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宗思想

\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它是在融合印度大乘佛學和中國的道家學說基礎上形成的,發(fā)軔于六朝,至隋唐而趨于成熟;勰苁撬淖钪饕拇砣宋,記載慧能思想的《壇經(jīng)》是禪宗最重要的著作。

  禪宗對唐代以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極大。禪宗的思想還傳到了日本和朝鮮半島。在今天,不僅在東亞,就是在歐美等地,禪宗也仍然有明顯的影響。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禪宗的一句座右銘。水的味道,水的冷暖,水給人的感覺,只有喝水的人自己知道,這種親身的直接體驗是無法通過語言傳達的。

  禪宗強調(diào)當下的解會,西方只在目前。在禪師的對話中充滿了“當下會得”、“當下開悟”的話頭。禪宗通過當下的體驗,切斷外在的糾纏,直接面對世界,確立世界自身的意義,看飛鳥,聽雞鳴,嗅野花之清香,賞飛流之濺落,自己心中會得才是最根本的。對于禪來說,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墻角一棵不起眼的野花,靜靜地開放,就是一個圓滿的宇宙。

  有一位禪師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解脫呢?”老師反問他:“誰縛你?”是你自己將自己捆縛了起來。禪宗是崇尚“自己”的宗教。禪僧們說,用金子做的佛像,經(jīng)不住火的冶煉;用泥做的佛像,經(jīng)不住水的浸濕;真正的佛就在你心頭坐。佛在你的心中,沒有一個超越于心靈之外的佛。當然崇尚“自己”不是自我迷戀,而是將“自己”從重重束縛中解脫出來。

  禪宗將人的自性稱為“本地風光”。在禪者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田地,人應該到自家田地里耕種,而不應該丟棄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一心仰望著經(jīng)典,仰望著權威,這等于心雖然在自己身上,靈魂卻跑到別人田地里去了,結果弄得自家田地荒蕪。

  禪門有詩道:“盡日尋春春不歸,芒鞋踏破隴頭云。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春就在你自家的梅花樹上,就在你的心中,放著滿樹鮮花不顧,舍近而求遠,舍己而求他,實在是白費功夫。禪門的妙悟要靠自己的直接體驗,而不是靠向外求取。

  唐代有個和尚問翠微大師:“什么是道?”翠微說:“等旁邊沒有人的時候,我再告訴你。”等到他們走進一個園子,那和尚說:“這里沒人,請你告訴我。”于是,翠微指著竹子說:“這根竹子這么長,那一根就短了不少。”

  在直接體驗中,一個充滿生命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就呈現(xiàn)在人的面前,言語在這里不能起任何作用。禪宗中有這樣一個比方,一個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不踏枝,手不攀枝,這時樹下忽然有個人問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要是回答,只要口一開,就會摔在地下。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宗強調(diào)生命體驗的直接性。當代人類生活的一個特點,就是體驗的直接性越來越少,我們幾乎是憑借媒介而生活,我們努力地將自己織進世界的網(wǎng)中,在網(wǎng)中有了自己的地位。媒介給我們帶來便利,但不知不覺中我們感受真實世界的心卻遲鈍了。禪宗在這方面對我們當代人是有啟發(fā)的。

  美從何處尋.

  唐代的龐蘊居士對禪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藥山惟儼大師的弟子。一次他下山,告別藥山,藥山命門下十多個禪客送他。龐居士和眾人邊說邊笑,走出大殿,但見漫天的大雪,紛紛揚揚,天地正在一片混茫之中。眾人都很歡喜。龐居士指著空中的雪片,不由得發(fā)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別處。”有一個禪客問道:“那落在什么地方?”龐居士馬上打了他一掌。

  龐居士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飄落,你就盡情欣賞天地間的這一片瀟灑風光。“好雪片片”,不是對雪作評價。如果作評價,就是將雪作為對象。禪宗強調(diào)的是融入世界中,不對世界作評價,好雪片片就呈現(xiàn)在你眼前。

