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奇特的“懶殘”和尚

奇特的“懶殘”和尚

  唐天寶年間,從嵩山來到衡山的一位和尚,法號叫明瓚,綽號叫“懶殘”或“懶瓚”。《宋高僧傳》、《佛祖統(tǒng)記》和《南岳總勝集》都載有他的事跡。他是門徒萬人之多的普寂禪師24位法嗣弟子之一。

  他初來衡山,住在煙霞峰山腰“懶殘巖,稍庇風(fēng)雨”。每年種365蔸芋頭,日食一蔸,用干柴樹葉或干牛糞煨著吃,間或也摘些野果野菜充饑。后掛單巖洞附近的大明禪寺,與僧眾一起修行勞作,勞作時悠閑懶散,常遭人斥責(zé),被人稱為“懶瓚”。他不貪口福,經(jīng)常吃別人的殘羹剩飯,于是有人給他取了個綽號“懶殘”。他聽后哂笑而已,滿不在乎。后來正式住進(jìn)了衡岳寺,成了該寺的“執(zhí)役僧”,幾乎把寺里所有力氣活全包了。白天勤奮干活,晚上在牛棚安宿,與牛為伍,寒冬睡在灶堂旁打呼嚕。為表心境,曾歌曰:“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癡鈍,本體如然。”

  當(dāng)時,深受肅宗信任的李泌因避朝中傾軋之禍,隱居南岳鄴侯書院讀書。他見了懶殘行為舉止后,斷定他不是凡僧,與己一樣,是上蒼貶謫之人。有天半夜,去拜見懶殘。懶殘對空吐著唾沫大呼:“你是想害我呀!”李泌更恭敬有加,再三作揖不止。和尚不理會,繼續(xù)從牛糞火堆扒出芋頭,皮也不剝就大口大口吃起來。過了好一陣才要李泌坐下,把吃剩的半個芋頭遞給李泌,說:“不必多講,食我半個煨芋,領(lǐng)取十年宰相去吧。”到了德宗當(dāng)政,果然為相十年,封為鄴侯。

  《碧巖錄》卷四記載了明瓚和尚一怪事:……唐德宗聞其名,遣使召之。使者至其室宣言:“天子有詔,尊者當(dāng)起謝恩。”瓚方撥牛糞火,尋煨芋而食,寒涕垂頤,未嘗荅。使者笑曰:“且勸尊者拭涕。”瓚曰:“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涕耶!”竟不起。使回奏,德宗甚欽嘆之。明瓚為讓使者回京復(fù)命,寫了辭召詩:“三十年來獨掩關(guān),使符哪得到青山。休將瑣末人間事,換我一生林下閑。”別人認(rèn)為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卻淡然拒之,真不可思議。

  有次,寺外來了一群老虎,吼叫不斷。眾僧嚇得不敢作聲,明瓚笑說,拿根竹棍給我,把它們趕走。他手持竹棍,開門出寺;⒔械酶。明瓚滿臉笑容,念念有詞。一只白額大虎搖頭擺尾到他跟前,用鼻聞聞,用舌舔舔腳,然后張開大嘴,攔腰銜起,翻山越嶺而去。其他虎也尾隨離開。自此衡山很長時間不見虎跡。明瓚生死去向,無從知曉。

  明瓚和尚經(jīng)常高唱自己編創(chuàng)的歌:“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山云當(dāng)幕,夜月為鉤;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fù)何優(yōu)?”言為心聲,一切唯心造。他那奇特怪異之修為,在歌詞里也許會體悟到答案。

  到后來,朝廷賜謚他為“大明禪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