳處,與上面所舉,基本上是一樣的,值得我們好好玩味,千萬不可把它當(dāng)作知識來會。

  大安禪師入寂于唐中和三年(883),塔于愣伽山,謚圓智禪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