  “不落別處”,龐居士的意思不是說,這個地方下了雪,其他地方?jīng)]有下。他不以“處”來看雪,“處”是空間;也不以“時”來看雪,如黃昏下雪、上午沒下之類。以時空看雪,就沒有雪本身,那就是意念中的雪,那是在解說一個下雪的事實。 禪宗認為,我們無法解說世界,只能感受世界。大雪飄飄,不落別處,強調(diào)的是心靈的感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處處都有美,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我們抱著理性的頭腦、知識的眼光,熱衷于去解說世界,就無法發(fā)現(xiàn)世界的美。因為我們站在世界的對岸,一道知識的河流正將我們和世界隔開。我們得到的世界,只能是一些知識的殘片,而不是世界本身。人們常常對眼前的“好雪片片”視而不見,糾纏在利益、欲望和理性計較中,生活的美意被遮蔽了。不是世界沒有美,而是人們常常沒有看美的眼睛。

  顯現(xiàn)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禪宗強調(diào)寂靜,禪宗的大師們多住在深山,與枯樹寒林為伴,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喜歡死寂而排斥活力。

  禪宗大師是在寧靜中感受世界的活力,在淡定人生、豪華落盡之后,體味世界的溫情。禪是活的,一位禪師問他的老師:“佛法大意是什么意思?”這位老師說:“活物,活物。”

  禪宗中有一位大師叫洞山良價,有弟子問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回答說:“落花隨水去。”這弟子還是弄不懂,再問他,他說:“修竹引風來。”佛法大意就是在我們面前的這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禪具有活的精神,禪的根本秘密,就是對活力的恢復;禪宗最高的法,就是“活法”。

  忙碌的世界并不一定就是活潑的世界,擠得滿滿的時間表并不代表有意義的人生。禪要恢復人生活的單純,在單純中感受繁復;恢復世界的原有寂靜,在寂靜中聆聽世界的聲音。就像深得禪法的中國茶道強調(diào)的,茶室里沒有鮮艷的顏色,沒有噪音,沒有一個多余的動作,沒有一句多余的話,一切都在自然地運轉(zhuǎn),在這寂靜中恢復人的靈覺,去聽茶聲、風聲和心聲。讓無心的蓮花緩緩開放,淡淡的草芽在雪中孕育。

  禪說,世界是活潑的,只是因為我們匆忙、煩惱、滿腹心事,所以心靈感受不到。我們對待這個世界,通常的做法是利用它、戰(zhàn)勝它、消費它,不斷地解釋它、分割它,就這樣,活潑的世界離我們遠去。禪要恢復的活力,是生機勃勃的世界。宋代詩人黃庭堅一次去拜見祖心禪師。祖心一時高興,問了他一個問題:孔子曾說:弟子們,我對你們沒有任何隱藏。這話怎樣理解?黃庭堅正準備回答,祖心制止他:不是,不是。黃庭堅不解。兩人接著到山間散步,當時正好木樨花開,清香四溢,祖心說:你聞到木樨花香嗎?黃庭堅說:我聞到了。祖心說:我對你沒有任何隱藏吧。黃庭堅當下大悟。

  當一悟之后,遮蔽消除,人們眼前就會呈現(xiàn)一個充滿意味和情趣的世界。這里一片澄明,一片光亮,如同木樨花開,清香四溢,心靈沐浴在一片香光之中。悟的過程,其實就是將心中的那層遮蔽揭去的過程,就是對本真世界的回歸。不是為生命制造陽光,生命世界中本來就有陽光,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盞燈,都有靈光綽綽。

  禪宗中有個靈云悟桃花的故事。靈云是唐代的禪師,他隨一位大師學法,遲遲不悟。有一年春天,他在禪院后山看到漫山盛開的桃花,鮮艷奪目,突然悟到了佛法。于是作了一首詩:“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桃花日日盛開,為什么平時靈云沒有見到桃花,而悟后才看到桃花燦爛,躍然眼前,就因為平時他的心靈被“煙霧籠罩”,被他心中的厚厚的成見“欺瞞”。悟,恢復了一個充滿生機的活的世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