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一心二門”與陸九淵的“心本論”

  比起朱熹來,陸九淵受佛教尤其是禪學的影響更深,這是歷來所公認的。陸九淵明確以“心”為宇宙本體,直接繼承和發(fā)揮了程顥“心是理”,而建立了以“心即理”為核心的“心學”哲學體系。他說:

  蓋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此吾之本心也【《與曾宅之》,《陸九淵集》卷一,中華書局,1980年,第4~5頁!。

  陸九淵強調(diào)“心”和“理”的完全合一、一致,在“心”與“理”的“精義無二”、不可分割的過程中,來消除“理”的超主體性的性質(zhì),“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與李宰(二)》,《陸九淵集》卷十一,149頁。】。用“心”來統(tǒng)攝“理”,“心外無理”。

  陸九淵改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說:“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物皆備于我”【《與侄孫!,《陸九淵集》卷一,13頁。】,把“心”與“理”說成我固有,而不是外物給的,就為“心”的獨一無二性、至上性作了論證。以此本心為本體,處理“心”和世界的關(guān)系時,世界以心為依止。這樣,“心”便具有能作為、能生萬物的特性。到了最后,“心”是一個不分時代、不分地區(qū)、不分人身,囊括“宇宙”、“萬物”的唯一精神實體。

  在《起信論》中,眾生心“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卷三二,575c!,而且“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同上書,577b。】。事物是依心而存在的,本無外境而現(xiàn)似外境,全出于妄心的幻現(xiàn)。

  所以,陸九淵的“心”與《起信論》的“心”雖然用的語言有差別,但是致思的路數(shù)與獲得的結(jié)論基本上是相同的【鮑博:《陸九淵與禪學關(guān)系管窺》,《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4期,115頁。在這篇文章中,鮑博先生將陸學與禪學在本體論上的異同進行比較。】。他們都主張超越主客的對立二分,把主客視為一體,把主客同一起來。然后把客體(“法”、“理”、“陰陽”)架空,把主客同一的權(quán)力交給“心”,實際上主客的同一就是以主體來取代客體,最后只剩下“心”。

  儒家從孔子起其學說就一直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基礎(chǔ)上,但是到了宋儒開始注重“天人本無二”、“天人一體”。宋儒之所以成為“新儒學”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本體論”思維,但是這種“本體論”思維的來源又是得益于佛道二家【道教對宋明理學的影響,見陳少峰《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學界在討論佛教思想對宋明理學的影響時,一般都是注重禪宗華嚴宗的影響。其實,隋唐以后佛教的本體論思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起信論》。所以,我們用《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本體論思維模式,對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的本體論思想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一心二門”與“無極太極”、“太虛即氣”、“天理本體論”、“理本體論”、“心本體論”,在思維模式上都有驚人的相似。所以,我們想《起信論》對宋代理學的影響,是以禪宗與華嚴宗作為載體,將其本體論思維模式滲透到宋代理學的。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