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人品出的茶味
中國的茶圣是唐代的陸羽,這是不爭的,因為他寫了第一部《茶經(jīng)》,闡述了茶的物質(zhì)屬性。茶中的亞圣一般認(rèn)為是唐代的盧仝,因為他寫了著名的《七碗茶詩》,把飲茶上升到精神領(lǐng)域。其實我倒更推崇陸羽的忘年之交詩僧皎然。他寫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不僅比盧仝的作品早三十多年,對茶的精神作用更是描寫的淋漓盡致,并且第一次提出了“茶道”的概念。結(jié)合他同陸羽的友誼,他對陸羽的影響,我甚至認(rèn)為沒有他的幫助,陸羽很難順利寫出舉世聞名的《茶經(jīng)》,所以是皎然與陸羽共同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chǔ)。
皎然名‘晝’,姓謝氏,長城人(今浙江長興),為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十世孫。皎然出身世族,幼受儒家教育,文采斐然,尤工詩詞,早年慕仙而修長生,后轉(zhuǎn)入佛門,修禪宗,為當(dāng)時著名詩僧。皎然本喜茶,居烏程縣杼山妙喜寺時,與陸羽相識即結(jié)為淄素忘年交。兩人以茶為緣,生死不渝,實是茶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
皎然在文學(xué)上受其祖影響,以齊、梁文學(xué)為標(biāo)準(zhǔn),故詩文講究自然、華麗;在佛學(xué)上以北傳禪宗為旨?xì)w,故崇尚般若空性思想。皎然認(rèn)為詩有六至:
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yuǎn),至放而不迂。 《詩式》卷一
由此可知皎然是將佛家“體用一源、定慧不二”的觀點運用到詩詞上去,實際上他還將這一觀點應(yīng)用到飲茶上去。這才有了那首著名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
孰知茶道全爾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茶是好茶——剡溪的金芽,器是好器——罕見的金鼎。雪白的邢磁茶乳飄香,簡直就是仙人飲用的瓊漿玉液。
詩人夸張地描述僅僅是一個鋪墊,完全是為了使飲茶上升到精神層面作準(zhǔn)備。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精彩,全詩的詩眼。
飲下一碗好茶即可滌去昏昏欲睡的感覺,心情開朗,天地之間一片光明。
飲下兩碗好茶令我神淸氣爽,像一場春雨忽至,洗去輕揚的塵土。
飲下三碗好茶即可豁然悟道,何須苦苦尋找破除煩惱的方法。
工麗脫俗,空靈清逸,簡捷明快,云開月見。斷無明、破煩惱,休去參禪且問茶,禪茶一味在此得到了驗證。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看幾十年后盧仝寫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膾炙人口的結(jié)尾: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fēng)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fēng)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從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也是非常出色,特別是最后一句“便從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真是不顧一切地為天下的蒼生在吶喊,充分表現(xiàn)了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入世思想和“文以載道”的文風(fēng)。正是這一點,贏得了正統(tǒng)文人的一片喝彩。韓愈贊盧仝“忠孝生天性”正是指詩中這一思想,F(xiàn)代史學(xué)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稱盧仝“從一人的窮苦想到億萬蒼生的辛苦”,人們尊他為茶中“亞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如果我們考慮到皎然出家人的身份,我們就明白皎然為何多了一份瀟灑;如果我們拿皎然的三碗茶與盧仝的七碗茶做一比較,我們就知道皎然確實多了一些靈性;如果再讀到“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我們就知道了修行人的感悟與自信。
茶藝是泡茶者與品茶人使品茶由物質(zhì)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活動過程。盧仝通過這一過程完成了從凡人到圣人的轉(zhuǎn)變;皎然通過這一過程完成了從僧人到禪人的轉(zhuǎn)變。我們在盧仝的詩中讀到了儒家的“濟世”,在皎然的詩中讀到了釋家“超凡”。兩人借助同一載體從不同的途徑達(dá)到了同樣的高度。兩者本無高下之分,我之所以更欣賞皎然,則完全是個人愛好了。
- 上一篇:“茶中皇后”午子仙毫的傳說
- 下一篇:茶葉世家的茶故事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