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與佛教相關(guān)的民間俗語!

與佛教相關(guān)的民間俗語!

  所謂民間俗語,即是老百姓平日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的短語或者定型詞組,簡練而形象化,比較通俗易懂。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后,經(jīng)過長期的傳播發(fā)展,佛教文化與中國的本土文相結(jié)合,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同時也對中國的文化藝術(shù)、風(fēng)俗習(xí)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些源自佛教的語匯逐漸在民間流行,并且融人生活之中被廣泛應(yīng)用。下面本文略舉一些在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聽聞的一些與佛教相關(guān)的民間俗語,并略作釋解。

一、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這則俗語一般用宋形容好的事情不容易被人知道,壞的事情卻往往流傳得很快。又作“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

  在佛門,這本是一則禪語!毒暗聜鳠翡洝分杏涊d:僧問紹宗禪師:“如何是西來意?”紹宗曰:“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公案中,僧人間的是達摩祖師從西方來到中國的傳的是什么禪法,紹宗禪師答以“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是含有否定的意思。禪法重在明心見性,是“不立文字”、“不隨言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僧人執(zhí)著在“西來意”之上,便與自悟佛性有悖,因此紹宗禪師便直接否定了達摩西來的意義,認為達摩來到東土不是“好事”,而是“惡事”,僧人應(yīng)當(dāng)收起外求之心,不必執(zhí)著于達摩傳何禪法之上,只需自證自悟,因為佛性人人本具。

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則俗語通常用來泛指自己經(jīng)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又作“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作為禪語,佛家用此比喻個人內(nèi)心對佛法的體悟:個中滋味,只有自己能懂得,別人很難了解!秹(jīng)·行由品第一》中記載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fù)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明被惠能間及本來面目,心中有所頓悟,但還是不敢確信自己當(dāng)下所得,于是又向惠能問詢:“除了這個還有其他的嗎)”惠能告訴他:“見性,體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是言語不能述說的,如果說出來,就不是道了。你只要反觀自心,即可證悟大道。”惠明得此指示,這才安下心來,明白了自己當(dāng)下頓悟的確是自家本來面目,而且這種體悟只有通過自己的親證才能明白,別人是無法言說的。

三、一客不煩二主

  這則俗語本義是說一位客人不用勞煩兩位主人來接待,通常被用來比喻麻煩一個人獨自承當(dāng),一力成全,就不用再另外求人了。既是致謝語,又是致歉語。

  《續(xù)傳燈錄·堂遠禪師》中云:“一鶴不棲雙木,一客不煩兩家。”其大意是說:一只鶴不能同時棲息在兩棵樹上,一個客人也不能同時住宿在兩家客店里。俗語“一客不煩二主”即由此演化而來。

四、女大十八變

  這則俗語通常用來表示女子在發(fā)育成長的過程中,長相和性格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女大十八變”原作“龍女十八變。,《五燈會元·幽州譚空和尚》中記載:鎮(zhèn)州牧有姑為尼,行腳回,欲開堂為人,牧令師勘過。師問曰:“見說汝欲開堂為人,是否;。尼曰:“是。”師曰:“尼是五障之身,汝作么生為人)。尼曰:“龍女八歲,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又作么生?”師曰:“龍女有十八變,你試一變看。”

  這位女尼想要開堂說法,并舉龍女八歲成佛“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的事例為依據(jù)。但譚空和尚否定此舉,他對尼姑說:“龍女成佛有十八變,你變一個看看。”后來,“龍女十八變”演變成為“女大十八變。,其含義也從龍女有十八種神通變化轉(zhuǎn)變成為女孩子長大會形貌等會改變十八次或更多次數(shù)。

五、只重衣衫不重人

  這則俗語通常用來表示:看人比較勢力眼,只看重一個人的穿著打扮,而不注重其內(nèi)在的品德、才能等。

  唐代高僧繼昌禪師是位品行正直的高僧。他對當(dāng)時世俗中一些不良現(xiàn)象常常進行無情的抨擊。如一些勢力之人,常常憑著衣著打扮來判斷人的地位高低和身份貴賤,繼昌禪師就作詩偈云:“五陵公子爭夸富,百衲高僧不厭貧。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詩偈大意是禪師認為那些公于哥們爭著炫富,只有高僧才不以清貧為恥。世俗之人哪里能夠懂得高僧的修養(yǎng),只是見他穿著百衲衣,就以輕視地態(tài)度對待,這種風(fēng)氣實在是太顛倒錯亂了。俗語“只重衣衫不重人”即由此而來。

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則俗語用來形容棄惡從善,也用來比喻:只要決心悔改,就可以成為好人。

  佛教認為,眾生都有佛性,即使是惡人,只要放棄作惡,依然能夠成佛。《五燈會元·殃嵋摩羅尊者》中記載:殃嵋摩羅尊者,未出家時,外道受教為嬌尸迦,欲登王位,用千人拇指為花冠,已得九百九十九,唯欠一指,遂欲殺母取指。時佛在靈山,以天眼觀之,乃作沙門在殃崛前。殃崛遂釋母欲殺佛。佛徐行,殃崛急行,迫之不及。乃喚曰:“瞿曇,!!。佛告曰:“我住久矣,是汝不住。”殃崛聞之,心忽開悟。遂棄刃,投佛出家。殃崛摩羅受佛的點化,放下惡念、惡行,皈依佛門修行善法,最后證得四果阿羅漢。

  “放下屠刀”在禪宗人看來,并非指放下殺人的屠刀,而是放下妄想、分別、執(zhí)著,除盡煩惱,即可見性成佛。

七、冤有頭,債有主

  這則俗語表示冤仇要找對頭申報,債要向欠債的討還,多比喻要了結(jié)某事,或者處理某個問題,必須要到找當(dāng)事人或者主要責(zé)任者。

  《五燈會元·雙峰宗達禪師》中記載:(宗達禪師)上堂,眾集定,喝一喝曰:“冤有頭,債有主。珍重!。《五燈會元·劍門安分庵主》中記載:(安分庵主)卓拄杖一下,曰:“冤有頭,債有主。”

八、人貧智短,馬瘦毛長

  這則俗語通常用來表示人如果窮困潦倒就會缺乏智慧,馬如果瘦了,毛就顯得長。比喻當(dāng)人窮困交加時,就會顯得窘迫,精神不振。

  在佛門中,這則禪語用來比喻事物不是絕對平等的,而是相對變化的,境況改變時,缺點和短處也會顯露出來!段鍩魰·五祖法演禪師》中記載:(僧)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法演)師曰:“人貧智短,馬瘦毛長。”

  末代以后至今,這則俗語逐漸演變?yōu)?ldquo;人窮志短,馬瘦毛長。,意即人在窮困的時候,志氣、志向就變小了,容易委屈求全。

九、救人―命,勝造七級浮屠

  這則俗語通常用來表示:救一個人的性命,遠遠大于建造七層佛塔的功德。

  “浮屠”又作“浮圖。”本義指佛,即佛陀。因佛教為佛所創(chuàng),故古人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后并稱佛塔為浮屠。此處指佛塔(漢譯全文是“佛陀堵波”)。

  佛塔起源于印度。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佛祖釋迦牟尼涅盤后火化的舍利弟子們裝塔供奉,并將佛塔視為佛之色身和大悲意之所依,具有無上加持和自然成就。因此佛塔也代表佛陀的法身,佛塔所在之處可為調(diào)伏四大、鎮(zhèn)壓妖魔、佑護一方,蒼生見塔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可說是禮敬佛陀的最好供養(yǎng),可常得諸佛菩薩護法善神的佑護。

  “七級浮屠。即“七層佛塔”,在佛教中,七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佛家以為七層的寶塔約為百公尺來高的大佛像,建了如此的大佛來供養(yǎng),功德是很大的。但即便如此,救人性命的功德卻仍是遠勝于為寺廟建塔。

精彩推薦